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何早阳 周永烨:发挥新媒体优势 助力文学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6 14:16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随着科技进步,以网络、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而新的媒介,不仅让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阅读方式都有了改变,也给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一、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促文学变革创新

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更为高效,让更多的文学创作者、读者能够参与其中,带来了文学创作、传播的变革与创新,也带来了文学审美样态的转型。与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让文学传播突破了单一化的文字感受,以适应大众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为基础,把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融合后形成了一种群信的传播形态,使文学传播走向了全媒体化。

从经济效益而言,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学市场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多元化甚至产业化,让它不仅仅只被当作文化资源,更作为文化商品,纳入了文娱产业的商业价值生产链条中。与传统平台一次性的稿费不同,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益的转变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让他们能够以此为动力,不断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

从社会效益而言,新媒体的加入解构了文化的局限,使得文学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纯文学刊物门槛高、容量小、发表周期长,而新媒体大大降低了创作和传播的门槛,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能够成为创作者。

海量的作品、多样的传播方式、日益增长的创作队伍和读者人群,给“文学+新媒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今的新媒体文学不仅是影视、游戏、动漫等文娱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也是中国文化出海的有效载体。在保持呈现方式便捷化、作品内容多元化、作者身份大众化的同时,逐步向主流化、精品化趋势靠拢,以内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对海内外读者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们也开始自觉提升自我,承担起了的“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重要社会责任,打造符合时代要求、有时代担当的文学精品。

二、 打造文学品牌活动,助力挖掘文学精品

新媒体不仅重构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也催生了新的发表渠道。微信公众号、微博、原创文学平台……各类型新媒体纷纷参与到文学创造的过程中来。在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铺就了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

新媒体“嫁接”文学,比较典型的两条途径,一是各大平台推出的以订阅、打赏、阅读量等维度为评判标准的文学榜单,另一条则是各类征文比赛。比起纯看数据的榜单,征文比赛的评审维度更加多元,也在无形中提高了网络创作的门槛,激励创作者们摆脱套路粗糙、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提升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价值,走上精耕细作的创作道路。同时,不同类型的征文比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各种题材、体裁的作品,做到兼顾流行和小众,让文学作品的风格更加百花齐放。例如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https://www.clzg.cn/)连续八年举办“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挖掘出了一批有潜力的昆滇新人作者和百余部立足新时代、具有昆滇特色的文学精品。

但是,在尽可能地发挥出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和传播高效性的优势来助力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新媒体只是一个承载文学内容的工具,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绝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夸大媒介的作用。

总而言之,新媒体为文学创作者拓展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让创作者与读者能紧密连接,推促文学有新的发展,助力创作、传播更多优秀作品,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