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民族•自然•奇幻——2021年度云南儿童文学创作述评(上)
发布时间:2022-09-09 11:09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现实•民族•自然•奇幻

——2021年度云南儿童文学创作述评(上)

文/蒋蓓(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21,恰逢我们党和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年,并有COP15这一备受世界瞩目的盛会在昆明召开,云南儿童文学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加以响应,用缤纷的题材、体裁与风格,孜孜书写自童心、稚趣中发现、发掘的美,为时代存照,为榜样张目,不断追求并开拓审美、思想的气象,在新冠疫情不时反复的当下,注目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深度交流,提供对人心的慰藉,种种,交织成一幅多姿图卷。

初秋,笔名“湘女”的陈约红以其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荣膺“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既是对作家本人从一名已然取得成就的成人文学作家“转身”为孩子们写作所累积的实绩的嘉奖,也向全体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提供了勉励与启示。诚如授奖词所言:“湘女的《好想长成一棵树》以温情简练的笔触讲述人与树的故事。民风与民俗、文化与历史亦刻录于树的枝叶与年轮。作者如一位慈祥宽厚的护树人,丰茂自然与淳朴民风在她的回忆中细密地铺展开来。”如果说,彩云之南以其地理面貌多端、气候类型丰富、自然资源丰裕、民族文化多元等特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沃土与宝藏,那么,作家们力求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绘出中国式童年的初心,无疑助推了一件件作品的诞生。

《好想长成一棵树》全书四辑,全然葳蕤着大树、鲜花、茂竹与菌子,满含着人的情意,无论采用第一人称“我”与否,文章里都屹立着一位鲜明的审美主体,或是身居边疆、与自然共生的孩子,或是童心未泯的成人。他/她引导读者依次邂逅纹路独特的树、高龄沧桑的树、孑然守望的树、安放善意的树、标识地域的树……感悟环境、家园与生命的恒久意义。现实中不时可见自然被掠夺、征服的悲剧,相关题材对于性格、心智近乎天然的儿童,必然制造愤懑、伤感、震惊,却也因作品不避暗色而类似“疫苗”,助益孩子们获得勇气去直面沉重、批判丑恶,树立健康的生态观与世界观,从而影响毕生。

《好想长成一棵树》里,当长久供白鹭栖居的大青树被锯断,当被移植城市成为绿化物什的滇朴倒地,扼腕或哀恸的读者,领受到了忧患而非无谓、凝重而非轻松、深度而非浅表。至于那些与愚昧、贪婪、自负的摧毁者相对的自然生灵,倚仗自己的生存本性、生存智慧,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意志与尊严——“是那刻骨铭心的乡愁,掏空了它的心;是那山野春风的梦,扯碎了它的根。在它倒地的一刹那,风声雨声远去了,水泥森林远去了,它终于飞了起来,飞过城市的上空,飞向它常青的山岭,飞向他魂牵梦萦的家乡。”(《第二棵树:美丽与乡愁》)《好想长成一棵树》不独写给儿童、少年,成人何尝不会被它震动、省思、警醒?

湘女的创作追求,代表性地呈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一路跋涉、发展至今的“太阳鸟”儿童文学作家群的精神风貌。

作为最早振翅的“太阳鸟”之一的吴然,示范暨领头作用一如既往。2021年,吴然出版了《太阳鸟与梧桐树》《大青树下的小学》《樱花信》《洱海月》《听那风声》《我的小花朵们》《小鸟在歌唱》《小鸟和守林老人》《那只红嘴鸥》《鸟树与鲜花节(英文版)》《兄弟树》《抢春水-珍珠泉》《快乐的夏令营》等13部作品,主编三卷本《名家笔下的云南》一套。观书名,其作品所具有的自然、民族、现实特征清晰可识。

近乎卡尔维诺的断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书”,13部集子多精选自吴然历年创作的儿童散文,重版,是经受时间淘洗后读者与编者选择的结果。潜心为孩子们写作的吴然,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以诸多作品涵盖自然美、生活美、民俗美……他的文字里,无论自然界的月亮、太阳、云朵、植物、溪流,还是与人间烟火相伴的习俗、节日、服饰、饮食,抑或师生、同学、亲人、朋友、乡亲、萍水相逢者之间的际会、情义……无不充盈着童趣之美。执着于以温和心境,看取世间善好,吴然的作品,面对而今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的小读者们,散发出智能设备冰凉屏幕所匮乏的气息、温度和吸引力。

2021年的云南儿童文学,由晨光出版社推出的两套主题出版物颇为夺目,一是吴然担任顾问、陈约红主编的“红旗下成长”系列丛书,一是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爱与心相随 我们的小康故事”系列丛书。

主题创作与主题出版之于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一切创作、出版,固然承担着在其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组织动员及价值引领的功能,但并非与“精品出版”直接划等号。假如只对题材做表面文章,不能深刻理解目标受众群体,不下功夫深挖“主题”的内涵与外延,势必沦为“平庸出版”。上述两套主题出版物的作者们,以各自对特定童年面貌的叙说拒绝了等闲。

“红旗下成长”系列丛书旨在庆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五卷作品,合力为小读者们用心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担负其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使命。

整个系列中,马嘉编著的《红船启航》,活龙活现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追溯一艘嘉兴南湖波光映照的游船,如何从诞生了伟大政党的普通舟楫,成为承载百年革命、建设意义的纪念象征,激发小读者们对前人的崇敬与感念。

李丽钧编著的《永恒记忆》,选取了20处极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巡礼,以对革命遗迹、纪念场馆的生动描绘,显现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的伟大征程,向小读者们发出了“牢记革命先烈,不忘自身职责,顽强拼搏奋进,争当时代楷模”的号召。

图片

祁俊娴编著的《英雄丰碑》里,55位英雄或以个人、或以群像的形象岳立,他们是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杰,瞿秋白、赵一曼、刘胡兰、罗炳辉、杜富国、31名消防勇士、5位边境壮士……威逼利诱、枪林弹雨、熊熊烈焰、外军来犯,面对这种种,他们不约而同地以自己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热血与生命,铸就不朽的魂。

曹卫华编著的《成就伟业》是一阙多音部的赞歌,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空”,从“和谐号”到“港珠澳大桥”……以“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内核的“中国精神”,一直引领、支持着各个行业的艰苦创业、自主创新。

楼琳编著的《时代榜样》,尤其聚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涌现的一批时代楷模与先锋人物,注重为一批标杆性巾帼张目,她们中,有“用生命点亮乡村女孩梦想”的张桂梅,有“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杜岚,有“心归处,是敦煌”的樊锦诗,有“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叶嘉莹……

通过一系列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党的纪实性书写,“红旗下成长”丛书力争让少儿读者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拥有广博的胸怀、树立远大的志向,将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民族尊严紧密相连,成长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红旗下成长”系列丛书尝试了对传播效果的开拓与延展——顾问、主编、作者们在当年6月初的“百年风华——2021昆明文艺周”活动期间,“零距离”向小读者们介绍创作的背景、花絮,分享个人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助推丛书走进大众视野。随后,在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的精心策划、组织下,五位作者又深入官渡区董家湾小学、晋宁区上蒜第一小学等处,声情并茂地向广大师生宣讲书中部分故事,互动热烈,发挥了感染、感召的积极作用。

“爱与心相随 我们的小康故事”系列丛书,选题的诞生顺应于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红旗下成长”系列丛书相似,这套作品的作者队伍,由实力型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构成,在讲述边疆多民族发展进步崛起、表达中国独特人文情怀方面,可圈可点。

彝族作家吕翼视“创作”为创新与作为,其“创新与作为”,始终依傍广袤大地。自2014年经历鲁甸地震后倚马可待写就儿童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始,吕翼同时深耕于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两块田畴,《花瓣的心事》是他在2021年以中国大西南地区脱贫攻坚为背景,又一次对小读者们“说说心事”。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讲述了世代居住乌蒙山区西魁梁子的人们如何沿袭传统又倚仗扶贫队员的帮助,因地制宜,勤劳革新,通过种植高产高质量洋芋脱贫致富。此间,又穿插了这片神奇红土地上“明天的希望”如伶俐坚强的女孩花瓣、调皮仗义的少年虎头各自的梦想。而那个浑圆可观、寄托着乡民期冀的洋芋王“胖胖”的顿挫命运,为小说添加了无邪的传奇色彩。柳暗花明,天道酬勤,小说末了,西魁梁子的洋芋卖到了省城、全国,当“穷鬼苏沙尼次”被驱逐,笑容何止浮现在心系家园的女孩花瓣脸上?

《花瓣的心事》绘出了滇东北大地上农人的乡情、孩童的心灵,以一支现实之笔,呈现了生活的斑驳与斑斓。

在小说《阿力的太阳》中,湘女持“审父意识”建构出一个父与子、正与邪冲突、较量的世界。脱贫是一致的心愿,但只有取之有道,才能把嘎鲁山苦竹凹的“苦竹”变为“甜竹”。“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政策的落实,是风波曲折历尽的雨过天晴,“阿力的太阳”意味着苦竹凹的幸福生活,这轮太阳,是彝族少年阿力、阿力的爷爷、父母官李大田、帮扶者刘晓刚、小学校老师英英们凭借各自的热忱与实干,一道“喊”出来的。自私、鬼祟的阿力爸爸,倒卖竹鼠的阿力爸爸,在与自己正直的儿子、磊落的父亲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刘珈辰的《鸟鸣声声桃花开》,通过对小主人公身份、经历的悉心设置,联通了当代乡村与城市的发展。父母生意失败的壮族少年农远志,自大城市无奈折返山村爷爷奶奶家继续上学,故里处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古风尚存,亲情犹在,随时光推移,面对宽厚师长、淳朴同学的他,敌意消散,缘于对自己民族的了解、认知,爱上了学校与家乡。当民间传说中“花婆神”的庇佑、政府实际工作的导引与村民的自强、城镇建设经验的吸收相结合,乡村的振兴成为可能,在啁啾中盛放的满村桃花,是大自然与人心携手奏响的春之旋律。通过跌宕情节的编织,刘珈辰在呼应沈从文“建筑人性殿宇的梦”的同时,给出了自己具时代性的答案。

《山花怒放》的主人公,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为原型,作者王新明植根云岭大地、翕张想象之翼,讲述了一个三代人协力通过知识传授、观念更新、心志塑造改写乡村面貌的故事。在智慧、善良的长者,一个个或早慧或顽皮的孩子们之外,自外乡而来的女教师阿孥,与自省城返乡的党员干部阿呷及其爱人阿娜丹,“扶智”也“扶志”,以几近献祭的信念与坚毅,奉献出青春。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现实中铿锵的华坪女中誓词,在《山花怒放》里,“借助”支援边疆建设的“外乡人”阿孥的筚路蓝缕,婉约动人地传达出来。她克服个人生活的不幸,秉持“‘教’是管头脑满不满,‘育’是管心空不空”理念,创办福利院、成立专门的女子高中,激励与引导一个个乡村女孩“向光而行,不要回头”,作为她们自己,也作为将来可能的妻子与母亲,以智识和品格阻断贫困、愚昧的代际传递。

《山花怒放》行文传神,亦爽利亦婉丽,在对方言、“火塘”“刺绣”“瓦猫”“米轨”等大量“云南”元素的采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以上主题出版序列之外的长篇小说,有马嘉的《凤凰花开的学校》获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推介,有湘女的《鲁山倌的月亮猴》继她从前作品《驿路传奇》《水仙密码》等之后再度列入“《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出版。

新作《凤凰花开的学校》延续马嘉此前一部《青青橄榄树》弘扬现实主义、描绘时代风貌的创作原则,以亲身经历为“经”、情感体验为“纬”编织而成,传递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消化与寄望,这是一份马嘉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贫困山区小学深入生活后的创作成果。

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凤凰花开”既是自然环境山清水秀的标志之一,也寓意着人心的热望,关于如何摆脱现实的困厄——经济的、文明的。分别来自苗族、壮族、彝族的6个孩子,小小年纪便各自携带人生的悲喜,坎坷波折的历练,与师长们的关切培育、自我的振作趋光,化合成了“毕业季”凤凰花小学毕业班列车的抵达/出发——家庭“就要从贫困档卡户变成小康户了”,孩子们铭记小学时光升学、前行。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勾勒与个体的塑造,马嘉将怜惜与赞颂集于一片炽烈盛放的凤凰花。

《鲁山倌的月亮猴》一如湘女其他作品,诗意萦绕。这部长篇,以起伏情节、乐观笔触倾心为小读者们陈说了一名普通护林员的传奇。高鲁山的守林员鲁山倌,面对觊觎一群突如其来的“月亮猴”的各色人等,于是,在溶溶月色里,在山岭悠远、森林呢喃、树影摇曳间,一连串交织着血肉、温度、委屈、愤慨、欣喜和激情的故事上演,纠缠或对峙或博弈,时间证明了何为“美”、何为“善”。

湘女素来关注女孩子的成长,执着于用文字构筑她的“少女”形象体系——她们各自丰富、独特的成长轨迹里,有惘然,有伤痛,有摸索,有跋涉,她们始终心怀善美,草木般朝向阳光伸展。202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蓝花楹》《美人樱》《月西沉》,无不如此。美人樱“茎秆柔弱,小花小朵,却开得很努力,活得很坚强”,蓝花楹“枝丫有点像凤凰树,但更大气一些,树干有点像紫薇,却不脱皮。一层细柔的羽状叶片,新鲜得像雏鸟刚刚萌生出的羽毛,叶片下还有更小的复叶,绿绿的,水滴般晶亮”,“月西沉”时分“渐淡的月辉与渐明的晨曦在舞台上形成两种不同质感的光,一种似水一样清冽,一种如雾一般迷离”……草木有灵,天地有魂,描写与抒情相交织,赋予了审美客体以象征的意味,是对卖花的山里娃、敏感的中学生、善舞的小姑娘心性、气质的美好具象。

实际上,无分体裁,云南儿童文学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及拟人化对象,几乎无一例外地置身于内涵丰饶的自然环境中。2021年小说新作里,那些地域色彩浓郁的自然景观,纷纷烘托着人、事,传递美感,流露堂奥。2021年散文新作里的自然客体,要么,直接成为作者一心捕捉与感受的灵光,如湘女《豆豆花》里坚韧的小花,如刘珈辰《花之约》里翩飞的蝴蝶,要么,如云牵雾绕、万物有灵的哀牢山系,成为人与人(湘女《阿花》)、人与动物(湘女《阿鲁的山谷》)情愫联结的那一方水土“催化剂”。(未完待续。本文根据云南省儿童文学委员会征集后提供的书目、篇目、荣誉信息等撰写)

作者简介

作者蒋蓓,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教师。业余习作文学、摄影,并事文艺评论、园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