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瓦当,从散落之处回家
发布时间:2017-03-28 16:31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云南瓦当》 云南人民出版社 詹霖

    翻阅着《云南瓦当》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见封面,就问,云南瓦当是不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

    由此可见,瓦当,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我得翻着图片给他解释,瓦当是在瓦房上筒瓦的端头起遮挡作用的那个圆状物,作用在于防备筒瓦滑落。同时它也在瓦片顶端保护着椽子,以免木制品遭受风吹雨打之患。

    而瓦沟顶端板瓦下的三角形物件,是用于雨水顺流而下的,它有很诗意的名字叫滴水,春雨淅沥的时刻,雨如清溪顺瓦沟流下,噼里啪啦落在青石板地面上,那应是美好的片刻。这三角形状的滴水,也属瓦当之列。

云南瓦当在房顶上的装饰效果

    这些小小的建筑附件,在当下许多古村镇的老建筑都纷纷倒塌之际,它不入人法眼也在预料之中。我在没翻阅这本书之前,也对瓦当不了解,更谈不上对瓦当图案有所认知。总之,在对瓦当名称没有真切的理解之前,瓦当就坠落在现代人的无意识之处了。

    瓦当渐行渐远是它的命运,古建筑主体既大量毁坏,建筑附件又何以当存?但要说瓦当彻底消失,那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古建筑还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一个明证,虽然少了,却依然存在。

    因为正在读这本书,我发现,真的古建筑毁坏的同时,仿古建筑却又此消彼长地冒出不少,如今全国各地造城,除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仿造古街古镇,推了旧的,另造新的,那是吸引各地游人的地方。新的古街古镇古建筑基本是大小城市的一个标配,若是没有,仿佛一个城市就没有底气一般。

    新“古建筑”无疑是一个嘲讽的说法。这样的仿造与其说是向古建筑致敬,不如说是借古而实现商业化的狂飙突进。只要你抬头看看那些新“古建筑”上的瓦当,你就会注意到,瓦当原本的灵气已然丧失,材料已非厚重的青瓦,这一方面是用料和烧制都不像以前那样精心了,甚至还有更恐怖的,覆盖在屋顶的瓦及瓦当有些竟似乎就是塑料或玻纤一样的材质,它唯一的作用是宣称这是古建筑,新的古建筑。

云南瓦当在房顶上的装饰效果

    自然,连制作的材质都不讲究了,那么瓦当上的美饰更一落千丈,图案单一而粗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云南瓦当》这本书的作者詹霖,醉心于云南瓦当的收藏,时间长达几十年,数量多达千余件。翻阅书上的瓦当图案,自然之物、人文之美,具象的、抽象的,林林总总,多不胜数,看得人目瞪口呆:原来这样长宽均不盈尺的小小面积上,泥瓦匠们妙思加巧手,竟做出这样精美绝伦的大文章,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甚至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

    有个茶叶瓦当,出产于云南著名产茶地易武,铜镜大小的瓦当上,一小枝茶叶青叶舒展,花朵盛开,传递着春天到来的信息,透过这一瓦当可感知到即将收获春茶是怎样愉悦着茶农的心。云南是边地,且民族众多,过去曾有“放蛊”习俗,这一习俗也反映到瓦当上,于是便有蛊纹瓦当。

    读这本书便看到在漫长历史中的生活艰辛时候,会有这样吓人的俗语:“毒死一个外乡人,可免三年世间灾 ”。你或可以评价说这是历史上恐怖的章节,但它确曾存在,有瓦当为证。

    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块和平鸽瓦当也很稀奇,图案源自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所绘的一幅画,时代感很强。这表现了烧制瓦当这个绝对中华的行业也奉行过拿来主义。

“无限忠于毛主席”瓦当图案

    看到这样的瓦当,便不能不对当时工匠的匠心独运而生敬慕之心。又比如反映文革的瓦当,顶头一串小字:无限忠于毛主席,正中是大大的忠字,情绪被铭记在小小瓦当上,它冷峻地记下了某一时代的特殊一幕。许多年以后,当后世人凝视这样的瓦当,会作何想呢?

    我特别敬佩作者,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各处搜寻,把如散落的珍珠一般废弃在乡镇、老街一角的瓦当捡拾起来,擦拭干净,小心翼翼地带回家,继之昼夜研读、伏案写作,为云南的瓦当作一传记……

    这书里每一片瓦当的寻获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瓦当图案都有深入恰切的解读。可以说,虽然瓦当真正的家,即那些古建筑已经不在了,但它们又找到了另一个家,在纸质的这个“新家”里,集中展示在漫长岁月中,独一无二的风采。这本书,读了才知道它的厚重和丰满。(禾犁 创意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