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将军文化典藏·散文卷”(10本),最近由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吴传玖散文选》是其中之一。
吴传玖16岁从著名的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考上当时被称为“贵族学校”的第三军医大学。1970年在军医大学毕业后,即自愿要求来到云南艰苦的边防部队工作。先到滇西北的迪庆高原——香格里拉当兵锻炼,后到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再到有世界第二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1979年初又同自己任政治部主任的团队奉命调到南疆前线,在老山、者阴山地区指挥作战近十年。最后又调到西藏军区任副政委,成为驻守在世界屋脊上的一位少将。在部队任职期间,他还先后四次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深造。他既是在大城市里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干部,又是一个长期工作和战斗在祖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艰苦地区和边防部队的“当兵的人”;既是多次出生入死地参加并指挥过战斗的共和国的将军,又是有良知、有血性、有高度责任感,决心为我们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特别是边防军人热情讴歌、树碑立传的军旅作家。
“迪庆高原少氧的雪,丽江古城多情的水,怒江峡谷酷热的风,南疆边防潮湿的雨,”和世界屋脊上那被称为“生命禁区”的一座座冰山雪海,都倾注着他深情的爱。从到香格里拉当兵的大学生到共和国的将军,近半个世纪戍边卫国的艰苦历程和传奇故事,给了他不尽的灵感和写不完的题材。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迎风冒雪、跋山涉水的行军途中,他争分夺秒,坚持业余写作。写诗,写小说,写报告文学,也写散文,写影视文学,写政治思想教育手册。他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各类著作19部,有些作品在全国获奖,有的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学会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大系》。他最先引起注意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是1989年7月由云南少儿出版社出版,2005年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被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论著”,并进入2007年中国现当代诗歌畅销书排行榜的《鲁迅诗释读》。这本列入“将军文化典藏”的《吴传玖散文选》,就是从他在各地报刊发表的大量散文随笔中精选出来的。
比起小说、戏剧、报告文学作品、影视文学剧本等文学样式来,散文是一种具有真实性、亲切性和随意性的自由自在的文体,是一种更能显示作者才、学、识及其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众美于一身”而显得无比多样多姿、异彩纷呈的文体。如果说,其他文学样式的作者还可以“藏”在他的人物故事背后的话,那么,散文作者是绝对“藏”不住的,他一藏必假。他必须真实、真诚、真挚地“吐胸中之积愫,诉心底之隐秘”,他必须“我手写我心。”(朱自清语)。普列哈诺夫说过:“最大的美正是在于真实和朴素,而真实性和自然性是构成真正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艺术家的真挚的程度,对艺术感染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
《吴传玖散文选》就是这样一部真实、真挚、真诚地“我手写我心”的文集。80多篇散文随笔,有许多是戍边卫国的战斗故事的,也有写父母亲人和母校、同学的,有写对西安、杭州、大连、青岛、北京、天津、广州、昆明等城市的印象的,也有写国际题材的,还有写于作家艺术家之间的《文缘》《书缘》和《早》那样的精短杂感等等。总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朴素,手法多样,而不论写什么,都因为“有我自己”,从自己的切身体会、独特视角、个性感受和真挚感情出发,“我手写我心”,所以能给人新鲜的印象,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从《香格里拉当兵记》《老兵情》《滇西北军营往事》到《藏北杂记》《我心中那条最美的邮路》,从《峡谷回声》《南疆笔记》到《查果拉哨所记》《岗巴边防巡逻记》《雪域高原上的英烈之魂》,散文选中有30多篇作品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作者写自己数十年艰苦戍边的战斗故事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这些作品不仅真实、自然、朴素地抒写了自己作为一个“当兵的”青年,怎样在祖国南疆、雪域高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一步步培根铸魂、锻炼成长的生命历程,而且更以真挚深厚的感情、凭刻骨铭心的记忆、精简生动的笔触,为一系列有名有姓的英雄人物树碑立传,热情歌颂了他们身上感天动地、光芒四射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中有些篇章,特别感人肺腑、震撼灵魂,是最能体现吴传玖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