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看得几清明
发布时间:2022-04-01 10:24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这是《东京梦华录》里关于清明的描写,最宜就着《清明上河图》来看。就算没有《清明上河图》的神助攻,清明也是我等大众最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的节气,此节气还在漫长的衍化中与寒食节合二为一,成为传统节日中的顶流。

火对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忆苦思甜,也为了让火种焕然如新生,在寒食时会将旧火灭掉,数天之内只食提前准备好的冷食,待 “寒食”结束以后再取新火,将被新火照亮的节日,定为清明,有万物清正明洁之佳意。

以禁火吃冷食为特征的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起源于晋文公重耳为纪念自己不愿出山为官,宁愿抱木而焚的死倔忠臣介子推。认真推敲下,就会知道这其实是君臣离心,旧臣死后,君主转而营销自己求才重情之名的例子,不然很难解释抱木而焚的惨剧为何发生。

微信图片_20220401102300

寒食也有祭祖扫墓踏青之仪,在唐之前被视为“野祭”,至唐后编入《开元礼》,转正成为官方认可的吉礼,皇家祭陵、官府祭孔、百姓上坟、插柳于门,备受倡导。

我对寒食最深的记忆来自于一首诗和一张法帖。诗是韩翃的成名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诗写的是宫中向重臣颁赐新火的节俗,侧写出长安权贵的豪奢。历代咏寒食的诗作中,以这首最为知名。

法帖则是苏轼的《寒食帖》,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排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后。《寒食帖》便是苏轼困居黄州三年之后的抒怀之作。

他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寒食帖》的消沉在苏轼的作品中是少见的,他此时过得寒食是真寒食——想当初他在密州任太守,同样的寒食节,乘兴写下的《望江南》是这样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彼时心怀畅快,如春行陌上,可缓缓归矣,恰寒食虽雨,有友有酒,不减心头豪情,无损眼前明丽,此时却病骨支离,心如死灰……

说完寒食,再论清明,寒食梨花清明柳,清明紧接着寒食而至,因融合了上巳节踏青赏春之俗,又称踏青节、行清节,时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形成许多约定俗成的节俗,譬如扫墓、踏青、蹴鞠、荡秋千等。最特别的还是“改火”。

苏轼词云:“一别都门三改火。”纯手工钻榆柳生火,是个技术活,后来古人也选择用阳燧(类似放大镜)和火石偷懒了。不变的是有幼童参与,皇宫中捧新火的小内侍会得到赏赐。民间引火生灶的同时也会教孩童说些吉祥话,祝祷日子红火。

微信图片_20220401102305

落花翻飞如蝶,寂寞似雪。给人这种感觉的,还有梨花。关于梨花的诗,喜欢的是“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不能忘却的是旅行中看见各地的农民忙碌春耕的景象,即使是我这样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幼时亦听过很多关于农谚,譬如:“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却也有说:“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这些截然相反的说法,弄得我很困惑,求教于父亲,父亲说不出所以然,让我请教外公,外公说了几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做人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畦干。”

长大之后,每每遇到事情,我就想起这段话,很奇妙的,我对世事难两全的理解,对于换位思考的最初认知,居然是源自于这段农谚。

如果连上苍对于人的愿望都无法全然兼顾,那么人和人之间又何必强求呢?顺势而为,得失随心,不仅仅是正确的道理,更应该是内心持守的行为准则。

父亲过世之后,清明和冬至成了一年中我最想忽略却不能忽略的节,这种感觉,连外公过世都不曾有过的。毕竟外公过世时已经七十岁,我相对可以释然,可父亲离开的遽然,我痛忏自己福德不够,业障太深,不能护他百年终老。研习过的佛理可以助我接纳生死无常的实相,却不能让我停止思念。

爸爸,我现在很好,这世界也不坏,你可以放心。(安意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