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不久前,云南大学举办了纪念刘文典先生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而稍早一些时候,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了《先生 刘文典》一片。
此时,距离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到云大执教,已经过去了整整74年时光。无论是云大,还是昆明,无论是云南,还是放眼全中国,一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继承大家之风,求真、求知的青年人精神始终在。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教授说:“纪念刘文典先生,就是要传承他的学问,弘扬他的精神,先生求真的学术精神与刚正的学者风骨,正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缅怀这位学术昆仑,不仅要心向往之,更要努力为之,在传承中创造,以创造促学术进步,以创造促文化繁荣,以创造促社会发展。”
1891 先生何人?
“才高狂傲”“二云居士”“敢打蒋介石的最牛教授”“民国狂徒、不惧权势”……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刘文典”三字,蹦出来的一个个形容词、名词都是后人刻印在他身上的标签。
但刘文典到底何人?凭何被称一声“先生”?他的125周年诞辰,为何又引来如此多的专家学者?他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学术思想?
刘文典,原名文聪,字叔雅,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所讲授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代我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1891年,刘文典出生于安徽一个蚌商家庭,被家人寄望成为一个“洋买办”。但他后来的发展,远远超脱了家人的规划。
1906年,刘文典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909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追随国学大师章太炎,听其讲《说文》课,国学功底大进,回国后一度担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处英文秘书。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负责《新青年》英文撰稿、编辑工作。1927年参与创办安徽大学,代行校长职权。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代理系主任。1938年辗转至昆明,任教西南联大。1943年11月担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
民国众多“先生”,光看这些履历,显然不足以识得叔雅先生的“风骨”。
1928年,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对刚刚掌权,想到学校“训话”的蒋介石表示“大学不是衙门,不需要向权贵献媚”。后来安徽发生学生运动,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为学生运动的事,刘当面顶撞蒋介石,叫他“新军阀”。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上蒋介石。
讲学术。刘文典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史通”“文赋”“今古文研究”“玄奘传校注”“温庭筠李商隐诗”“陶渊明”“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有才,却也狂狷,曾言“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一共半个!”
然而他又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刘文典校勘古籍不仅字字讲究来历,就连校对他也从不假他人之手。在致胡适的信中,刘文典大叹校对的苦经:“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
1938 西南联大里的“段子手”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人多次邀请刘文典出任伪职,他断然拒绝。1938年刘文典辗转来到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
这时候的刘文典有了一个别称:“二云居士”。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刘叔雅》中写道:“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性喜肉食。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谓‘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语不择言。”
学生们都爱这个有时候说话不大清楚、上课不设“套路”,讲着课讲着课时不时就来一个“段子”的先生。他在联大讲《红楼梦》,先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如唱“道情”一般,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这个一头蓬发带着圆圈眼镜的先生,无论是在北大、清华还是西南联大或是云大教书时,总是有着无穷的魅力。
1943年,刘文典因休假外出未能按时返校上课,被西南联大解聘。此时,战时的昆明物价飞升,刘文典一家生活很是困难。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推荐刘文典到云大,希望熊庆来校长能聘刘文典。熊庆来亲自给刘文典写了一封邀请信,虽然不长,但是表达了当时熊庆来的诚意。
1943年11月19日,刘文典来到云南大学,于第二周开始上课,并新开了很多课程。此间,他一直担任“龙氏讲座”,直到1958年一直担任文史系教授。先后讲授“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历代韵文选”以及顾炎武、夏完淳评价等课程,并着手撰写《杜甫年谱》。
2016 云大里的传承
1950年,云南大学在王九龄故居为刘文典建立杜甫研究室,刘文典在此完成《杜甫年谱》等重要著作。现在原址恢复为杜甫研究室,同时作为刘文典纪念室。研究并传承刘文典的学术思想。
在云大举办的纪念刘文典先生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中,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就刘文典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学术著作等多项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与会代表在云南大学美术馆参观了“刘文典生平暨劳伟书先生诗词作品展”,又到当年云南大学为刘文典先生建立的杜甫研究室进行了参观和瞻仰。还举行“文典讲坛”,邀请刘文典先生弟子、著名学者张文勋先生为云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怀念恩师叔雅先生”的学术讲座。
90岁高龄的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勋在现场追忆了他和刘文典先生的师生情缘,并以先生说“校勘”、鼓励学生身边不离字典等零星的往事,展现他心中真实的刘文典先生。张文勋教授说:“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是严谨治学的典范,更是饱含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刘文典生平暨劳伟书先生诗词作品展》也在云南大学美术馆隆重开幕。不仅如此,《刘文典文集》《刘文典诗词存钞》等作品也陆续编译出版;云大文学院成立了文典研究室,研究并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云大设立了“文典讲坛”,聘请学术名家开展学术讲座;还将把刘文典的诗文手迹刻印在云大呈贡校区东陆文化碑廊、在呈贡校区的百家大道塑立先生铜像……种种手段,都是为了延续大家学风,浸润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