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
发布时间:2019-08-21 11:23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周硕 8月19日,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们展望了未来昆明的城市愿景,以成为融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高原湖滨生态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并加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通过“复原、再现、重塑、严控”等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擦得越来越亮。

重视城市生态保护 注重疏导主城核心区人口规模

王涛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市一直通过建立、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景观风貌和环境品质得到实质性提升,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一湖四片”轴向组团式空间转变,城市格局转向滇池流域内外并重发展,“一主四辅”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

昆明森林覆盖率达45.06%,主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7.9%和41.6%,建成区连续五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通过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原、农田、水域等生态系统功能。重视滇池流域生态修复,对滇池流域面山范围内的344个采矿点经过全面盘点,按照植被修复项目连片规划管理的原则整合为33个采矿区,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按计划完成对滇池流域33个“五采区”的植被修复。

建成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实施清水海一期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94万吨。电网建设使城市供电可靠率达99.9%以上。蓝龙潭煤气储配站投入运行,建成区城市气化率达98%。针对昆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二环路内,体育设施、广场绿地严重缺乏等问题,规划中注重疏导主城核心区人口规模,系统地提高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承载能力。在审批建设过程中,优先安排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功能的内在联系,在合理半径内统筹、混合布置功能。

提高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水平 要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试点和示范区

王涛介绍,随着规划逐步实施,全市规划建设将更加有序。例如:草海片区定位为昆明具有花园品质的城市客厅,《草海片区城市设计》通过建设环草海生态湿地,形成草海片区的生态屏障,保持大观楼的标志性地位,强调草海、城市和山体之间的视觉空间联系,建设有韵律和连续的视廊系统。巫家坝片区定位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考虑绿色发展的理念,综合商务办公、城市综合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规划构建“两轴贯通、六区联动”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统筹东白沙河、中央公园水系及滇池有机结合,打造水绿交融的绿化景观中轴,形成城市生态之脉。

目前,全市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布局,从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在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后,昆明市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空间和环境品质的管控,在环滇池历史文化区,形成与历史文化名城相符合的城市环境、文化氛围、整体形象。开展昆明城市风貌塑造与建筑符号应用相关试点研究,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试点、示范区,逐步推进不同类型和区域城市风貌塑造与建筑符号的应用,以试点促实施,全面开展昆明市城市形象提升工作。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按照《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行动计划》,昆明市还将持续开展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工作,对于历史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已初见成效。通过持续推进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程的规划实施,分期分步对翠湖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拆迁改造,规划恢复“洗马河”历史水系,逐步连通翠湖与篆塘,恢复“小三山一水”与“大三山一水”相连的历史生态格局。

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改善,如对滇池、长虫山生态公园、盘龙江滨江绿化带、莲花池公园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治理,通过“复原、再现、重塑、严控”等措施,“以点带面,以线串区”整体带动提升昆明老城区城市品质。

并重点对昆明历史城区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环境加以改善,昆明市通过重建金马碧鸡坊,打通东、西寺塔景观视廊,建设正义路步行街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历史城区中轴线的空间环境。经过对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街道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大力改善了街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街区传统风貌得到较大改善。“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荣获原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按照保留建筑传统风貌的原则,对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成片传统民居建筑、宝善街沿街历史建筑进行合理维修,恢复了街区原有历史风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