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评奖揭晓
发布时间:2019-07-30 16:04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经过2019年上半年一系列按评奖规则所进行的初评、复评、终评,调整了奖项设置的2019年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于近日揭晓。北京作家周李立的短篇小说《果核》摘取了年度大奖;甘肃作家鬼鱼的短篇小说辑《鬼鱼作品》获得年度最佳小说奖;昆明诗人张晓军的长诗《日期备忘》获得年度最佳诗歌奖;山西作家闫文盛的散文作品《坐井观天者的困乏》获得年度最佳散文奖;缅甸诗人王崇喜的诗歌《王崇喜的诗》获得年度最佳东南亚华文文学奖。

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年度大奖·周李立

640

周李立答辞

一直以为《果核》是关于“失望”的小说,可是它在今天也给我带来一种像是希望的感觉。或者我其实想说,失望与希望,放远了看,有时候也仿佛一回事,有希望才会失望,失望到底自然又生出希望,说来很无奈、很没意思,但确是人生常态——失望与希望,也不过都是在我们像果核一样被生活卡住、意识到自我正在脱水干瘪、承受着寂寥、感受到窒息的那些时刻里,让生活的切口敞开、让“生之气息”灌进来的东西。这口气灌进来了,人就活过来了,或者,人就感觉着自己在活着了。人世多艰,我们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缘由或许不仅仅是要谋生、要谋更好的生,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保鲜膜层层包裹中挣扎着想要透口气的俗世凡人,横蹦乱跳,只为透口气就够了,让我感觉到我的存在,就够了。说到一口气,我还知道小说家都喜欢这个词,气息。我似乎也被授奖辞评价为,写的是一场白日梦的气息。可是气息,又是多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啊,无影也无形,显得明月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可我们这些写小说的人的心啊,偏要心心念念在那遥不可及处,而写小说的人的手,又必要落在触手可及的锅碗瓢盆间。多奇妙啊,仿佛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距离,幸好有这段距离,这是小说家嬉闹玩耍的空间。感谢这段距离,让写小说的人一辈子都有“透口气”的地方,也让我们一辈子都不至于太沉闷太无聊。很高兴获得《滇池》的认可,感谢评委,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包倬。

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最佳小说奖·鬼鱼

1118

鬼鱼答辞

感谢滇池文学奖评委给我荣誉!

我牙齿一直不好看,遇到要开怀之事,只能自知抿嘴。母亲说,这是幼时舔牙所致。我以为母亲杜撰甚至“造假”,待查过资料,才知舔牙不仅会导致牙齿参差不齐,且会带来诸如语言能力、发音水平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因为这口歪牙,我的语言能力和发音水平确实存在问题,但好在它未影响到心理健康。当然,身体健康是难免的——《龋齿》写在2017年5月,彼时一吃甜食,有颗歪牙便发疼,到2018年1月发表于《滇池》时,那颗歪牙竟“恰逢其时”脱落了如麦粒大的一块。它枯窘腐朽,干瘪黑瘦,如透支掉能量提前死在使命位置上的一个青年。

牵一发而动全身,坏掉一颗牙,震荡的当然得是整个人生。对于没经历过大苦大难的我们这代来说,凡遇不顺遂,扯起“人生”大旗,似乎已是集体无意识。大旗飘飘,而我们的人生,轻飘飘。因此,这不仅显得矫情,且有种“造假”嫌疑。我当然不会把“造假”归为“虚构”,尽管在小说家看来,它可以无差别。平心而论,这“造假”不正是我们所需的吗?矫情归矫情,可它足以安慰我们是活在“人生”里的呀。

《龋齿》不全是“造假”,在这时代,它甚至逼真得具有普遍性。它当然属于“道德不正确”的范畴,“造假”也不道德,但对“道德不正确”进行“造假”,它该用“负负得正”解释更好,还是用“双重否定为肯定”更好?或许,这又是个新的“人生”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之前,我去看牙。医生说,那脱落的并不是坏牙,只是牙结石。洗牙之后,“道德不正确”和“造假的人生”顷刻坍圮了,这使我感到无边喜悦。

我希望这喜悦同样波及我的小说世界。

谢谢大家!

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最佳诗歌奖·张晓军

1123

张晓军答辞

感谢《滇池》授予我这个奖项。

得知获奖,我很惶恐,这种惶恐来源于你们的认可。对于写作,我知道自己的生疏和浅薄。在我眼中,我自己的文字凌乱而带有偏见,它们还不能到达我想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这并不是它们的责任,是我还没有能力让它们具备那样的品质。

在诗歌创作中,多年来我一直想找到另一间不同的房屋。我打开过很多扇门,试图去发现不一样的地板、墙壁和窗外的景色。我一直怀着一份藏而不言的内心,想去发现它们新的内涵,想去触摸它们的柔软与刻骨;想去求证那些人性的光辉,大地的光辉;更想去挽留那些生活的瞬间,那些打算离开又决意留下的文字。我眷恋它们,不管是身体还是灵魂,不管如何坚硬和冰冷,我都想去容纳它们、说服它们,以求相知相识。这样的求证为我带来了幸福,即使在写不出它们的日子里,我也总是想办法与它们相聚。它们如一盆炉火,从未熄灭。

这一刻,我非常温暖。因为你们的鼓励,让我的写作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你们的褒奖,让我的这份热爱有了更多任务,让我的写作在其并不具有的高度上多出来一份责任。我庆幸自己的创作得到了你们的认可,带着深深的敬意,我要感谢多年来给予我鞭策、鼓励的各位老师和同行者。我必须努力前行。

我会一直去寻找那间房屋,那间屋子应该从没上锁,它一直在那里,等着我去把门打开。你们的褒奖,无疑是——在我把火柴擦完之前递到我手中的蜡烛。这蜡烛带来的光亮,让我充满了信心。我深深地感谢你们!

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最佳散文奖·闫文盛

1122

闫文盛答辞

感谢《滇池》杂志,将2018年“滇池文学奖”散文奖授予了《坐井观天者的困乏》。这部长达3万字的作品是我近7年来创作的《主观书》的一部分。它能够获奖,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和具体的——我更愿意把这份荣誉的馈赠归之为《主观书》皇皇80万字的整体。《主观书》是我迄今付诸心血最重的作品,我在其中所寄予的,不只是我的文学尝试之心,更有我对于命运的共进退、同体悟的多重感喟。在《坐井观天者的困乏》中,我书写了我各个局部的身心以及我的身心所在的万千时空,我希望以这样的书写抵达我密密麻麻的空虚、张皇失措的现实生活以及思考于我在睡眠的虚实之间的根本教育。《坐井观天者的困乏》是漫长的思维追溯之旅中的困乏,是动静之间、广大与幽微之间的“内视的困乏”,是跳宕的创造力的困乏。我在这组作品,在更为漫漶无边的《主观书》的书写中,都表达了我在似水流年之中想竭诚抵达自我安宁的困乏。回忆我自2000年以来的散文创作,这种欲求抵达的实现与生命形态的碰撞都是纷繁激烈、多角度地旋绕的,而自《主观书》始,世界的万千变化成为布景和烟尘,我书写的核心被无比地浓缩和聚集起来。《坐井观天者的困乏》铺展了我无边的归途,也试探着这种聚集之力所可能达到的“光芒闪现”。但是今天,当我客观地观察它的时候,我知道,这种归途中的曲折和枝蔓仍是所在多有,它的实质性的修辞力量并不丰茂充盈。它能够获奖,我认为是《滇池》对我的包容和激励。最后,再次深深地感谢!“在一种沉思的慈悲中,你们对文学的同情是强劲有力的!”

第十五届滇池文学奖最佳东南亚华文文学奖·王崇喜

1125

王崇喜答辞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单位及《滇池》编辑部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来到遐迩闻名的春城参加本次盛会,并向在座的作家、诗人、学者们学习。其次,要由衷的感谢主办单位以及祖国大陆文学界对缅甸华文文学的发展生态给予关注、重视和支持。

获颁滇池文学奖东南亚华文文学奖,使我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因为这个奖项或多或少意味着缅甸的华文文学开始走向国际视野,并开启了新的篇章。惧则源于自我的渺小。我认为写诗是对自我生命的探索,同时也是对宇宙天地的一种回应。而文学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粮食,它就不单单只是个人探索生命意义的课题,而是人类共同载浮载沉的方舟。所以,文人身上所肩负的不只是自我的、小我的实践,更肩负着促使人类精神文明向前推进的历史使命。正因为这样的使命感,使我觉得我自己的渺小。

我之所以觉得自己的渺小还在于:我们在一个汉语非主流的语境下进行文学创作,在一个非文以载道的时空里呐喊,其中的寂寥,是难以言喻的。

但是,当我们回过头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即使经历了礼崩乐坏,即使经历了焚书坑儒,都没能将文学的命脉切断。这正是因为文人都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更有忍辱负重,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所以,缅甸华文文学的未来发展,虽然有诸多困境,诸多挑战,但我相信,随着中缅两国的关系的友好,随着两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一定会为缅甸华文文学的复兴,引来一条活水。这是我衷心的期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