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默庐” ——记冰心与昆明的不解情缘
发布时间:2022-03-04 15:25
信息来源:春城少年

冰心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时代,她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高峰之一,她的那些洋溢着博大爱心的优美文字,影响了中国的几代读者。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她和巴金一起,以自己的真诚而独特的声音,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深邃的良知。他们是时代的良心,是人们心中的明灯。

微信图片_20220304151524

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年岁的冰心,顽强地走完了她辉煌的人生历程,到达生命的终点。正如闵捷在长文的结语中所说,在“五四”作家中,冰心这一径人生长途是最漫长的,其间风风雨雨,历尽沧桑,而始终在文学的路上奔走,堪称典范。

今年是冰心老人逝世23周年

我们特刊发此文作为对冰心的纪念

冰心1938年至1940年住在昆明城内和呈贡默庐,与昆明结下了一段情缘。1940年2月28日《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默庐”雅号流传至今。故居依旧,冰心留给昆明人的是温暖的回忆;是她纯真、善良、刚毅和正直的精神财富;是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意绪绵绵。

默庐:冰心梦系魂牵的华兹华斯的诗

冰心在呈贡斗南村三台山居住过的默庐成为冰心离开后梦系魂牵的所在。

1938年冰心—家辗转到达昆明后,起初住旅馆,后租住昆明城内螺峰街和维新街,房屋都十分狭窄。1939年夏,冰心—家迁到呈贡县,先住在—户农家,后来搬到国情普查研究所免费提供的文庙内,因房屋简陋,好友戴世光写了—副对联:半间东倒西歪屋,—个千锤百炼人。

1939年秋,在呈贡中学校长昌景光的协调下,冰心—家搬到了“华氏墓庐”居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土木结构、硬山顶、三间两耳合院式结构、两层外带走郈的房子非常宜居。其被闲置的原因简单,这楼院本来的功能是守墓,—般情况下本地人是忌讳去住别人家的守墓屋的,冰心—家搬来这里居住的原因则是这里又宽敞雅静又免交房租。

冰心—家强大的精神气场很快就改变了墓庐阴郁的氛围,冰心把华氏墓庐名字改为“默庐”,“默庐”取得极为机智而有文化内涵,—方面“默庐”昆明话的发音和“墓庐”是—样的,如果有人到呈贡后,要问路找冰心家,当地人会准确地把客人指到墓庐。另一方面,将居所取名为“默庐”,也寄托了冰心表达“主人静伏"的情怀,冰心—家在此居住的一年多时间,他们丰富的学术生活、高雅的社交生活和有趣的日常生活为这座房屋赋予了让今天的我们向往和怀想的浪漫气质。从此意义上看,冰心—家成为了这座房屋精神意义上的主人,2003年,这座小院因冰心—家居住过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20304151611

冰心在呈贡斗南村三台山居住过的默庐,成为老人离开后梦系魂牵的所在。

冰心在呈贡居住期间和丈夫吴文藻过起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吴文藻平时住在昆明城中友人家,吴文藻在云南大学任社会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主持科研和教学工作,周末回呈贡家中,同时主持着燕大与云大合作的魁阁实地调查工作站的工作,魁阁培养了费孝通、张之毅、史国衡、谷苞、田汝康、李有义、胡庆钧等社会学大家,被学界称为中国社会学的魁阁时期。冰心带着孩子和保姆留守在古雅静美的默庐,白天“孩子们一上学,连笑声都听不见”。只主人自己悄悄地忙,“有时写信,有时记账,有时淘米,洗菜,缝衣裳,补袜子……”冰心每周义务为呈贡简易师范学校的学生上两节文章作法课,夫妇二人都常将同事和学生带到默庐写字、作画、阅读、讨论、改稿。

当吴文藻教授周末带着同事和友人们回到默庐后,这所住宅就热闹起来了,默庐成为当时在昆明的文化名人聚居的场所。据后来冰心夫妇、其子女和他们的友人在文章、书信和曰记中的记录,沈从文、巴金、萧珊等作家和众多社会学大家都来默庐雅聚过。每到周末,吴文藻从城里骑马回家,常常带着当时家不在昆明的“三剑客”教授郑天挺、杨振声和罗常培等人来此蹈吃蹭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时任西南联大校长)及夫人也多次来此度周末。

冰心夫妇二人待友热情真诚,谈吐优雅,尽力“从丰招待朋友”,想方设法尽其所能为友人们准备精美的北方饭食,给朋友们煮茶煮咖啡,引领友人们到三台山高坡尽头的平台上看西山睡美人,默庐浓郁的家居气息抚慰着在抗战中远离亲人来云南的文化人。当我们梳理众多文化名人留下的回忆默庐雅聚文字时,当年冰心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高人雅士的高谈阔论、教授们和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依然回荡耳旁。

冰心在默庐真的静伏下来了,“日常生活,都在跑山望水、柴米油盐、看孩子中度过。我的寓楼,后窗朝西,书案便设在窗下。”她在窗下北望“凤岭松峦”,前望“海潮夕照”,南望“渔浦星灯”。在走廊上看风雨看日出看黄昏看月出,在天台山林中携书独坐,流连沉醉于滇池畔的湖光山色中,欣赏“龙山花坞”“梁峰兆雨”“河洲月渚” “彩洞亭鱼”“碧潭异石”。冰心的书桌虽然得以在默庐中安放下来,但让昆明人遗憾的是,她在此地“却难得写写文章!”仅仅应约写了一篇《默庐试笔》发表在当年香港的《大公报》上,在文中冰心将默庐和她在其他地方的住处——进行了对比,对默庐及周围环境的静美进行了沉醉性的描写,表示她在这里“住得妥帖,快乐,安稳”“所以我对于默庐周围的眼界,觉得爽然没有遗憾”。默庐充分满足了冰心的浪漫主义情怀,“回溯生平郊外的住宅,无论是长居短居,恐怕是默庐最惬心意。论山之青翠,湖之涟漪,风物之醇永亲切,没有—处赶得上默庐。我已经说过,这里整个是一首华兹华斯的诗!”

微信图片_20220304151715

1940年11月,冰心—家从默庐搬到重庆去,主因是吴文藻工作发生了变动。此后,冰心没有再回默庐居住过,默庐成了冰心魂牵梦系的地方。在她的《梦的启发》中她写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书窗外是—片湖水,醒来后想起:我在云南呈贡三台山上的默庐,书桌刘面是几里以外的昆明湖(滇池)……冰心在默庐的这一段家居生活,丰富了冰心的人生经历,奠定了他们夫妇的文化圈人脉,滋养了冰心的文脉,我们可以从她后来的小说中找到和许多默庐相似的场景和风景,而她以后的散文作品中也多处出现昆明方言。

解放后,冰心长期关注云南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来自云南的作家,她翻阅文学刊物时,只要看到云南题材作品和云南作家作品都会眼前—亮,她主动为彭荆风等昆明作家的作品写读后和书序。凡是云南作家的来访和约稿,冰心都热情满足,她为《春城少儿故事报》题写了报名,为“昆明台北儿童文学交流会”做了题词,为《春城晚报》的儿童之页专门写了《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四十年前,我在昆明住过两个春秋。对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我的回忆永远是绚烂芬芳的!这里:天是蔚蓝的,山是碧青的,湖是湛绿的,花是绯红的。空气里永远充满着活跃的青春气息。今日,我遥望南天,祝愿住在祖国春城的小朋友们,不辜负你们周围灵秀的湖山,给予你们的美感和熏陶。努力把自己培育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四育兼优的少年,准备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伟大而美好。”1988年,冰心先生为呈贡—中重写了她当年为该校拟写的校训“谨信弘毅”; 1989年,她托郭鸿均捎去给呈贡—中和呈贡县人民的信:“我永远惦念着呈贡地方和人民……” ; 1990年冰心又为呈贡一中题写了“任重道远”。

微信图片_20220304151741

微信图片_20220304151802

因冰心在呈贡斗南默庐居住的这—段静美时光和冰心对玫瑰的喜爱,2000年法国梅兰德花卉公司将从呈贡斗南引进培植成功的猩红硕大香艳的玫瑰定名为冰心玫瑰,花都呈贡因此而成为冰心玫瑰之乡。如冰心生前所愿,冰心玫瑰之乡也成为了云南高等教育中心,同时还盛开着朵朵儿童文学之花,云南太阳鸟作家群多位作家在呈贡居住、创作和研讨,近年来成果丰硕。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学院文学教授。

拜访冰心

今生有幸能从事儿童文学工作,从而也就有缘见到冰心。这位著名的文学大师,以她纯真、犀利、坚定、勇敢正直的光辉的—生,受到人们的爱戴。她作品中那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亲切的感情、清新隽丽的语言,使她在国内外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她对儿童文学事业的倾心关注,温暖着中国—代又—代小读者。

1994年8月,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与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在昆明联合举办“昆明台北儿童文学交流会”。之前,我因要到大连参加一个少儿报刊工作方面的研讨会,需在北京转车。受儿研会领导的重托,让我到北京后去看望冰心老人。一来对她为《春城少儿故事报》的关心(题写报名)表示感谢;二来若方便的话,想再请老人为“昆明台北儿童文学交流会”题词。这也是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作家的共同愿望。

微信图片_20220304152241

李永坤1994年8月到北京拜访冰心老人

—到北京,我马上与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束沛德联系上,并约好第二天一早让我先到他家,然后告知我冰心老人的详细住址。

冰心老人住在中央民族学院—幢极普通的单元住宅楼里。当我找到她家时,抬头看见门上贴着“医嘱谢客”四个字。犹豫片刻,我还是轻轻敲了几下房门。

少倾,对面的门开了,开门的是位中年男子。后得知是老人的女婿陈恕教授。

陈很礼貌地说:“谢先生最近身体不太好,医生嘱咐过—般情况下最好不要会客。

我赶快说明来意,并说哪怕只见—面都行。

陈教授说:“你稍等,我先去看看老人的身体行不行。”

过了片刻,陈恕教授让我进去,原来这是打通后连在一起的两套普通居民住宅。老人听说我是从云南远道而来,便执意让家人把她从床上扶起,说一定要见。

穿过客厅,来到书房,只见老人笑容可掬地伸过双手说∶“欢迎,欢迎。”我快步上前,握住老人温暖的双手,看着她那慈祥的笑容,感动得连问候的话也忘了说。还是老人首先开口说:“听说你是云南来的小朋友,云南现在变化大喽。”说完,老人让我在她身旁坐下。

当我提及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作家将在昆明畅谈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时,老人高兴地拍着我的手说:“这是好事,可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合作。昆明我住过,那地方很美,可惜我去不了。”老人记忆力之好令人叹服,她还提起了当年在呈贡的日子,对呈贡县立中学充满感情。

于是,我提起为“昆明台北儿童文学交流会”题词的事,老人满口答应。她女儿吴青急忙收开书桌,找来宣纸。老人思维敏捷,用手摸了摸纸内行地说:“重新拿张好的来。”她那执着认真的态度真让人感动。

为了不影响老人休息,我把题词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在包里,便起身再次轻握老人温暖的双手,再次端详她那慈祥的笑容,心满意足地离开中央民院宿舍。

那年春节前,陈恕教授来昆参加一个重要学术会议,当我询问起冰心老人的身体时,陈教授说,我去他们家后不久,老人又住进了医院。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幸见到老人。

微信图片_20220304152323

微信图片_20220304152347

1989年6月创刊的《春城儿童故事报》,报名由冰心老人亲自题写。1998年改为杂志,更名《春城少年》。

现在,冰心老人虽乘鹤归去,但她那盏温暖了中国—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小桔灯”却永远亮着。李永坤 昆明市文联原副主席,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原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