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院有好剧——庭院滇韵实验剧的传承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15 17:22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图片

老实说,我并不熟悉和了解戏剧艺术,对于近年来发展火热的庭院戏剧更是知之甚少,能对这门渊博的艺术有点肤浅的探究和思考,已经算得上是勇气可嘉,但庭院戏剧的魅力,尤其是庭院滇韵实验剧的出现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好奇心,还是硬生生的留下了以下几笔。

庭院戏剧的兴起其实并非偶然,在我看来是一种文化需求及发展需要所必经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百姓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有了精细化、个性化的升华,庭院戏剧由此而生并发展壮大。严格来说,“庭院戏剧”是个崭新的艺术概念,是以演出的场所作为概念界定的,也就是在庭院中演出的戏剧。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将演出空间放在真实布景的老宅庭院之中,并根据老宅庭院的建筑特点进行剧本编创、舞台搭建、灯光和音响渲染等;少数剧目已然开始尝试“沉浸式”表演,演员从庭院的四周出场,穿过观众席,演出有舞台却不局限于舞台,与观众的互动性更是在无形中较于传统表演方式大大加强,因此广受业内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纵观全国庭院戏剧的发展,昆明的庭院戏剧发展颇具特色,依托“一颗印”式结构的传统庭院,结合昆明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成就了多部极具特色的剧目,由昆明市新潮文化经营有限公司主持创作、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扶持的原创庭院滇韵实验剧《钱南园》、《吴澄》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为昆明特色戏剧——滇剧的发展和传承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钱南园》《吴澄》两剧的创作,以风骨可鉴的一代廉吏、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为创作主体,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唱响时代主题为创作脉络,历时三年打造而成。剧目的打造初期便以昆明传统庭院盐隆祠对标,剧本编剧、舞美制作、场景设计都深入结合了庭院自身的优势特点,加之以新潮文化经营有限公司负责人、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明同志为核心的主创团队,结合传统滇剧表演特点,融入方言话剧表达方式、现代音乐元素及艺术表现形式对两部剧进行编辑创作、唱段排演,形成了集传统滇剧三大声腔艺术(襄阳、胡琴、丝弦)特点浓郁,戏剧矛盾冲突突出,情节鲜明易懂的剧目特色,剧中的几个精彩唱段,更是将两剧的亮点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广大观众在庭院内欣赏两剧,对于滇剧艺术有了临界感,为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滇剧艺术推开了一道门,为滇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钱南园》《吴澄》两剧的打造,不仅在戏剧普及、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做出了贡献,更对滇剧艺术本身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强大的推力。原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同志在观剧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到:“你们把地方戏曲的编排与传承的方式做的十分精致,将话剧和戏曲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演出很精彩,剧情特别紧凑,庭院场地使用合理,演出空间运用地很好。做戏剧不容易,如果没有那样一份热情,如果没有那样一份赤诚之心,如果没有那样一份坚持的信念,都不可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一片绿洲。”文艺创作需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庭院剧‘人在戏中、戏在人中’的形式,可以让观众有‘历史人物、英雄人物就在身边’的代入感。”

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钱南园》《吴澄》的主创团队在传统滇剧的基础上,以极具创新手法创作了这两部优秀的剧目,形成了庭院滇韵实验剧的艺术风格,为步履艰难的地方戏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令人欣喜的是以此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的等方式,创办首个“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主要培养以滇剧、花灯、曲剧为主的复合型传统戏曲表演人才,为昆明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火种。

庭院滇韵实验剧在昆明的生根发芽,是当代戏剧在现实生存下的一种突围,为地方戏剧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典范。相信随着传统戏剧文化复兴的深入推进,庭院滇韵实验剧必将迎来更为璀璨的未来,归结一句话“小庭院有好剧”。

(备注:文中内容参考昆明戏剧家协会主席杨明在昆明文学艺术研究院2021年文艺创作研讨会发言、昆明市新潮文化经营有限公司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创意昆明》微信推文等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