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群人夤缘深厚,周末的一个上午,在昆明东方书店的二楼上,有幸聆听著名学者、评论家、画家、收藏鉴定家曹鹏博士谈文化。
曹博士是为他的新书《徐邦达:我在故宫鉴书画》首发式来的。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书画鉴定顶尖级高手的传主徐邦达(1911—2012),祖籍浙江海宁,生于上海。生前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其鉴定书画的水平和功力,名不虚传,被业界誉为“国眼”和“徐半尺”(据说徐老过目字画打开半尺就可以下结论)。他鉴定书画的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他的人生是怎样的?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徐邦达的书画鉴定为书画鉴定界确立了崇高的标准。当下的书画界,赝品、次品横行,艺术水准参差不齐,徐邦达的存在,让赝品和次品难逃其法眼。
曹鹏介绍,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成立的国家文物局,已具备高水准书画鉴定专业水平的徐邦达成为国家文物局专业分工书画的文物处秘书,而后又供职故宫博物馆,进入国家重点工程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为鉴定专家,到各地大博物馆为书画藏品鉴别定级。20世纪80年代后,他还多次应邀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参与鉴定了不少海外所藏中国书画。
徐邦达博览古今书画史论著录,一生所过目的书画精品数量惊人,全国省级以上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他几乎都参与鉴定过。他工作极其认真,对过目过的字画,他长年坚持记录、查考,在积累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就书画真伪、书画史、书画家生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考证,编写出版了多种书画鉴定专业工具书,如《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等等。他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鉴定成果,后来陆续出版为《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卷、《中国古代书画目录》10卷以及《中国绘画全集》30卷、《中国法书全集》18卷。这些都是客观反映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家底的基础性文献,为中国书画收藏界所特别珍重。
因为与徐邦达老人多次接触与访谈,曹鹏知道许多徐老的趣闻趣事,比如对书画鉴定对象的过目不忘,比如一生坚持原则却从来没有与人红过脸,又比如爱美食、出手大方,对于在某行业只要有比他更权威的人士在,他一定要谦虚地称自己“不懂”,即便他本人其实也是该行业的专家……但总而言之,曹鹏认为,活了101岁高寿的徐老已进入了人生的化境,他超凡的书画鉴定功夫,其实与他的人生境界有关,他淡泊名利,又对事业情有独钟。曹鹏说:徐老把书画视为一生的挚爱,把鉴定工作视为技术和品格的考验……徐老一生有三爱——爱书画,爱故宫,爱生活。他活得很纯粹,所以他的业务水准也很纯粹。
“徐邦达骂乾隆是浑蛋,为什么?因为这位皇帝喜欢书画,但每看一幅,他都要钤上他‘御览’的大印,徐老说:这极大破坏了原书画的美,大煞风景……”曹鹏讲述的徐邦达点点滴滴平凡而又传奇的故事,让大家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位虚怀若谷、充满智慧的老人。
曹鹏曾经是新闻记者和编辑,后来创办《中国书画》杂志,是创始人兼首任主编,出于职业责任和爱好,他曾对启功、黄苗子、王世襄等艺术大家进行过深度追踪访谈,陆续出版了《大师谈艺录》《启功说启功》《黄苗子说黄苗子》《王世襄说王世襄》《闲闲堂茶话》《闲闲堂书话》等30余部著作,将各位大师的艺术理念及人生感悟以第一手资料实录下来,这价值连城,不啻为一项利于当代、功在千秋的“文化抢救公益工程”。这次出版的《徐邦达:我在故宫鉴书画》,也是这项工程的一部分。
2008年至2009年,曹鹏曾以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身份入滇挂职。他发现,云南不仅自然条件优越,在历史、人文方面也极为独特,只是一直缺乏有力的发现和宣传。在云南,他广泛阅读、研究云南历史文献,寻幽探秘,醉心山水。在云南,他编写了两本与云南有关的书:一本是《云南样样好:第九批博士服务团赴云南挂职散记》,另一本则是《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后来,他还写了云南的茶文化。说起袁思齐,这位去年刚刚以108岁高寿归于道山的百岁老人,是云南书画、篆刻界默默无闻却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家。曹鹏认为,袁老的艺术水平精湛,书画艺术质量可居于全国一流水准,但却低调、务实,不慕名利,境高艺自醇。曹鹏找到袁老后,虚心学习,认真访谈,为云南书画界挖掘出了一位值得敬仰、学习的老艺术家,“为往圣继绝学”,他从袁老那里不仅得到了书画实践的新启示,而且还学会了一项快要失传的铜材篆刻技艺,为袁老的艺术理念与实践留下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曹鹏说:“袁老是我人生的一个意外收获,他教会了我很多,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活。”
我们感觉得到,曹鹏对云南是满怀深情的。(作者郑千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