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翠湖片区 资料图片
昆明信息港·都市时报 记者闫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滋养着大众,为城市注入独特气质与魅力。昆明的特质是什么?不久前,昆明市政协办公厅课题组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四大文化地标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研究报告。目前,该报告得到了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认为很有深度和操作性。
在2017年昆明市“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昆明市政协秘书长周忻,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探析报告中四大文化地标的内涵与深远意义。可以说,四大文化地标提炼了昆明的特质、灵魂与历史文化内蕴,将进一步推进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质的提升,让春城焕发新风采。
作为昆明市政协办公厅课题组组长,周忻在报告出台前与昆明市社科院专家一道,多次组织相关单位、专家进行调研、研讨。报告凝聚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对昆明城市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愿景。
2016年9月,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其中特别强调要打响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开放门户、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健康之城五个品牌。此外,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四大文化地标的提出,便是落实打响五大城市品牌、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一项举措。”周忻说,此次报告,融入了他对昆明城市文化多年研究的成果。
周忻认为,城市文化品质作为展示城市形象、衡量城市发展能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标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加快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对于增强城市竞争力,全面实现小康和建设辐射面向南亚东南亚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
在滇池边择址建“春城温度计”
报告中提出希望打造“春城温度计”、“护国文化”、“翠湖昆明之眼”和 “西南联大”四大文化地标。周忻用“12345”概括了目标任务,各项措施与“世界春城花都”等“五大品牌”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昆明城市思想文化、城市空间文化建设和市民素质提高,并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质。
四大文化地标中,课题组提议建设的“春城温度计”地理地标属于全新构想。昆明市政协办公厅课题组成员,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昆明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黄剑辉表示,昆明气候是各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昆明地理特征的“集大成”者,独特性举世无双。课题组建议在滇池边择址规划建设“春城温度计”塔楼,使它成为彰显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和瞭望城市山水,抒发情怀的制高点,让塔楼成为现代昆明的新“大观楼”。
将东风广场改建为护国广场
东风广场是一代昆明人的记忆,目前东风广场正在改造建设中,按照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计划,今后东风广场地上部分将定位为集纪念、交通集散、景观绿化及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开放空间,主要包括升旗台、护国纪念碑、名人雕像、护国门、护国运动始末记碑刻等建筑。这也正是昆明市政协办公厅课题组建议打造的“护国文化”历史地标——高扬和传承护国首义这一昆明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品牌,以东风广场改造为契机,把东风广场改建为护国广场,在广场东风路侧改扩建护国门,建造护国首义纪念墙、雕塑群、博物馆等,使广场在新时代获得价值提升。
作为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吴宝璋对于昆明“护国首义”这段历史充满感情,1915年12月25日,昆明首举反袁护国的旗帜,揭开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的序幕。正是昆明的首义,才有了全国声势浩大的护国战争。“我梳理了整个近代史,发现护国首义对于昆明来说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是昆明带头发起,影响到全国的战争,意义重大。” 吴宝璋说。
吴宝璋教授是昆明市政协办公厅课题组的评审专家之一,他在多年前就呼吁把东风广场改为护国广场,吴宝璋认为东风广场这个名字没有历史意义,而护国广场则突出了昆明护国首义这一历史事件,可以充分展现昆明历史文化内涵。
提升翠湖核心地标
长出新芽的柳树边,昆明味浓郁的花灯剧又唱起来了……翠湖,给昆明人带来了多少滋养、欢乐、慰藉。“四大文化地标”怎么能少了“昆明之眼”翠湖?“昆明之眼”城市核心地标的打造,建议利用翠湖片区近代与古代文化交融、城市自然山水、历史遗存资源富集的优越条件,实施翠湖片区的保护与功能、品位提升工程。
日前,昆明市规划局发布《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规划第二十二条空间视廊的保护中提到,“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内自然景观视廊。控制以下自然景观廊道内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和第五立面,包括圆通山看翠湖视廊,五华山看圆通山视廊,五华山看翠湖视廊等。通过实施片区空间公共化、步行化、敞开化和多样化策略,把翠湖片区打造成自然与建筑辉映、文化与生活交融、时代与历史共生的彰显春城魅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核心地标。”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云南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要求,要深入挖掘翠湖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文化情怀,将翠湖片区打造成为一个传承历史文脉、弘扬近代文化、展现时尚文化的文化品牌载体。学者们建议对翠湖周边历史遗址遗迹认真梳理,打造以历史、人文、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群落,修建或修缮历史名人纪念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与翠湖的自然风光结合,布局“一湖、四区、两线、十三坡”,为整个片区注入文化灵魂。
今年,五华区将启动相关工作,充实文化、提升品质,重新实现翠湖片区的价值定位。通过修缮文物,提升改造等,让以陆军讲武堂、一大批名人故居、文艺气息浓郁的街巷等翠湖文化元素焕发新的魅力,让翠湖更美起来,亮起来,灵动起来。
擦亮西南联大文化名片
距离翠湖不远的西南联大旧址也是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四大文化地标”之一。目前,旧址中的西南联大图书馆与2间教室的恢复重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内部陈列布展正由专家研究设计。其中复原的2间教室,还采用了当年的茅草顶,春风徐来,茅草微澜。这些恢复重建的空间是一种载体,让联大精神得以更好传承。
吴宝璋教授亦是西南联大研究专家,几十年来,他拜谒联大遗存,深研联大文脉。吴宝璋认为,擦亮西南联大这一名片,对于促进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昆明市政协办公厅课题组认为,西南联大旧址是具有“国家记忆”性质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是昆明独有的文化识别符号,具有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英才留传”的重要作用。研究报告希望对西南联大旧址进行统一重新规划,加强遗迹保护,适当恢复重建,把西南联大旧址打造成昆明文化地标。
针对“四大文化地标”的打造,周忻期望,到2025年,把昆明建设成为城市外在形象特色鲜明、内在精神丰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文化软实力强,富于创新与活力的区域性国际文化名城。
12345目标任务
一个目标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
两个特色
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结合
民族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结合的特色
三个维度
把握“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四大文化地标
“春城温度计”地理地标
“护国文化”历史地标
翠湖片区“昆明之眼”城市核心地标
“西南联大”文化地标
五项措施
规划引领,构建现代城市文化空间,恢复历史文化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炼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