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蔡毅先生签赠的《行走与思索》,我立即想起另一位更加年长的老先生的一部作品——周良沛之《良知与狗食》。蔡老生于1951年,刚刚迈进古稀;周老则生于1933年,已然米寿耄耋。我并不清楚两位老人之间是否有何关联,让我直接思维跳转的原因,在于两部作品惊人相似的气质——封面设计如出一辙,皆为全黑底色,作者肖像深深嵌入黑暗之中,目光如炬,肃穆凝视;而两个书名,也结构相同,且均指向人生、内心、思考、批判等维度。
如果说周良沛先生几乎见证并亲历了中国新诗七十年,那么,蔡毅便见证和亲历了中国文坛尤其是云南文坛四十年。两位同时都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批评者。但出于身体及性格原因,即便前些年,周良沛也多采取“隐于世”或蛰伏的姿态,常常“缺席”;而蔡毅,总是热情饱满,颇为积极地参与诸多文学文化领域的公共事务,往往“在场”。于云南,周良沛犹如一位神秘莫测的“空中飞人”,总难以“着陆”,而蔡毅,则一直扎在这片土地之中,接通着深深的地气。
作为在当代具有一定影响、在云南堪称主流之一的文学批评家,蔡毅先生著述颇丰,这部《行走与思索》,依然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我看来,这个意义便在于,为自己四十余年来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做个小结,也为他眼中的云南文学四十年做个小结。正因为如此,他为本书做写的代序,竟洋洋洒洒近12000言,可见用心极深,而题目直接就是《文学生涯四十年:我与云南文坛》。
“云南文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是汇集全省各方力量,让每个文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又是通往全国文坛、世界文坛的一个平台。”蔡毅说。
蔡毅早年的落寞,近来的欣喜,以及贯穿始终的批判精神,在本书五十余篇文章中,俯拾皆是。当然,他是乐观的,他是尖锐的,所以,后两个关键词占绝对主导。这些文章,并不都是文学评论,有些我更愿意称之为是关于文人或文化现象的文化随笔,其笔法往往摒弃学院腔调,轻松好读。而实际上,作为云南省社科学资深研究员,就身份定位而言,他正是典型学院派。
《晓雪:拥抱诗神与爱神》(首发于《人民日报》)中,蔡毅直接以“高富帅”来描写“前辈之前辈”、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晓雪。但凡有缘得见的读者便知,晓雪老先生约一米八五的个头,如今依然挺直如松,玉树临风,曾被著名评论家谢冕评价为“令整个白族都为之骄傲的美男子”。至于“富”,当然指精神财富,这点更是无可置疑。所谓“高富帅”,如此写法,毫无文化含量,太俗?岂不知,“大俗即大雅”之辩证统一,于此恰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本书书名,出自一篇《行走与思索》(首发于《中华读书报》)。这是蔡毅先生为民族出版社“秘境家园”丛书所作评论。丛书作者四位,我认识其中的杨福泉和郭净两位先生,尤其杨福泉先生,与我堪称忘年之交。以“行走”与“思索”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套书尤其杨福泉那本《寻找丽江之魂:融合纳西古王国》,真是再恰当不过。作为我眼中纳西文化最杰出的两位代言人之一(另一位是白庚胜先生),杨福泉几乎熟稔这片圣地的每一寸泥土,他寻找丽江之魂的旅程,就是数十年如一日贴地行走与苦苦思索的过程。
据我的了解,蔡毅人生足迹之半径必远远小于杨福泉,但若论于万卷书海之行走与深航、探究与思索,两位当在伯仲之间。故,蔡毅先生这本以“云南文坛四十年亲历”为旨趣的集子,顺手拈来评杨福泉的两个关键词为书名,亦可谓精当。
略读《行走与思索》,记下些许心得感受。蔡毅先生说:“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多年,饱尝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怨喜。”我亦忝列此道,虽时年不长,难免有些感同身受。
但不论如何,蔡毅都告诉自己:“写文章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思想、情感、见识与主张,写自己的心性、脾气、追求与企盼,写自己的为人、为事和对他人及世界、社会、生活的态度,用不着遮掩,也无须矫饰,白纸黑字会将一切都透显。”
善哉,斯言。
作 家 简 介
温星
阅读推广人、评论家、文化观察者。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云南开明文学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供职多家主流媒体,任主编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篇,出书编书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