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文化人的担当与坚守
发布时间:2018-05-15 15:31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文化人的担当与坚守 

——在晓雪《我的文学人生》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昆明市委副书记(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原党组书记、馆长) 刘智

  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在此,对晓雪老师新书《我的文学人生》的出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诚挚地感谢晓雪老师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份最璀璨的宝藏,它将点亮人心,让更多的读者获得启迪和教益。

  2011年—2012年这两年,我担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因而有机会与我省许多顶级的文史专家、作家、艺术家共事。在工作中,我们共尽职责,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所规定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任务。而在工作之外,我本人收获良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我有机会、有时间关注到了很多以前很少涉及的领域,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在自己的知识结构方面,补上了重要的人文一课,这对我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我还交了很多朋友,都是忘年交!文史馆是具有学术性、荣誉性、统战性的文史研究部门,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党内外民主人士、学者艺术家交流,为他们服务。所以我经常与大家一起倾谈,交流思想,诗词歌赋、文史哲经;家国天下、须弥芥子;亦师亦友,受益良多!让我更加理解了诸如“文化人的脊梁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等等深刻内涵。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也是那时候,开启了我和晓雪老师以及馆员老师们“有始无终”的友谊。转眼数年过去,每常思及那些人、那些事,都倍觉亲切,甚是快意。或许,这就是文化力量的表现吧!

  我高兴地看到晓雪老师又有新书面世。《我的文学人生》记录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也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雨画卷。50万字的书页间,风雨阴晴,折射出一个具有传统意味的知识分子的坚强灵魂。它是这样一位诗人、作家、思想者、文化人的精神自画像。它所展示的,是一种葆有传统、处于边疆,走出独特人生轨迹的白族子弟的精神气质。它既是个人的画像,又是时代的画像,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上世纪后半叶边疆与内地、政治与文学、汉族与少数民族等方方面面发展变迁的轨迹。也许它还有片面之处,但作为一面熔铸时代的镜鉴,可以说,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史乘。从这一点上来说,的确是可喜可贺!

  晓雪老师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耕耘于文学艺术的园地,为云南的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的人格风标,也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德艺双馨,为人所重。他所秉持的文化精神,影响了同辈、后学,也在云南文化史上留下了他独特的印迹,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综观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并且能够产生能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英雄、帝王、智者、布衣草民等等,他们的思想、功业——即古人德、言、功所谓“三不朽”者,都以其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而这其中“文化脊梁”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正心修身、襟怀天下、人格高尚、令人景仰的文化楷模灿若星河。孔子、屈原、司马迁、嵇康、李白、杜甫、陶渊明、文天祥、林则徐等等,正是这些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文化人,担当起民族兴亡的重任。无论朝代更迭、江山易主,抑或外族入侵、内生变乱,文化的定力足以顺时应势,以不变应万变,令中华民族日益发展壮大——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令中华民族一次次度过危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焕发无穷的生命能量,一步步走到今天。

  当然,文化担当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文化附着于航海、枪炮、贸易等科技新成就横扫全球。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间,波诡云谲,对中华文化的打击是巨大的、猝不及防的。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天朝大国”的傲视四海,一变成为“丑陋不堪”一无是处,必欲“打倒”而“革命”之。如此行径的几番否定后,结果如何呢?我们的城市、乡村,已在文化的邯郸学步中破败不堪;看我们的周围,吃的是洋餐,念的是洋文,穿的是洋服,过的是洋节,审美是洋味儿,结婚是洋式……而在我们的青年中,能够准确认识并通顺、规范、典雅地使用母语书写,已变得不太容易。而能够通晓中华民族世代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古汉语的人,说“廖若晨星”并不为过。若再进一步,能从中领略汉语之美、思想之精的人,不以“凤毛麟角”喻之是不足以准确表达其境况的。对此,我们难免自问:这里还是我们人杰地灵的祖居地吗?我们身上还有那数千年回荡乾坤的中华气韵吗?

  所谓“文以载道”,反之则是“道彰于文”。是文化、思想、精神、灵魂的溃败,呈现于衣履、行止、建筑乃至政治、社会、学术、生活的全方位溃败之中。百多年前种因,而今之世结果。一代代前贤志士垒土、积淀,五千年文明涵育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象,竟似乎要一层层褪去本色,变成模糊一片的“没面目”了。无怪乎有学者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从‘看不起’‘看不到’到今天的‘看不懂’ ”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一语中的。试想:若没有了文化这个“魂魄”,作为一群“失魂落魄” “没有灵魂”的人,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钱穆先生晚年对他的学生说过:其实我授课的目的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他在生前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崇洋灭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严峻课题,它考量着我们以及我们之后几代人的定力、能力和水平,这其间文化人的坚守具有决定性意义。世人皆可醉,士人须独醒!面对世俗迷茫的滔滔浊浪,文化人有责任在冷静的思考和沉着的应对中,作出选择、示范,高高地竖起引领潮流的风向标。他必须自己明白并提示世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就是文化人的自觉和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