轮回与终结
——评张庆国的中篇小说《如鬼》
陈义海 孙晓东
小说《如鬼》中,年逾八旬、身居大都市、久未联系的二叔,突然给孙辈的“我”打来电话,说要为他的父母,即“我”的爷爷奶奶迁坟,于是,故事通过“我”的讲述展开,深入到家族内部祖孙三代的关系史中,还原出上辈人围绕祖辈老宅所发生的沧桑人事与情感裂变。
小说《如鬼》的主题是多向度的,其中之一是人性“异化”。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讨论,使得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好的视角。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金钱异化人性;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滥觞之时,人性遭遇全面异化;中国封建时代的官僚文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畸形政治环境、本世纪商品经济发达期的历史语境等,更造成了人性的双重扭曲: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性异化。
巴尔扎克的伟大之处,在于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更在于把金钱异化人性的悲剧,放置在家庭小环境中上演。张庆国的小说《如鬼》,表现政治权力异化人性,也是在家族内部和家庭成员之间展开叙述,《如鬼》无意勾连家族之间或宅院内部的一般矛盾,也不正面摹写重大政治事件和深挖社会政治的历史内容,而是借助社会政治背景,以纵向的时间变迁,解构了传统文学叙事中赖以支撑家庭形象的血缘情感,勾画出一幅传统家庭伦理性让位于阶级情感、让位于政治等级的人性异化图。从而使得小说《如鬼》体现出这样的深刻性:亲情关系尚可以被扭曲,何况其他?
小说中活在家族与故乡亲人记忆中的纪念碑式人物二叔,当年远走高飞,为的是获得另一个阶级身份。故乡亲人对二叔的畏惧,并非源于传统血缘关系的长幼亲疏,而是“大干部”身份的威压;身为知识分子和长兄的“我”的父亲,在“二叔”面前唯唯诺诺,身为妹妹、家乡小干部三姑妈,也对“二叔”顶礼膜拜、奉为神灵。张庆国通过对二叔这个人物心路历程的分解和深化,凸显出政治思维规训下的人性萎缩,使文本最终归向一个大的道德化、哲理化主题,“探寻出人的历史目的性行为后面的非理性悖谬。”
《如鬼》不写所谓大事,但那些细碎家事、简短的人物语言、白描的人物动作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扭曲,足以让我们惊讶。给爷爷迁坟时,“我”拟了份家族“传记”,当大官的二叔特别提醒“我”,“要在传记关于家族后代的表述中,写明他和三姑妈是领导,怎么写不要紧,这个意思要表达出来”。这多少有点像《高老头》中的情节:高老头临死把欧也妮叫到床边,要她帮他管好家,将来到了“那边”好向他“交账”。再一个细节是,确定迁坟日期时,作为家族中“纪念碑似”人物的二叔,最终屈服于四表妹,迁就了四表妹请风水大师确定的日子,长者输给后辈,男人输给女人,道理很简单,二叔虽是大官,毕竟早就退居二线,四表妹是“现官”,是当下的“执政者”。官场政治异化人性,也异化了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