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新唱 昆明老腔在马家大院重焕光彩
发布时间:2016-09-05 17:28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网

《昆明老腔》首演音乐会演出现场

《昆明老腔》首演音乐会演出现场

陈宝虬现场木叶吹奏

陈宝虬现场木叶吹奏 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张昊哲/摄

夏夜的凉风与月光泻入马家大院天井中,将这个昆明传统“一颗印”建筑的四合院营造出静美的气氛。三面的观众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舞台上的37个昆明老腔演员……

今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领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陕西华阴老腔火了。那高亢古朴浑厚的唱腔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其实,在昆明也有如此动人的老腔。你听,悠扬的曲调唱起来了——

“小小月琴一身轻,要知歌心问琴音……”8月26日晚,包括了昆明曲剧、木叶吹奏、扬琴弹唱、洞经古乐在内的《昆明老腔》首演音乐会在昆明钱王街马家大院举行,今后每周五都将上演。融入昆明方言、如乡音乡情般亲切的昆明老腔,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发展、兴盛、衰落、沉寂……如今又唱响在昆明人的耳畔。

1980年昆明曲剧《少奶奶的扇子》剧照 资料图片

1980年昆明曲剧《少奶奶的扇子》剧照 资料图片

演出现场

老演员激动,新观众沉醉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50多岁的演员,他们身着素雅的民族服装或汉服含笑而坐,每个人手边都有一样乐器:柳琴、扬琴、二胡、大提琴、鼓……甚至还有特制的编钟。

先是一阵急促的鼓点,久违多年的昆明老腔——曾于1959年首演的昆明曲剧代表作《红石岩》,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又一次响起来:“栀子牡丹园里栽,茶花爱的是山岩……”有观众听得兴奋鼓掌,或跟着轻声哼唱。

观众的热情让演员们很受鼓舞。对着镜子仔细补妆,背起月琴,再把唱词默念一遍……马家大院北面的屋子也是演出后台,演员们在这儿为下一个节目做准备。音乐会的演员们来自昆明人艺术团,37名演员在当天晚上,为大家呈现了昆明曲剧《红石岩》、《小河淌水漫山沟》、洞经古乐《老卦腔》、昆明老腔山歌联唱、老昆明童谣、乐器合奏《金蛇狂舞》等10个节目。

这些都是难得听到的昆明老腔老调,大部分以昆明话演唱,曲调别有老昆明韵味,那一声“西山好耍么……唱不尽的云南山歌,数不尽的云南美景……”用昆明话呈现出来,伴着多种乐器的合奏,实在太板扎了。

昆明人艺术团的艺术总监余国忠负责司鼓,每一次鼓槌敲击鼓面、鼓音响起的一刹那,他都很激动,他想让更多的人听到昆明老腔有多美。演出吸引了很多观众,甚至一些外国友人也来了。两个在昆明理工大学读书的90后女孩当天逛着街被演出吸引而来:“很震撼,没想到老腔这么好听。这不只是一种视听享受,更是浸淫在一种传统文化中。”

1962年昆明曲剧《啼笑因缘》剧照 右为栗臻 资料图片

1962年昆明曲剧《啼笑因缘》剧照 右为栗臻 资料图片

当年盛况

撑船来捧场,老少都喜欢

昆明老腔,简单说就是用昆明语言呈现、几近失传的古老唱腔,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昆明曲剧。昆明曲剧是昆明独有的汉族戏曲戏种,以昆明方言俗语、扬琴说唱为基础,表现形式朴实自然,被誉为云南艺坛一朵清新的山茶花。虽然北京也有曲剧,但昆明曲剧与它有很大不同。

时间退回到上世纪50年代末。那时昆明宝善街的祥云剧场每天晚上都很热闹,据说买票的观众一直排到南屏电影院。1957年昆明人民曲剧团成立后,几乎每天晚上在祥云剧场都有3场演出。

1958年,昆明曲剧传承人栗臻25岁,刚刚到团里,他便拜几位盲人艺人为师学习曲剧。之后,栗臻做过很多年的曲剧团团长。“如果说花灯是个调皮好动的娃娃,滇剧是个有严谨家规的老管家,那么曲剧就是一个率性朴实的青年学生。”栗臻如此评价曲剧的艺术特色。

“那时看曲剧的人太多了,有人专程撑着船到得胜桥或西坝,然后一家人走路到祥云剧场。”昆明人艺术团艺术总监、在盘龙区文化馆工作的余国忠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还是个小娃娃,他有时会随家人去看曲剧。在这样的熏陶下,他爱上曲剧,后来进了曲剧团工作,负责司鼓,师从栗臻。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