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现实•民族•自然•奇幻——2021年度云南儿童文学创作述评(下)
发布时间:2022-09-09 11:11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现实•民族•自然•奇幻

——2021年度云南儿童文学创作述评(下)

文/蒋蓓(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21年云南作家们的童话、童诗新作,以同小说、散文“合唱”般的天籁,描绘或思考着人类应该如何与天地自然间一切生命建立敬畏又亲昵的关系。

兰梦醒的童话《月隐山的兔子染坊》《直到我捡到一只猫……》《豆豆龙和皮皮猪》,将怪异与日常结合到一处,租房者的遭遇,“打工人”的“穿越”,“异族”间的友谊,无不关乎天真与爱,作者为它们镀上清朗、美丽的幻想光泽,自成一个轻盈、灵澈的世界。其中,《月隐山的兔子染坊》选取传统中国物象如“草木染”“古井”“田园”之类,氤氲中华文化气息,显现民族审美价值。

刘珈辰的童话新作颇有几分“稻草人主义”的色彩。“稻草人主义”源自叶圣陶创作的童话《稻草人》,意即创作者不回避让小读者通过阅读的审美体验自然而然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洞悉世相。“言而无信”“老无所依”在社会转型期并不鲜见,刘珈辰的叹惋与倡导,蕴含在老鸹山深处那些宛若精灵的动物飞禽们的人间事迹里——小狸猫与老猴子这对“山精”邂逅、同行,借大年夜里的补锅之举兑现了老早与主人家的倾杯之约(《年夜补锅匠》);狸猫“山精”以“并非黄昏恋”的作伴照应一位空巢老人,履行数年前的一个承诺:“你想要人陪的时候,我真的会陪你的”(《淡淡槐花香》)。两个童话故事固然神妙,其对人物的刻画、对氛围的渲染却对应于现实,寻常巷陌,普遍忧喜,读者对它们并不陌生,由是相信奇异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同自己相关。在此基础上,作品生发出一些相通于永恒价值的东西,如“驷马难追”,如“尊年尚齿”。

希望这“老鸹山故事”接着讲下去。 

湘女的《系红头绳的猫》、马嘉的《灰咪不见了》《悔恨的鸟妈妈》,不约而同以离奇的动物世界“再现”人类生活,情节推进集单纯与多义于一身,关切的仍是现实人间的重要问题,对光明与暗影、勇气与怯懦、善良与卑琐加以辨析。湘女并以一篇《水中的礼物》,在坦诚的自然面前,审视了多维的人性。

诚如诗人蓝蓝所言,“不受限制的想象力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构成了童诗的灵魂和本质”,创作童诗,尤其考验着儿童文学作家“赤子之心”的剖露能力。所谓“考验”,既看你能否诚挚、个性地复现孩童心思,也看你能否为一行行字句赋予寓意、炼化出其间诗意。2021年的云南童诗创作,多位作者各自进行了实践。

图片“魔法妹妹”汤琼的画作,配“魔法姐姐”汤萍的童诗

“一路‘象’北”的媒体事件引发国内外众多关注,汤萍、汤琼手足联袂完成的《大象,大象,你有一份来自云南的特快专递,请注意查收!》为时、为事而著,迅捷“代言”历来淳朴好客、奉行“民胞物与”的云南人民。“中国魔法姐姐”汤萍,用天真、温暖的一唱三叹联结起人、大象与自然。长于绘画的“魔法妹妹”汤琼,以明洁的用色、细腻的笔触“定格”投递员的翻山越岭、不负众望,及收件者大象的憨厚之姿。诗、画互映,相得益彰。

在汤萍“美丽的心跳”系列诗作里,万物情牵与母子连心(《美丽的心跳》),天地造化对一双稚眼的激发(《小染坊》),栖居树梢的小鸟用啼鸣唤醒季节、希望与爱(《鸟和树》),自然与人在“爱护”“庇荫”问题上的共鸣(《脚印》),嘉美祈愿的无尽表达(《我要托大海寄一个漂流瓶》),对“平凡英雄”的感念与致敬(《礼物》)……万花筒般的题材源于生活,也自心灵深处觅得,共同咏唱着“爱”“美”“善”的永恒母题。

尹坚用组诗《黄昏剪影》为折射人世的自然、乡野留影,一首《歌声藏在花园里》带了几分“童心版《如梦令》”的色彩。或许,“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启发过诗人?于是,“蝴蝶在花丛中 / 跌跌撞撞 / 它喝了歌声 / 酿制的酒 / 迷糊了回家的路”。不过,宋人笔下少女酩酊的由来,是粮食、水果酿造的液体,尹坚笔下昆虫醺然的原因,是敏锐之耳才发现得了的魔力的歌声。

如果说在《夏夜》一诗里,刘珈辰尚止于以美妙的比拟礼赞母爱的力量,那么,她用《故事》含蓄涉及“死亡”这一人生的必然,无疑是一种面向深远的求索。就年纪和审美经验而言,小读者们特殊于成人读者,如何通过文学艺术把“死亡”告诉他们,是一项费思量的工作。当昔日给“我”讲故事的外婆,成为今天“我”用故事讲述的人物,全诗将结束时,“现在,轮到我来 / 给孩子们讲故事—— / 财主 傻女婿 / 玉皇大帝 七仙女 / 龙王 公主…… // 还有,外婆 / 外婆”里,“外婆”“外婆”的重复,依稀透出心底的呜咽。对于“故事”,公共的传说因世代继承得以久长、经典,私人的记忆却因其烙印了独一无二的经历、情感更加可贵。逝去并非一味的可怕、凄凉、空旷,铭记就是最好的悼念,哀伤之余树立“我们天上见!”一类的达观,可以促使生者珍惜生平光阴。《故事》说明:一首好诗,就是一堂精彩的“生命教育课”。

在兰梦醒的《暗语》《春日》《夜曲》《天空的纱裙》《五月》《春日里》《芬芳的秘密》《云的旅行》《在秋天》《田鼠太太的美好生活》《田鼠太太的悠闲时光》等作品里,总不乏袖珍而可爱的情愫,如“一想到树木都在抽枝发芽 / 而我爱的一切 / 都好、都在 / 我心里的湖水 / 就绿盈盈的”(《五月》),不乏多重想象与现实的交错,如“涌成海浪的云 / 去过海湾 // 长成树冠的云 / 去过森林 // 层层摊开的云 / 去过沙漠”(《云的旅行》)……诗人一心书写的这个单纯、洁净、烂漫的世界,具有一定辨识度。

2021年云南幼儿文学创作领域,有易迪的《寻找二十四节气》丛书12册与一部《吃不完的棒棒糖》,有马嘉的童谣《多种生物回老家》面世。

文图并茂的《寻找二十四节气》,由小老鼠绿豆这名主人公的游历贯穿四季,演绎性地讲述了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时令、起居、饮食、传说与历史故事、地方民俗风习等等,每册专设“节气学堂”等篇幅,摸索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可能。

童谣《多种生物回老家》献礼这一年于昆明召开的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俗、活泼地呈现了“一路‘象’北”与“土著”滇池金线鲃、“远客”红嘴鸥等等欢聚春城的情景/愿景。

因应于媒体融合传播时代,作为一部有声绘本的《吃不完的棒棒糖》,其编辑出版采用了声音、图画、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追求于“绘声绘色”间促进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

“奇幻”历来是与“现实”双峰并峙的文学类型。现实主义创作,作者从所处的时代中细心拣选得来题材,笔墨忠实于常识和生活逻辑,关注边缘,关怀弱势,不避困窘、苦涩,弘扬道义、大爱。奇幻文学书写,则由作者通过较为复杂的组织结构,想象蓬勃地展开亦幻亦真的情节,在字里行间建构一个非日常的世界,主人公在这个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幻想世界里一番旅程之后,变得愈加勇敢、成熟,这,为成长中的小读者们提供着启发与鼓舞。2021年的云南文坛,有汤萍携来“魔法姐姐汤萍的奇想世界”系列《白鹿的红围巾》《彩色树奇缘》《猫的国》《魔力城奇遇》四部,有刘珈辰携来《秘境•帝花园》上、下卷。

《白鹿的红围巾》对汤萍具有一定自我突破的意义,尤其在调遣传统资源熔铸作品的本土化色彩方面。“救母”的故事屡见于传统的经文、变文、宝卷、壁画、仪式、戏剧、传说,千百年来,以其凝结的深情,触动、教化人心。汤萍汲取并做了创造性发挥,以感人之笔,讲述了一个家人同心的曲折的拯救故事:起初是母亲紫寒冒险救女,节外生枝后,女儿小涯以历险救母“反哺”。功能神奇的红围巾、失踪不见的父亲明渊、突如其来的白鹿、莫名出现的黑暗神……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不断推动情节。不惜牺牲自我的“利他”精神贯穿全书,“金石为开”的结局并非作家对小读者们的“告诉”与小读者们的“被告诉”,而是通过人物自然又传奇的遭遇,以及他们各自在此遭遇中发生的某些认知与情感的变化而水到渠成。

故事发生的银月亮山谷,如托尔金《指环王》里的“中土”,如曹文轩《大王书》里的村落,自成一个闭合的幻境。这个幻境中,有凤凰般斑斓的五彩鸟,有乌发如瀑、眼眸如潭的妈妈,有暗香宜人的蜡梅糕,有知恩图报的白鹿……因汤萍一副灵秀笔墨,朝向以“爱”疗愈读者。

不同于《白鹿的红围巾》,《秘境•帝花园》构造的是一个交叉的幻境——由河北涉县娲皇宫而自现实世界通往的“帝花园”。开篇即有文字说明“帝花园”便是《山海经》所记载的黄帝在凡间设于昆仑之丘的一座空中花园,既交代故事背景,也道出了作品的灵感源泉。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向不乏奇幻色彩,从《山海经》《淮南子》到六朝的志怪小说,再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作者们擅长在文本中虚构出一个个酷肖现实自然、社会的景观,其间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器具物什,具备人性,各显灵通,集中表征着正、邪,其言行与结局,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及批判。刘珈辰有意识地吸收传统文化资源,对《山海经》这一中国原始先民生存智慧的结晶加以“借鉴”,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勇敢”“担当”等人格品质的推崇融入创作。

一个在凡俗校园生活中被嘲“弱爆的衰仔”的男中学生,以寻找外祖父为契机,峰回路转,被“帝花园”淬炼成了一名少年英雄,这样的情节安排营造了良好的“代入感”,并充分体现出一种道德自觉,很容易激勉小读者们树立以优秀品质实现梦想的信念。

需要记录的是,云南儿童文学创作因其活力、成绩,多部、多篇作品在2021年或经甄选取得荣誉,或进入相关的推荐榜单。

其中,如湘女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获“第十一届(2017-2020)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如王新明长篇小说《山芽儿》入选“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21年4月)、长篇小说《山花怒放》入选“2021桂冠童书(主题图书)百强”等,如马嘉长篇小说《凤凰花开的学校》先后入选2021年5月“中国好书”榜单、2021年“百道好书”年度榜、2021桂冠童书“百强名单”,如刘珈辰奇幻文学《秘境•帝花园》(上、下册)入选“2021最值得推荐的50种童书(秋季版)”,如兰梦醒童话《直到我捡到一只猫》获“2021中国(武义)童话大会之第三届‘温泉杯’全国短篇童话擂台赛优秀奖”、童话《卖松风的熊》获“2021年《东方少年》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童话组优秀奖”、童话《山市》获“2020年度云南省优秀作品奖”(2021年10月),如易迪童诗《奶奶的魔法书》入围“谢璞儿童文学奖”等,如马嘉童谣《多种生物回老家》获“昆明市‘童心向党,唱响新时代’一等奖”……

创作的发展须以理论批评作为支撑。直陈得失的文艺批评有如明镜,是提倡精品、抵制不良、擢升水准、促进创作的重要动力。2021年,有张永权以《清风吹拂旗帜扬——读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童诗集<做那面旗帜的风>》,评议同云南儿童文学、云南文学创作渊源颇深的高洪波主编的童诗集,以《写出生态儿童文学的新境界——读<好想长成一棵树>》和《塑造好脱贫攻坚战中的儿童形象——读儿童长篇小说<花瓣的心事>》关注、鼓励云南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刘珈辰以《〈苹果爷爷〉:主旋律的诗意和音》和《像苹果树一样成长——简评〈乌蒙山的孩子〉》品鉴昭通题材儿童文学作品;有蒋蓓以《赤子提灯——吴然其文其人谨识》《“万物一齐”的诗性书写——湘女自然文学作品简论》展开细读。

上述对2021年度云南儿童文学创作未必尽然的印象里,可见作家们对儿童文学本体的认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诸多探寻、实践。未来,如何以参与培育具备深厚人文精神、审美品格的中国少年儿童为己任,如何吸取世界儿童文学的滋养,进而焕发中国文化与云南26个民族的特色和经验,创作出更多“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一切,期待我们的作家、评论家们交出各自妥帖的“答卷”。(本文根据云南省儿童文学委员会征集后提供的书目、篇目、荣誉信息等撰写)

作者简介:

作者蒋蓓,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教师。业余习作文学、摄影,并事文艺评论、园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