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向党”儿童文学名家进校园 面授写作秘诀
发布时间:2021-11-05 12:27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10月29日,儿童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在武成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举行。

揭秘创作历程 学生自发齐诵课文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听,报告厅里,传来整齐的诵读声。

原来是孩子们在大声背诵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他们身边就是《走月亮》的作者、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吴然。他也是我国当代作品入选教科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吴然的另一篇作品同时入选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因为这学期打开充满墨香的课本,读到的第一篇便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吴然分享了创作两篇课文背后的故事。

他说:“有意思的是,这两篇课文都是当年我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下的。”首先写的是《走月亮》,创作日期是1985年3月24日,发表在1985年第10期《儿童文学》杂志上。《大青树下的小学》原名叫《民族小学》,1985年6月3日完成,发表在第二年的上海《小朋友》杂志上。

1985年,吴然第一次到边疆采访。在德宏的孔雀笔会结束后,他在瑞丽参观了一所民族小学。随后,又拜访了很多边疆的小学。

“当天晚上,在边防哨所,打开我随身带着的小本子,把一路上经过的民族小学,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写下了这篇文章。”吴然说,大青树下的小学,不是具体的哪一所学校,而是概括了很多民族小学的特点。

“孩子们,我来到武成小学,看到校门口有一棵滇朴,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棵滇朴见证了你们沐浴着祖国的温暖,沐浴着阳光,长成一棵大树。”

那“走月亮”这三个字怎么来的呢?

“是我读一本杂书时读到的,书名是《浮生六记》。我看到江浙一带有走月亮的古老习俗,就被这三个字所蕴含的美感打动了,想起小时候,母亲牵着我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当时,我已经离开我的老家宣威,到了大理下关。我想念我的母亲,就把走月亮的场景放到了大理的洱海边,写的是和母亲一起走月亮,歌唱的是母爱深情。”

边讲,吴然边念出文中的字,报告厅里,孩子们跟着吴然一起,大声朗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现场互动频频  从云南大地汲取写作养分

和吴然一起到现场的湘女,本名陈约红,是云南本土儿童文学作家。

2021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湘女所著《好想长成一棵树》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散文作品。

“在云南,我认识很多树。树的世界一如我们人类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种群和不同的属地,但无论是高寒山区的肃穆森林,还是半山腰上的蛮蛮老林,或是低地河谷的热带雨林,每一棵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树,都像一个人,经历着从诞生、长大、成熟、衰老、消亡的生命历程。”

当天,湘女重点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她写到了云南中部哀牢山上古老的树、滇西的树和昆明的树,她把滇朴比喻成“树中的美人、森林里的仙女”。湘女认为,一棵树的成长和人的成长是一样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孩子们懂得地球上所有生命共荣共生的道理,引领小读者去思考和探索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价值。

同吴然一样,湘女也鼓励孩子们要广泛阅读,她讲到了自己十多岁时,从裱天花板的纸上看到的一段话:“艾丝黛拉端着蜡烛应声而来,黑夜中,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那黑洞洞的过道……”

过了好多年,她到北京读大学,终于在图书馆中找到这段熟悉的话,那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孤星血泪》。

湘女鼓励孩子们多读名著,多观察,灵感来源于生活,要不停地阅读,不停地记录。

当天孩子们和两位作家互动,六(3)班学生王涵栩说,“湘女奶奶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我读了这些文字以后收获很多,比如,写作文的时候要多用一些新颖的词语,学会联想和想象,就像湘女奶奶写的《长翅膀的山》,山就像一只大鸟在飞,那是作者坐在山上的感受。”

五(1)班李沛林聆听分享之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平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眼睛,多积累、多实践、多思考、多观察、多阅读,实现了这几个多,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吴然和湘女分别向学校赠送签名书籍,孩子们希望下次还能与两位老师相聚。

本次儿童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2021年昆明市“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