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华: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高度与底线
发布时间:2014-08-19 21:17
信息来源:

李东华: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高度与底线  

一、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第九届(2010—2012)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

  2013年7月19日评奖揭晓,20部(篇)作品从460部(篇)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9月2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朴素而隆重的颁奖典礼。本届评奖参评作品数量为历届之最,这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也说明了这一奖项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评奖实施了包括大评委制、评委实名制、纪律监察制等在内的一整套科学、严谨的评奖原则和程序,保证了评奖的公平和公正。任何一种奖项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导向,而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够让自己的标准和导向得到最有力的彰显。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奖是在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和阅读确立一种高度。比如说“文学性”,这些获奖图书不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而没有任何理解上的障碍的书,它讲究写作的难度,也就意味着阅读上的难度,意味着你在读它的时候需要思考、需要停顿、需要专注、需要细心地去品味里面的文字之美。它确认儿童文学是文学中之一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文体,儿童文学需要拥有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再比如说“儿童性”,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它首先要符合儿童的天性,它讲究的是行动的轻逸的美学,它拒绝成人腔和自以为是的说教。再比如“丰富性”,这些获奖图书会关注到处于不同生存状态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的子女,而不仅仅是都市少年儿童的生活。

  这样的一些标准,反映出成年人尤其是专家们对孩子们的阅读所怀有的美好而负责任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体味到文学之美、世界之丰富,希望阅读能够放飞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他们的心灵在阅读中获得滋养、获得快乐、获得一种深度。更希望同情、友爱、正义、公平……这些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美好的理念能够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的标准当然也是对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种希冀——应该坚持有难度的写作,这种难度表现在既要对儿童文学怀有郑重的敬畏之心,又能举重若轻地抵达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