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人:1949年以前昆明的现代文学刊物
发布时间:2017-02-17 11:40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1949年以前昆明的现代文学刊物

(此文刊于《昆明文艺》2016年01、02期“文化长廊”栏目)

杨子人,1978年生,毕业于云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云南地方文化史。


昆明从南诏建拓东城开始,就是一座被赋予了不断开拓精神的城市,也造就了她坚韧包容的性格。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从封闭的边隅山国到开放的边陲重镇,昆明在不同的历史层次中都呈现着特殊的文化焦点。如果以历史遗存来界定历史文化名城,与内地众多古都大邑相比或许会相形见绌,但换个视角,从历史文化演进的路线来看,不难发现“历史文化名城”对昆明来说并不是个空洞的虚衔。特别是晚清以降,重九起义、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抗战大后方、滇西抗战等重大事件一次又一次让昆明成为历史的焦点,而在每次风云会际的碰撞中,也塑造了昆明丰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反封建、反专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昆明更成为全国瞩目的“民主堡垒”,本土文化在四面汇聚而来的新文化浪潮中经受洗礼,也使昆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一个方位。在《昆明文艺》创刊之际,我们用一个版块来梳理昆明的文化历史,尤其关照昆明文学的史实,并力图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精神与诸同仁共同勉励,尽力把昆明文学发展的历程系统梳理成一部完整的“昆明文学史”,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呼应!

昆明的现代化肇始于晚清,新思潮亦萌发于此时,作为新思潮传播的载体,各类新式刊物也逐渐问世。在现代刊物的演进过程中,除了政论实事、历史文化之外,文学作为表达观点、阐述立场的方式成为刊物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之后,护国、护法运动剧烈地激荡着人们的陈旧观念,在随后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 1920年《滇潮》杂志的创刊正式拉开昆明现代文学史的序幕,继而在抗战爆发后内迁高校及文化机构大量到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使昆明文化的发展极速飞跃,这股力量一直延续到抗战结束后。

在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书报杂志作为传播思想与相互交流的窗口,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战时条件艰苦,经费困难,仍有不少作家学者积极办刊,宣传进步思想,为国家民族呐喊。相比一些专业刊物和综合类期刊而言,偏重文学类的刊物生存尤为艰难,不仅要经受国民党操控下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严苛的审查,还要为安身立命而奔走,很多刊物只办了几期就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停刊,有的甚至只出一期就不幸夭折。刊物因发表进步言论而遭当局查禁往往是最致命的打击,1945年抗战胜利后,文学艺术界就曾对国民党专制高压的反民主行为进行抗议,怒斥他们倒行逆施的“钦定文艺观”是“愚民政策”,是“反民主的帝王思想之余孽”,并疾呼:“我们文化工作者应有权要求思想言论的自由,文艺创作的自由。”希望国民党能够“根本改变检查的尺度”,要“允许暴露黑暗,不要讳疾忌医”。但这些忠直良谏换来的并不是当局的积极回应,而是更加残酷的镇压。昆明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化刊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前赴后继,不断淬火,锻造出一批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非常有分量的精品。

民国初期,昆明的期刊虽不丰富,但在 20世纪 20年代仍有像《滇潮》、《云波》、《翠湖之友》这样被誉为“三足鼎立”的好读物。30年代到 40年代末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其间虽然也因遭受外部压力出现过短暂的沉寂,但整体来看仍然成果丰硕。通过对地方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的参考,勉强能将查阅到的文学类期刊,以及偏重文学的综合期刊逐一梳理出来,但也有一些刊物仅知名称,缺乏资料,如《未央》、《孤星》、《浅林》等杂志就仅见其名记载于《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其他还有许多综合杂志也有文学或文艺栏目,但因侧重点不同,就不列入此次整理中。整理按各刊创办时间先后排列,为免笼统,试以重要历史截点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了解,“1911年~1937年”为重九起义至抗战爆发、“1938年~1945年”为战略内迁至抗战胜利,“1946年~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如有不妥,可值商榷。

1911年~ 1937年

《滇潮》

1920年 10月 25日创刊,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办,是在《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下云南创办最早的一份新文化期刊。创刊号始出即遭当局查禁,直到 1921年 5月才得以继续出版。先为月刊,中途改周刊,最后改为旬刊,至少出过 112期。《发刊词》说,它要“做云南新文化的导管,发散学生自治精神的机关”。主要撰稿人有杨兰春(杨青田)、陈国纲、姚宗贤、李生庄、李峻、柯维翰(柯仲平)、陆秀珍(陆晶清)等。《滇潮》刊载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

《翠湖之友》

1923年 10月创刊,翠湖之友社主办,半月刊,每期四开铅印一张。编辑:李峻、张本元、潘林珩,社址在昆明市万钟街 38号。每期发行约 500份,代售点有商务印书馆、新亚书社、日新社、维新书局等处。《翠湖之友》是云南最早的一份纯文学期刊,其创刊宗旨宣称:“为学术研究精神,以达革新社会为目的。”刊物内容有中国文学研究、中国近代词人介绍、新诗创作、民间文学研究、古典文学源流考、地方掌故、集锦录、传记、叙事抒情文等,撰稿作者有赵一鹤,梅绍农、罗家一、施介宾、苏济民、徐嘉瑞、陆晶清等。徐嘉瑞的“中国文学丛刊”12种,曾在《翠湖之友》连载,还刊登过陆秀珍(陆晶清)的新诗《翠湖之夜》等。1924年 7月因经费难以支持而停刊。

《心华》

1924年 1月创刊,成德中学教员创办。

《云波》

1924年创刊,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云波文学社创办,编辑:梅绍农、李纤。编辑部设在东陆大学学生宿舍 204号寝室,次年因刊物影响渐大,改设于昆明小西门一条小巷的一间民房内。刊物由开智公司印行,每期印数 300份。1927年因经费困难,同人星散(梅绍农回禄劝,李纤、周泳先、马子华、夏钟岳去上海,周泳先入暨南大学,马子华入光华大学,尹润溥去广州)而停刊。《云波》历时 3年,出刊 21期,创始人梅绍农原存有完整一套杂志,可惜文革时被抄走。

《云波》创刊号甫出,即在云南引起轰动,从第 3期开始,陆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出现,在全国范围都有一定的影响。茅盾先生曾写道:“云南当十二年四月间就有周刊《翠湖之友》;其后又有云波社的《云波旬刊》(昆明,十三年五月)”(《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史料·索引》均提及《云波旬刊》。艾芜于 1981年 5月11日给梅绍农的信中说:“《云波》在云南影响不小。”梅绍农撰文说:“《云波》以新诗开路,在沉寂的云南文坛上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

《春蚕》、《碧绿酒》、《朝曦》

1931年创刊,由马子华、吴家骥、张淑良等组成的春蚕社编辑发行,先在《民国日报》出版《春蚕》,之后又出版另一刊物《碧绿酒》,都是纯文艺的新文学期刊。不定出版,稿足即出,十六开本,铅印,彩色套印封面,页数视稿件多少而定,由开智印刷公司承印。刊名为张淑良所书,封面设计吴德先,审稿、编排、校对都是分工而为。另还约定撰稿人李纤、杨南生、何菊文、杨成楷。文稿概无稿费,有事出力的也无报酬。每期定价老滇币二角。此刊一出,久经萧条的昆明文艺活动又现生机,很受欢迎,读者较多,投稿者亦不乏人,如杨光洁、普梅夫都是积极赞助者。大约出了两三期,因姜云轩生意失利,乏力资助,遂因经费无着而停刊。仅出了 1期。后来“春蚕社”同仁又集资出刊《朝曦》,同《碧绿酒》一样的性质,因财力有限,篇幅仅有《碧绿酒》的三分之一,出了三四期。

《海月》

1931年创刊,由原春蚕社会员普梅夫、杨光洁等人编辑坚持留存。刊名改为《海月》月刊,铅印 3期后改为石印。第一期发行 300份,共出 20期以上。曾出增刊《现代教育》12期(石印)和《海月文艺及现代教育》特刊号(铅印)。

《四骑士》

1931年创刊,昆明出版的文艺刊物,马子华、张淑良、杜亚坪、羊崇礼 4人主编,因此名《四骑士》,32开小册子,是政治、哲学、文学为一体之综合性刊物,仅出两期后停刊。

按:《春蚕》、《碧绿酒》、《朝曦》、《海月》、《四骑士》五刊的创办者原来都同属一个文学社,但有关文学社及刊物的史料各自表述不一,难以确定各刊产生的先后时间和相互关系,待今后在文学社团的梳理中再对“朝曦社”和“春蚕社”的具体活动进一步考证。

《泸江》

1933年 1月创办,月刊,前期由普梅夫主编,后成立编委会,建水旅省学会出版。该刊“以灌溉新知识,以启发地方文化,并砥砺学行为主旨”,实际上是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南荒》

1933年创办,旬刊,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师范专修学生范义田、王应岐、宣伯超组织南荒文艺社,当时云南文艺园地荒芜,因此命名“南荒”,刊物也命名为《南荒》旬刊,得到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的支持,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每期都有一篇主要论文)。发表五期后被迫停刊。

《昆潮》

1933年 7月创刊,昆潮文艺社主办,半月刊,共出 19期(一说为 16期)。社员 26人,社址设在昆明市土主庙街文化书局。此刊“以提倡通俗文艺及唤起民族意识为宗旨”,在提倡平民文学、发掘民间文学、揭露黑暗现实方面,比较突出。杭州的《民间月刊》曾肯定《昆潮》“刊载民俗学之材料甚富”。后于 1934年 11月停刊。

《春雨》

1933年 9月创刊,昆明春雨文艺社印行。社址设在昆明市文明街,半月刊出 5期,月刊出4期。1935年 11月停刊。杨光洁曾任编辑。

《南声》

1934年 3月(一说为 1932年 10月)创刊,南声社在昆明出版《南声》,社长、编辑为贺瑞璋,社员 17人,社址设在昆明市青龙街(疑为青云街误)。初为半月刊,二卷一期起改为月刊,是以文艺理论、文艺作品为主的综合性杂志。

《民族文学》

1934年 8月创刊,民族文学月刊社主办,振中主编,刊登古今中外民族文学。刊出了佤族群众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共出 19期。有职员13人,社址设在昆明市小吉坡。该社编印有通俗丛书宣传小册子,如抗战歌曲,《淞沪血战演义》、《悲痛的五月》等。

《新蕊》

1935年 1月创刊,新蕊文艺社主办,月刊,共出3期,1937年7月1日出2卷2期后终刊。主编阮以仁、魏超,第二卷主编及负责人石天薰,都是云南大学学生,社址设在昆明市里仁巷。

《海韵》

1935年 11月创刊,由张晓邱、张乃燕、沈沉等主编的文艺月刊,刊有张子斋的《私愿》和张克诚、石体哀悼鲁迅的文字。仅见 1期。

《怒涛》

1937年 4月创刊,文艺性半月刊,负责人李杰。

1938年~1945年

《文艺季刊》

1937年11月(一说为1936年)创刊,由云南省教育厅和北新书局合办,主编李寒谷,副主编周辂、杨光洁。地址在劝业场。是一个以宣传抗日为己任的文学刊物,辟有小说、诗歌、散文、论著、前线通讯、海外通讯、剧本等栏目,主要作者有王统照、孙席珍、沈从文、施蜇存、萧乾、李长之、徐梦麟、马子华、陈豫源、李寒谷、周辂、杨光洁等人,以及云南一批青年作者。出刊4期,1939年7月28日,因经费难而停刊。

《文化岗位》

1938年7月13日出创刊号(原定1938年“七·七”创刊),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会刊,编辑有楚图南、杨东明、杨季生、穆木天、唐登岷等人。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成立之初原以《云南日报》副报《南风》作为发表文章的阵地,后因《南风》篇幅压缩,才决定出一个独立的期刊。1938年冬,定名为《文化岗位》。创刊时为月刊,后改季刊,因经费问题连每季出一期都困难,该刊断续出至第二卷第二期后,于1940年2月停刊。

《西南文艺》

1941年2月创刊,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原会刊《文化岗位》复刊时更名。雷石榆主编,昆明崇文印书馆出版,华侨书店发行,出3期即停刊,今见2期。

《战歌》

《战歌》诗歌月刊,1938年8月,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的一个刊物,由徐嘉瑞、罗铁鹰、雷溅波在昆明创办,以救亡诗歌社名义编辑,为全国性抗战诗刊,24开本,每期40~48页;第二卷第三期印出为雷石榆、罗铁鹰编辑,50页,主要编辑者为罗铁鹰。第一卷为月刊,出6期;因印刷困难不能定期出版,成为不定期刊。1941年1月,第二卷第三期出版后,在皖南事变后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停刊,共出9期(外加《金碧旬刊》1期)。出刊经费由徐嘉瑞募集,生活书店昆明分店发行,远销至香港、新加坡,也请人在仰光推销,因此流传至南洋一带华侨读者中。《战歌》出版两期后,茅盾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二卷三期(1938年11月16日)上予以简要介绍,誉之为“闪耀在西南天角的诗星”。

《金碧旬刊》

1942年秋创刊,罗铁鹰主编,将原《战歌》二卷四期稿件不能出版稿件集中刊出,有冯至的《十四行》诗、王亚平的《我爱这琥珀的湘江》、江铭竹的《法兰西与红睡衣》、罗铁鹰《菜油灯》等诗以及阿垄、李广田、魏荒弩等20多人的诗。该刊于1942年底出版,仅出过1期。

   《集体创作》

1939年创刊,月刊,刊名为曾式天、张天虚所商定。主编:马扬生(缅甸排华归国华侨,《华侨生活》编辑),编辑:曾式天(戈虚)、黄海平(国民党省党部图书杂志审查委员,化名黎亚那)、廖永清。曾式天、马扬生负责组稿,曾式天组织社会上歌颂抗战、揭露现实黑暗的稿件,马扬生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的稿件。黄海平负责稿件送审和关系交涉,廖永清负责校对,马扬生共同负责刊物发行。

1941年12月,云南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处长陈保泰约见马扬生,就《集体创作》送审事“加以劝戒,盼其早知觉悟,步入正轨”。刊物在读书·生活·新知书店被查封后自动停止。

1942年复刊,主编蒂克。为综合性文艺双月刊,新第一卷第一期起由昆明、重庆两地华侨书店发行。

《冬青》

1940年创刊,由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社团冬青文艺社主办。最初为壁报《冬青》,随着社员的作品越来越多,壁报容纳不下,改为手抄本《冬青》杂志,包括《冬青文抄》、《冬青诗抄》、《冬青小说抄》、《冬青散文抄》,每本二三万字,每两月各出一本,用统一的稿纸抄写,装订成册放在学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期刊架上,吸引了不少读者。这是由于无力自费油印铅印而采取的一种出版方式。出刊期数较多是《冬青文抄》。主要编辑有萧荻、马西林、刘北汜、王凝等人,编辑部设于他们的宿舍新校舍。

《国文月刊》

1940年6月16日创刊,由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中师生主编,同时邀西南联大国文系同仁及校外热心于国文教学的人士合力举办。第一、二期主编为浦江清,编委为朱自清、罗庸、魏建功、余冠英、郑婴等。从第三期起由余冠英任主编,编委为朱自清、罗庸、浦江清、彭仲铎、郑婴。至12期后,编委增加罗常培、王力、萧涤非、张清常,无郑婴。《国文月刊》在联大师范学院共出版40期。从41期起,因抗战胜利、联大复员而不再存在,由开明书店接办。1946年3月20日出版第41期,编辑者为郭绍虞、周予同、叶圣陶、朱自清,出版者为国文月刊社。仍维持原宗旨,并于第41期《卷首语》中重刊创刊号的《卷首语》。此后一直出至第57期。

《诗与散文》

1940年10月10日在楚图南、冯素陶、徐嘉瑞等人的支持下创刊,杨绍庭为发行人,龙显球、吴敏、张桢炳、廖靖华、杨其庄、王燕南、刘光武组成编辑委员,龙显球为主编。社址设在昆明马市口美丽印书馆(杨绍庭之父经营,为《诗与散文》免费印刷了街头海报),后因日机轰炸迁至郊区白马庙9号。刊物申请到国民政府内务部杂志登记证警字7530号和云南省图书杂志审查证第0445号两证,得以公开发行。32开,第期4万多字,不付稿酬。创刊号印行1000册,生活书店承担省内外经销,刊物并发行至云南各地,设在路南县的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师生迟习儒、欧根帮助发行,市区的西南联合大学和南菁中学、呈贡的昆华女子中学、晋宁的昆华师范学校、昆阳的昆华女子师范学校,以及蒙自、石屏等县中学均有代售。

1941年“皖南事迹”后,国民党省党部盘查《诗与散文》的政治背景,省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兼昆明市政府秘书指称这个刊物有“共党嫌疑”,后托教育界名流杨楷“硬保”,始得继续出刊。以后每期文稿均经审查、删改、扣发。刊物由于政治压力和经费困难,不能按期出版,昆明市政府从此为借口强迫《诗与散文》于1945年夏停刊。《诗与散文》共出3卷30多期,最后3期为16开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普梅夫、杨绍庭等续办,更名为《诗歌与散文》,16开本,出版15期后于1952年因故自动停刊。

《西南文艺》

西南联合大学青年文艺社主编,1940年11月以“汉奸宣传品”罪名被查封。

《笕桥》

1941年9月创刊,月刊,内有反映空军生活的文艺作品。

《微波》

941年夏创刊,西南联合大学微波社主办的文艺刊物,发行人刘慕向,主编江新苇,社址在西南联合大学附近租的两间民房。1942年,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借口微波社送审的马千禾的一篇小说“挑动阶级斗争,别有用心”,追问撰稿人姓名,企图以此为突破口。因此,《微波》出了最后一期即自动停刊,以免遭到迫害;微波社的活动也逐渐收缩,最后停止活动。微波社及其刊物共存在1年多。

《文聚》

1941年10月(一说为1942年4月16日)创刊,由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林元(林抡元)、马尔俄(蔡汉荣)、李典(李流丹)、马蹄(马杏垣)等发起的“昆明西南联大文聚社”创办,穆旦(查良铮)、杜运燮、刘北汜、田堃(王铁臣、王凝)、汪曾祺、辛代(方龄贵)、罗寄一(江瑞熙)、陈时(陈良时)等亦参加。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和中地下组织领导的原群社、冬青社的社员。刊物经费由马尔俄拉来广告的广告费维持,地址在环城北路。初为半月刊,24开本;后改为月刊,16开本;再后改为不定期丛刊,32开本(1943年底~1944年底一度停刊);至1945年6月出二卷三期后停刊,除创刊号外,其余均由崇文印书馆(经理杞仲安)负责印刷。1945年林元、马尔俄创办《独立周报》时,《文聚》成为该报副刊,刊头沿用原《文聚》刊头。文聚社还出版了“文聚丛书”。《文聚》杂志和文聚丛书通过昆明金马书店(经理庄重,西班牙华侨)向全国发行。在《文聚》上发表过文章的西南联合大学教师有朱自清、冯至、沈从文、李广田、卞之琳、罗莘田(罗常培)、王了一(王力)、闻家驷、余冠英、吴晓铃、孙毓棠、王佐良、杨周翰等。

《文林》

1943年1月1日创刊,由朱应庚、董家禄在昆明创办的半月刊。原省一中肇始于昆明文林街,“文林”为名,内容包括:言论、小知识、散文、诗歌、杂谈、疑问解答、风土人物、生活问题,云南民族问题研究等。后因“言论”、“杂谈”抨击时弊,同年6月被迫停刊,共刊12期。

《大观楼旬刊》

1943年1月10日创刊,大观楼旬刊社编辑发行的综合刊物,32开本,内容包括名人访问、艺林动态、文坛小景等。1946年发行至第四期后售该刊,

《黎明》

1943年2月3日创刊,由李何林、张钟麟主编的半月刊,纯文艺期刊,内容有:文艺、影剧巡礼、文史、文选、和点滴等。该刊原以期计算,至1944年5月发行到二十期时,改为从第六卷开始计算,但只出版了一期就停刊。

《枫林文艺》

1943年创刊,为枫林社主办的社刊,编辑:邱晓崧、魏荒弩,发行:邱晓崧,通讯处为昆明市盐店巷2号。为便于办理登记手续,避免事先送审稿件遭到刁难,《枫林文艺》以不定期丛刊形式出版发行,共出6期,内容主要是诗和散文,此外有文艺短评、杂文、通讯、随笔。1944年5月停刊,后迁至重庆,改为《诗文学》,并出版有《诗文学丛刊》。

《文艺新报》

1943年10月1日创刊,由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张源潜、程发伋发起,与王汉斌、林清泉、杨淑嘉、何孝达等组成的文艺社创办,初为《文艺》壁报,刊头借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刊头书法,李广田任导师。1945年11月1日(一说为10月1日)发展为铅印刊物,创刊物分四版,第一版为文艺评论,第二、三版为散文和杂文,第四版为小说和诗歌,格局与壁报时期相仿,刊登李广田《人民自己的文学》代发刊词。编辑:王楫、王景山、刘晶雯。该刊经登记后可以书店公开发售,每月逢1日、15日出版,约出了七、八期,被迫停刊。

《新地文丛》

1943年6月创刊,文艺月刊,编辑瞿晴原。有《碧鸡关的故事》等文。刊物强调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华山(光未然)在刊物上提出“描写云南”的口号。

《文学评论》

1943年12月创刊,雷破空(雷石榆)主编,昆明华侨书店发行,仅出1期。短论由纱雨、荒弩、佐良、李广田执笔。

《新诗社》

1944年4月9日成立于西南联合大学,导师闻一多,成立会即召开于闻一多住处昆明东北郊龙泉镇司家营清华文科研究所村旁。

《白鸥文丛》

1944年,方曙与予林(赵汉章)创办,发行人缪光宇,在向当局申请《白鸥》期刊登记证的过程中,先创办“白鸥文丛”(每辑向图书审查处审查后印行)。第一辑《人的工匠》,1944年出版。第二辑《未完的梦》,1944年秋出版。第三辑《星》虽已编定,但因予林的工作变动,经费短缺而未印行。《白鸥》的期刊登记证在“白鸥文丛”停刊后才领到。

《孩子们》

1944年9月,在李公仆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刊于昆明,李公朴说:“这是文化教育战线上的阵地战、争夺战,我们要占领这个阵地,把少年儿童争过来,要为少年儿童编印一本刊物。”《孩子们》为32开本,起初由王吟青主编,约请儿童文学作家作者写稿,由浙江流亡来昆的老魏所创办的简陋印刷厂承印。创刊号发表了李公朴《给贤明的教师和家长》。刊物一一期即即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受到文艺界和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关切,创刊号发行3000册,销售一空,不仅昆明,重庆、成都、贵阳、兰州等地也纷纷来函订购,又增印了3000册。以后每期发行6000册。儿童文学工作者夏风(原名陈冠周,浙江宁波人)对《孩子风》一直给予关切和帮助,并积极为刊物写稿,后王吟青辞职,即由夏风担任主编。共出8期,因李公朴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1945年5月被迫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夏风回到浙江宁波,《孩子们》于1946年7月在宁波复刊,仍由夏风主编,刊物受到国内读者欢迎。至第8期被国民党鄞县县党部通知停刊。

《民主文艺丛刊》

张光年、叶以群主编,北门出版社出版,1944年曾出《艺术与人民》、《文艺的民主问题》2辑。执笔人有茅盾、何其芳、曹靖华、姚雪垠、楚图南、闻一多、李何林、徐迟等20多人。

《高原文丛》

1944年2月1日创刊,北门书屋出版,第一册为《云南生活》,郑明轩编辑,李天柱发行,不定期发行。该刊较突出地方文化及民族史诗,收录有华山(光未然)的《云南生活》、《镇魂曲》、《阿细的先鸡》等。该社在1945年5月至1948年4月曾创办过《高原周刊》,发行45期后停刊,内容与《高原文丛》大致相同。

《百合文艺丛书》

1944年魏荒弩、葛白晚、包白痕、常任侠、薛诚之等诗歌爱好者结为百合诗社,自费出版“百合文艺丛书”,为64开小诗集。承印者为青云路蔡家巷江苏籍印刷工人王众。闻一多为刻篆章“百合诗社”。

《龙门》

1945年4月6日创刊,社长聂克雷,发行人程友才,主编沈国龙,刊名由省政府主席龙云题签,社址在昆明市华山南路51号。。创刊号并未引起社会普遍注意,于是改组扩大阵容,邀请社会名流曾朗奎、张茂廷、周润苍、林毓棠等人,成立董事会,周辂任主编(杨继伯协助),普梅夫、欧小牧、杨光洁、沈国龙、胡惠生、王公韬、虞慕陶、梅绍农、朱汉生等为特约撰述,画家高天涵、严浚画讽刺漫画、配小说插图,周渭清负责发行,程友才执行经理职务兼任记者。营业部设于华山南路。周刊为小报形式,逢星期六出刊。1949年9月,在“九九整肃”中被令停刊。

1946年~1949年

《火星文艺》

1946年4月创刊,包白痕、吴朗等结成的火星社主办,以诗和散文为主的纯文艺双月刊。主编:包白痕、吴朗,发行人白路,社址在昆明市文林街民强巷3号,总经售华侨书店。1946年4月下旬,包白痕到保山参加“五一”运动会,随身携带《火星文艺》创刊号100多本,沿途销售和赠送,被当局查获,公路局派人将他押送回昆明。《火星文艺》仅出一期即被勒令停刊。

《匕首》

1945年12月27日创刊,是西南联合大学新河文艺社编辑发行的文艺丛刊。第二期于1946年1月出版,第三期于1946年3月出版。以杂文为主,此外还刊载短论、短诗、短篇小说、独幕剧等。

《浪花》

1946年3月创刊,由昆明浪花诗叶社编印的诗歌旬刊,4月停刊,共出4期。

《文化新潮》

1946年4月创刊,由昆明文化学会创办,发行人虞唐,办刊经费多来自社会捐助,不定期发行。“《文化新潮》是站在人民广场,为人民说话,争取民主的一个刊物”。该刊内容有论述、学术研究、诗歌、剧本、小说、译文、人物等,发行三期后于1947年3月停刊。

《五月》

1946年春,云南省立龙渊中学毕业一孔庆福、潘崟、吴秉勋、姚国光,在待考大学期间,在鼎新印刷厂厂长、龙渊中学创办人之一陈赓雅和鼎新印刷厂营业科科长,龙渊中学原总务主任张崇实的支持下,创办了《五月》诗刊。后仅出2期,于7月停刊。

《南园周刊》

1946年5月24日创刊,由青青文艺社编印的文艺刊物,社长李宏钦。内容有:有小说、诗歌、散文、评著、通讯、新书介绍、童话、漫谈等,但只出了一期。

《七月诗页》

1946年5月创刊,是西南联合大学部分师生编印的诗歌刊物,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情,仅出1期。同时出版的还有《五月》和《十二月》。

《西南风》

1946年5月30日创刊,昆明西南社编行,系纯文艺刊物,发刊期数及停刊时间不详。

《十二月》

西南联合大学学生主编的短暂刊物。曾刊载联大剧艺社檀良(郭良夫)的《民主使徒》(即《潘琰传》)。

《今日文艺》

1946年上半年,林耀(林华昌)、照原(韦聚和)、王明(五子伯)、江野(张嘉兴)、洪树勋5人发起组织今日文艺社,出版《今日文艺》,得到闻一多、罗铁鹰等人的支持,创刊号由昆明市形成路建新印刷厂印刷,印2500份。创刊号出后,《今日文艺》并入《昆明民主期刊联合刊》。

《原野》

1946年6月30日,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组成的原野社编辑出版《原野》,创刊号的封面“原野”二字为闻一多题签,并盖有印鉴。主编:张寒光、张星绎,发行:和兴昌、张庭穆,闻一多任名誉指导,社址在昆明市华山南路布珠巷22号。《原野》为学生集资筹办,仅出创刊号,小32开,26页1册。后因闻一多遇难而被迫停刊。

《白鸥》

1946年秋创刊,对开四版小报,发行人马祥龙,编辑欧小牧、朱汉生。以杂文为主,第二、三版为小说。1947年底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发行4期,每期发行5000份。《白鸥》周刊是欧小牧借原《白鸥》登记证发行的,所以刊名相同。

《高原》

1946年7月创刊,周刊,欧小牧、普梅夫等创办,以杂文为主。出第二期后被查封。

《新昆明》(周报)

1947年1月创刊,由新昆明周刊社编辑,钱保瑂发行。原为周刊,至1948年5月改为“革新版”,期数另计。该刊以评论云南政治局势和云南历史为主,内容包括:时事内幕、故事新编、新闻小说、文艺、短评、杂俎、魔世春秋、滇海风云(以小道消息为主)、昆明人语、地方掌故、每周小评等,后于1949年7月停刊。

《十月诗叶》

1947年1月创刊。十月诗叶社由昆明市一些文艺青年包括文艺社团青年、机关职员、大学生组成。《十月诗叶》主编为黄自强、张寒光,发行人周星祥、资正锷,社址在昆明市华山小学(一说为“昆明市一菜场29号”)。1948年2月停刊,共出三期(一说为两期)。

《诗播种》

1947年创刊,夏扬筹措经费创办的诗刊。主要编辑:夏扬、包白痕,常枫罗史也参与编务。32开,共出3辑。第一辑《悲愤的抒情》(一说为《世界的号晨》),第二辑《世纪的星辰》(一说为《无灯夜》),第三辑为“诗人节特刊”。因刊物未向政府登记,在一家小厂印出后交康宁书店发行,除少数售出外,多数被当局没收。刊物于1948年因政治环境恶劣、筹款用尽、编辑人员星散而停刊(一说为:1949年,因“九九”事件,包白痕被国民党逮捕,《诗播种》遂停刊)。

《笔丛文艺丛刊》

1947年创刊,主编:土弩(赵橹)。撰稿人有土弩、聂索、赵履宽、杨思卓、孙彦夫、夏扬、陈常枫等。以揭露当时社会黑暗、要求民主进步为宗旨,刊载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32开,不定期。曾出《黑土上的丑迹》、《疯人》2集。后因土弩所作讽刺小说《唯“美”主义》为当局禁止刊出而停办。

《人民艺术》

1947年5月4日创刊,人民艺术社编辑发行的综合周刊,侧重于讨论文艺工作者如何配合今后的民主运动,以及文艺事业如何着手等问题,内容有诗歌、乐谱、木刻版画和翻译文章等。

《刀丛文艺》

1947年8月创刊,棉纸油印,发行情况不详。办刊主旨是想保留抗暴运动时期昆明文艺工作发展的轨迹,内容偏重文艺评论。

《文秧》、《怒江诗丛》

《文秧》于1947年创刊,怒江文艺社主办的社刊,发行2期,因思想激进被查禁。后又出版《怒江文艺丛刊》2辑,第一辑《王二骆驼》为报告文学丛刊;第二辑《江之歌》为诗歌丛刊(以其中包白痕同名诗歌命名)。并出版《怒江诗丛》,有包白痕的《火山的爆炸》、笛扬的《死刑》。又有集体创作组诗《海的洗礼》,发表于《新垦》。

《平凡文丛》

1949年5月创刊,平凡文艺社昆明分社出版发行,主编:杨秉武、吴棠、张文勋、夏商周(朱宜初),办刊经费由募捐而来,编辑委员有梁钟模、李螽庆、施荣宗、赵步云等。内容包括理论、杂文、小说、诗歌、散文及书评。第一辑《我们的歌》出版后即停刊。

此次对1949年以前昆明的现代文学刊物梳理,仅是研究“昆明文学史”的一次尝试,希望能在今后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发掘,逐步形成系统研究。但因条件所限,囿于见闻,只能在所及范围内尽力查证梳理,惟恐挂一漏万。若能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将不甚荣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