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昆明评协传达中国作协十代会精神暨省文史馆四老作品研讨会”在云南皓珺博物馆举行。
出席十代会的代表、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晓雪在研讨会上传达了中国作协十代会精神。晓雪先生作为中国作协十代会主席团成员,近距离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传达大会精神时,晓雪激情饱满,生动传神,将新时代文学的要义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家的五点希望,以诗化的语言传达出来,并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结尾引用李白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与在场所有文艺家共勉。
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沈洋,副处长杨荣昌,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云南评协副主席、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新,云南省文史馆联络处处长胡艳参会并发表致辞。
研讨会上,冉隆中、蒋蓓、王海东、谭中贵四位评论家,以一位主评针对一位主咖的形式,对晓雪、吴然、蔡毅、黄懿陆四位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及创作进行了主题研讨。青年评论家陈中亮和尹恒分别针对蔡毅和黄懿陆的学术贡献做了补充发言。
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以《晓雪:老树枝头别样红》为主题,主评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晓雪时介绍,晓雪先生最大的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以诗人和散文家的创作,在中国文坛留下重要的地位;二是在文艺理论文学评论方面,特别是在诗论方面建树卓著;三是对文学组织的推动,尤其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组织方面,贡献巨大。晓雪是中国当代诗歌和少数民族文学若干重要事件的在场者、推动者和见证人。个人和时代,文学和社会,局部和整体,在晓雪身上,得到自然而奇妙的统一,这在当代作家中,晓雪是不多的一枚硕果、一个范例。晓雪在他70年的“文学人生”中,在坚持文学创作、做好文学组织工作前提下,他还为411位文艺家写过序,跋、点评或纪念文章,其中111位是少数民族文艺家,42位是女性——仅此,可谓善莫大焉!“综上,我对晓雪的一个基本判断:在人格和道义上,晓雪特别值得尊敬。他以毕生之力,为他的文学信仰(真善美)而歌而赞,也为他的文学厌恶(假恶丑)而讽而鄙。他尽一己之力,矢志不移,‘结庐在人境,我手写我心’”。
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副主席蒋蓓以《赤子提灯——吴然先生其文其人》为主题,主评中国“课本名家”、著名儿童文学家吴然时表示,“提灯人”源自苏格兰作家、诗人罗伯特·斯蒂文森的一首《The Lamplighter》,诗中那位朴素的提灯人的分量和魅力,恰如吴然先生多年来不辍笔耕、甘为绿叶、慧眼独具、慈善悲悯的复合。评论家蒋蓓从四个方面解释作家吴然为何是“提灯人”。一是以个人创作为小读者们“提灯”;二是通过交流、互勉、发掘、提携,为同侪、后辈“提灯”;三是在编辑业务中守望“天使的花房”,为大、小读者们“提灯”;四是作为“多面手”的“提灯人”。“云南历史文化论坛”,或“名家进校园”,或“儿童文学之旅”……频频走进孩子们的作家吴然,既作为“课本爷爷”,也作为小读者们的大朋友,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解惑孩子们形形色色的疑问,鼓励他们阅读、表达,将来做有益社会的人。
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副主席、云南大学教授王海东以《人生如寄行思赋意—读〈行走与思索〉札记》为主题,主评云南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蔡毅时说:“蔡毅先生他不仅是做哲学、文艺理论、美学研究,他同时还在进行文艺批评,散文随笔创作,文艺创作。”作为文学评论家蔡毅的作品充满了阳刚之气,尤其是他的批评文章带有很强的批判色彩,而且他的批判不仅是说要指向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往往是普世性的问题,这个也是他的学术,他的批评,他的创作所具有的特点,他关注的是咱们整个人类文化当中最为核心最为实际性的问题,最有价值。
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会长谭中贵以《闪耀着实证主义光芒的〈山海经考源〉》为主题,主评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黄懿陆时说:“‘对于他的整个学术方向、研究心态和精神面貌,我则十分欣赏敬佩。其一是他的学术研究,有种天然自发,无师无派,纯兴趣使然之特点。其二,他心态良好,精气神十足。其三,他之决心、野心或者说学术理想高大得很,不妨说有几分狂妄、桀骜。’这段文字是今天海东所评价的人物蔡毅先生所撰,我觉得代表了我们很多朋友对懿陆的评价。这段文字很精粹,可以勒石铭记。”黄懿陆在《<山海经>考源》中提出:“考古材料文化解释的不确定性产生的主观揣测和比附对《山海经》的研究构成了极大挑战”——因此,我按照我的实证主义这一思路,纵观《山海经考源》一书,它纵论古今,横贯古今,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毫不拘泥城过往推测、论断,是一本我们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充满实证主义的独到论著。
本次研讨会由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温星主持。研讨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融入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要求,从多角度分析省文史馆四老作品,在相互探讨和反复推敲中学习与提升,以四位文史馆馆员为目标和榜样,促进昆明本土文学的发展,挖掘和培养本土文学新力量,为昆明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再次添砖加瓦。同时,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2022年研讨工作的重心将放在青年作家上,旨在感恩前辈,传承大义,抱团取暖,展望未来。(昆明信息港 记者罗文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