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获奖作品日前公布,昆明市委宣传部报送参评的3部作品获奖,分别是体育励志电影《顺子加油》、作家陈约红的儿童文学作品《好想长成一棵树》、作家马瑞翎的长篇小说《独龙江上的小学》。
云南省委宣传部《关于表彰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获奖作品和单位的决定》近日发布,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评选出戏剧、电影、电视剧(片)、歌曲、广播剧、图书、舞蹈、曲艺共8类47部获奖作品,分别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联、云南各州市宣传部等单位申报,包括话剧《桂梅老师》、电影《一点就到家》、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等作品。其中各州市作品获奖14部,昆明市获奖作品3部,数量位列各州市第一名。昆明市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
此次昆明获奖的3部作品包括体育励志电影《顺子加油》,该片以云南著名女子长跑运动员张德顺为原型拍摄,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拼搏向上的时代精神;云南儿童文学作家陈约红的作品《好想长成一棵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笔调,展现出自然的生机勃勃,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爱护自然的种子,该书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马瑞翎的长篇小说《独龙江上的小学》清新自然地弘扬了主旋律,展现了独龙族神秘的民族风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顺子加油》:传递拼搏精神,激励鼓舞观众
“这部影片拍的虽然是我的故事,但希望能够鼓舞年轻一代,希望他们也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 体育励志电影《顺子加油》的原型、云南著名女子长跑运动员张德顺感慨地说。
《顺子加油》以云南著名女子长跑运动员张德顺为创作原型,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田径协会、云南省体育局、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指导,中视星耀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摄制。
影片讲述了一个云南大山里的女孩顺子,凭借着不停奔跑的双脚和永不言败的心,一步一步从业余运动员成长为专业运动员并取得冠军,在赛场上闪闪发光、创造奇迹的故事。2021年10月,电影《顺子加油》登陆全国院线。首映礼当天,张德顺及其教练张国伟与观众共同观看了影片。影片体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断超越、挑战自我的精神,展现了云南群众勤劳朴实、刻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该片已获得第九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评委会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奖三项大奖,第十二届奥地利电影节“最佳国际戏剧长片”,第十二届西班牙巴萨罗那体育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等众多大奖。
谈到《顺子加油》,张德顺激动地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波澜起伏,有辛酸,有感动,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张国伟教练常说我的运动天赋很好,但天才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天赋或许可以决定起点,唯有坚持和努力才能达到终点,天赋可贵,坚定心中的梦想更可贵!”
这部影片,是送给所有为了梦想勇于奋斗、努力拼搏的田径运动员们最用心的礼物;是送给所有正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们的礼物;是送给对未来道路迷茫的孩子们的一盏灯……《顺子加油》希望把不断超越、挑战自我的精神传递给观众,向世界展示中华体育精神,展现当代中国青年人的风采。
《好想长成一棵树》:人与自然的优美协奏曲
在云南儿童文学作家陈约红的笔下,梨树、凤凰花、野芭蕉树……每棵植物都有独一无二的思想和灵魂。
陈约红笔名湘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前会长。陈约红爱孩子,爱文学。她的创作包括散文、动物小说、校园文学等类型,曾出版过《长翅膀的山》《驿路传奇》等20余部作品。
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由晨光出版社出版,包括《好想长成一棵树》《枕着一棵树睡觉》《会飞的树》和《山茶朵朵》四部分。去年,该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好想长成一棵树》将“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线索贯穿始终,深刻表现人与自然生命,以及自然生命间相互依存、友善或竞逐的纷繁关系。谈到这本书,陈约红介绍:“这本散文集的主题是吟诵自然,歌咏生命。我想用‘树’这样一个具象的存在,向孩子们传达一种自然心态,生命意识。”
书中,陈约红以清新、充满童真的笔调带孩子们走进树的世界,谱写一支人与自然的优美协奏曲,传递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让孩子们懂得地球上所有生命共荣共生的道理,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相惜相通的共性,在孩子的小小心灵中播下爱护自然的种子。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使陈约红认识到,以一颗童心,诗意地展现文学的优美,展现生活的阳光与明媚,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与真情,这就是儿童文学的特点,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坚持的创作准则。
如何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陈约红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然,儿童文学作家惟有趋于自然,注重纯净的境界,抬头仰视孩子,以平等对待儿童,以童心观察世界,以最纯净的境界,最精彩的内容,最温柔的情感,最优美的文字,诗意地展现自然的灵性、文学的高洁。”
除了写书,陈约红也关心着孩子们的阅读与生活。谈到对孩子们的建议,陈约红说:“孩子们要尽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认识社会、自然、文学、生活……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与个人气质,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多的思考,放飞梦想。”
《独龙江上的小学》:在云南创作素材如草木般丰盛
集中办学、退耕还林、整村搬迁、交通扶贫……这些主题融于作家、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马瑞翎的长篇小说《独龙江上的小学》中,清新、自然地弘扬了主旋律。
该书寓重大命题于儿童视角,通过独龙族男孩阿鼎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透过阿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写了独龙江乡担当力卡山上“一师一校”小学及山村变迁的故事。作品以孩子的成长映射了民族的进步,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精神风貌,讴歌和颂扬了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独龙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马瑞翎已出版小说集《最后的乐园》,长篇小说《怒江往事》《独龙江上的小学》《木鼓敲响的日子》等。她创作《独龙江上的小学》时正处于创作的转型期,从当初的历史、文化类题材创作逐步向现实主义转化。
《独龙江上的小学》饱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艰辛环境中温暖、快乐和希望的人性之美,展现了独龙族神秘的民族风情。作品除了具有文学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承载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见证了独龙江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该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及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作品版权输出至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等地。
昆明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表示:“马瑞翎的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独龙江上的小学》,是我读过的众多取材于秘境独龙江的既有作品中最好玩最有趣的一部。这部作品,故事有趣、人物有趣、语言有趣……”
对于此次获奖,马瑞翎在激动之余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她说:“云南作家脚踏的这个世界,民族色彩无比绚丽斑斓。自己立足于云南,仿佛土著站立在山坡,身边的素材像草木那样丰盛。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写作是幸运的,我将继续在使作品实现‘具有异域性的共性’方面努力,使作品‘好看’,让各种类型的读者都能够在作品中有所‘发现’,让读者在付出时间以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