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半天臼村 大山里的“江南后裔”
发布时间:2016-09-09 16:39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半天臼村的老房子与老人。记者周密 摄

半天臼村的老房子与老人。记者周密 摄

昆明西北30公里,团结街道,谷律半天臼村。尽管根据GPS导航,这个村离昆明主城区仅有49公里,但要抵达这个隐藏山林中的村落,必须开上至少一个半钟头的山路。盘曲的山路都几乎已经要达到富民,突然有了一股向山顶方向去的岔路。根据路标指示,这是通往半天臼的唯一道路。在道路的尽端,半天臼,这个不到一百户人家的村落就悄然出现在接近山巅的一处“坝子”里。三面环山,像是一个缺了口的研臼,这也是村名的由来。这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老村,眼下,村里还保留着70多幢“百岁”老屋。

溯源 大山里的“江南后裔”

如果要隐世的话,再没有比半天臼更好的地方了:2300米海拔,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山泉水汇集到村前一个水潭里,如镜子般映照着这个村、这些山。即便不与外界联系,这里的人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靠传统农耕与养殖养活自己。

史书记载,云南的白族在唐宋两代,曾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先后建立过南诏国和大理国,元代蒙古王族笼络过白族的统治阶级共治云南,并依靠白族武装组成“林军”从云南随其东征南宋。或许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此前就已经到达云南大理的严姓一族在战乱中辗转来到半天臼,寻找安定的生活。

“当年,严氏一族从南京南下,跟随大军一起来到云南大理驻扎。后来为了避开战乱,辗转又从大理继续往南,来到昆明,过清水关到半天臼。”村民严昌杰说。这里的“当年”,是距今700多年的元朝。在山上第一代严氏墓碑上,清晰留有时间印记。

严昌杰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经先生”,在严氏避世到半天臼几百年后,他成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经收集并整理了半天臼严姓一族的族谱。在我们的后山上,现在还有第一代严氏的墓碑。”到了严昌杰这一代,已经是严姓在这里的第17代。“根据族谱里的记载,包括我后来的一些研究,其实我们严家人刚刚到半天臼的时候,讲的都是白族话,婚丧嫁娶的习俗也是白族那一套,但到了后面,慢慢就与周边的彝族进行了融合,开始讲彝话,彻底融入了这个地方。”

生息 传统田园生活的延续

向着这个天然研臼“豁口”的地方看过去,层峦叠翠,薄雾笼罩。村民严昆说,到他祖父这一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半天臼的人已经不满足在这个避世的村里继续生活。

78岁的严昆现在还住在由爷爷、父亲一手建起来的老屋里。这所由祖父和父亲一手“挣”来的“三间六耳一倒坐一天井”的四合院,几乎已经融入他的血脉。

“当年,我祖父有5个儿子,他们分工协作,一个在家种地,一个养马,一个当兵,剩下两个换着赶马。这房子就是这样一天天慢慢苦来的。”严昆出生时,赶上了家里最好的时候。虽然父亲和每个叔伯都很忙,但家里有着30多亩田地,也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父亲和伯父们赶着马下山,走上半天到龙潭或者富民,用成捆的柴禾、粮食去换盐巴、鱼虾、铁器。”严昆和老伴儿坐在堂屋前,背后是两扇已经覆满时间的雕花窗扇,分别写着“福”“寿”。

屋子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了,严昆的兄弟们分家后早就搬了出去。“但我就是舍不得这里,这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根椽子,我都舍不得。”进门左手边是马厩,栅栏齐胸,可见当年严家饲养的马匹个头不算大。而在二楼的房间里,墙壁上有方形凹洞。“那是我们用来养蜜蜂的地方,里面用一块板子隔起来,外面留一个小孔,给蜜蜂进出,到一定时间就可以收蜜,去集市上卖钱。”

村里的老人还在用录音机播放着花灯,而这里传统的“调子”已经很久没人唱起了。“我们彝族人,在不同的场合要唱不同的调子。小伙儿姑娘谈恋爱是一个调子、过节是一个调子、结婚又是一个调子。所有调子,都是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直到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还保留着使用蓝色顶帕的风俗。但可惜的是,随着老人们的相继离世,古老的传统已经所剩不多。而作为谷律的三个老村之一,半天臼在过去有很大的影响力,周边的汉人都会仿照他们的衣饰习惯,穿绣花裙。(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通讯员李媛芬 柯晓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