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落下帷幕,其中,一部展现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扶贫经历的话剧《农民院士》获优秀剧目奖。该剧讲述了朱院士为首的扶贫团队扎根贫困山乡,把实验带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英雄事迹,真实展现了拉祜族扶贫工作的艰难,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戏剧语汇展现了少数民族别树一帜的精神风貌。
真实的群像人物
剧中人物众多却个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本剧主要塑造了两组群像人物,一组是淳朴善良的拉祜族村民,一组是朱有勇院士带领的扶贫团队。在剧中,两组人物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又会主动融入集体振奋人心的力量中。
在人物关系方面,塑造了两组人物由对立走向融合。起初,村民抗拒种植冬季马铃薯,不愿接受新兴事物,只安于守着自己贫穷单纯的天地。在看到先种植冬季马铃薯的村民致富后便开始积极地跟随朱院士,愿意接受朱院士团队的帮助。直到种植林下三七时,他们与朱院士的团队真正成了一家人。舞台上孙佳佳一直背着一个具有拉祜族特色的包,也外化了朱院士团队一直深扎拉祜土地,无私帮助村民,融入拉祜家庭的深厚情感。两组群像人物的融合,象征着现代文明与原始乐园的交流。在现代与原始的交流中,剧本既展现了人类的进步,也突出了原始民族的淳朴自在。就像剧中杨娜妹的台词:天上的石头和地上的石头都是一样的,在交融中人类的本性中的善良友爱迸射出了绚丽的火花。
另外,本剧并没有忽视两组人物各自的成长,将人物塑造成有缺点的、鲜活的人。剧中并没有忽视对于已经拥有现代文明的扶贫团队的塑造。他们接受了科学的教育,展现了现代中国人的进步意识和先进思想。但是也没有因此把令人钦佩的朱有勇院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物,把他的个性淹没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中,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塑造了他在生活中是爱生气又怕老婆的普通人,这样的塑造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
建立云南特色的戏剧语汇
云南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即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农民院士》尊重拉祜族自身的特殊性,以村落的民俗传统、地域特色构建故事,形成了带有拉祜特色的戏剧语汇。
在构建戏剧情节方面,剧本立足于拉祜族本土,将“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以喝酒论英雄等具有拉祜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融入情节的构建。如剧中朱院士对想要种植冬季马铃薯的村民提出的最后要求就是会唱歌跳舞;朱院士入乡随俗与马在发喝酒商讨租地一事;杨娜妹与李泰来谁娶谁的脱贫比赛等都洋溢着浓厚的风土人情。
舞台方面更是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情,扮演拉祜族的演员全部穿着拉祜族的传统服饰,服饰艳丽,佩戴的饰品灵动活泼,在舞台上展现出拉祜族人民快乐自由的精神面貌。在舞台的音乐上,沿用拉祜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抒情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拉祜族的民间文化。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但是在舞台语汇上却融入很多定格的造型,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将拉祜族“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传统融入舞台。在剧中大量运用拉祜族村民歌舞的片段,用最直接、最美的方式表达村民的感情,展现出了拉祜族自然纯朴、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宏大主题的落地
本剧展现了以朱有勇院士和他的团队带领拉祜族脱贫攻坚的宏大思想主题。脱贫攻坚过程艰难,绝不是一蹴而就,在宏大主题下,《农民院士》将困境展现出来,一个困难解决后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更大的难题。
开场朱有勇团队就面临着村民们把扶贫鸡、扶贫猪都吃了的问题,朱有勇院士开始考察拉祜族的地质,因地制宜地提出种植冬季马铃薯。看似迎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村民们并不愿意接受,朱有勇院士亲自登门劝说但依然效果欠佳,直到冬季马铃薯丰收,村民们看到希望后才纷纷跟随。本以为农产品的科学种植让拉祜族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李泰来为了娶心爱的姑娘,偷偷与收购农产品的公司签订了协议,然而一场大雨让美梦落空了,新的问题再次出现,面对村民“贪欲”的出现,朱有勇院士却正视问题、积极解决,李泰来的危机才迎来了转机。
就是在一个个难题攻克的过程中,朱有勇院士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拉祜族的村民们,他们与朱有勇院士带领的团队建立了深刻的情感。扶贫工作条件艰苦,团队里的周华强向现实生活低头,后来因为村民的淳朴善良,让他发现了自己超越物质的价值。在舞台语汇上,起初,舞台的灯光以冷暖两个色调分别展现拉祜族村民和朱院士带领的扶贫队。以暖色调为代表的朱院士团队象征着希望与光明,而以冷色调为代表的拉祜族人民则象征着纯自然的单纯。朱院士团队为林下三七找水源时遇到暴雨,这时两个色调转换,手握木板的村民变成了暖色调的光,而在上山等待的朱院士团队变成了冷色调的光。这样带有强烈象征色彩的舞台灯光,表现了两组人物相互帮助和情感的升温。宏大壮丽的思想主题和情感浓郁紧紧地交织,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艰难和患难见真情的可贵,也因为有了情感的推进,使得宏大的主题得以落地生根。
作为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话剧作品,《农民院士》将真实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真正做到了真实反映脱贫攻坚问题以及探讨将伟大思想付诸于伟大实践过程的艰难,探索建立了云南民族特色的戏剧语汇,实乃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