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的面具脸谱、马来西亚的剪纸风筝、印度的蜡染手工拓印板、泰国的刺绣……走进昆明市盘龙区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展柜里陈列着各国艺术家赠送的工艺美术作品。一件件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背后,是合虚传习馆近年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印迹。
对外文化交流是合虚传习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多年来,合虚传习馆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与韩国、美国、英国、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埃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深入文化交流,在提升中国文化、云南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辐射力的探索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习馆邀请来自孟加拉国的手艺人到南博会展示展演。供图
文化交流 弘扬传统之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合虚传习馆内陈列的各国工艺美术作品,是“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的最好印证。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合虚传习馆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剪纸作品《泰戈尔在中国》,其中一件在泰戈尔故居博物馆展出,一件收藏在加尔各答国际大学,第三件则留在合虚传习馆内。
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媒,合虚传习馆多次访问印度,也多次在传习馆内接待了印度友人。留在合虚传习馆的《泰戈尔在中国》剪纸作品上,镌刻着代表中印友好的签字,有泰戈尔故居博物馆馆长、副馆长书写的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中的诗句,有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总领事馆领事张静写的泰戈尔名句“中国走进印度、印度走进中国”,还有印度的部长、教授、学者、商界和平民写下的美好祝愿……
合虚传习馆始创于1995年。2003年,合虚传习馆首度和韩国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自此打开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交流中,合虚传习馆致力于传播剪纸、面塑、皮雕、根雕、篆刻、烙画、风筝、脸谱、刺绣、竹编、扎染、金属工艺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通过教学授课、展示展演、论坛交流、手工体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外国友人全方位体验中国文化和云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印度铸铜工艺品《杜尔迦女神》。供图
自2007年起,合虚传习馆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以剪纸为例,2013年,首幅合虚七彩剪纸作品《地出》一经问世便轰动一时,层层叠叠的彩色剪纸既要精确分层,还要严格把握剪纸镂空互相组合时的表现效果,设计与美感并重的合虚七彩剪纸作品,受到国内外剪纸业内人士的高度好评。
“我们到国外做文化交流,当地政府和民众都很重视,当地人觉得机会难得,参加活动都特别认真。”合虚传习馆馆长王仲德回忆,在一次到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时,发现当地对交流活动的热情远超想象,“马来西亚有很多所专门的剪纸学校,当时来了很多校长和老师,但他们是以传统剪纸为主,在看到我们国家剪纸的创新和进步后,对方表示一定要来云南学习剪纸文化。”
练好内功 让文化活力绽放
每一门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在不断挖掘、传承和创新中,合虚传习馆通过主题性创作,让传统手艺既保留了古老文化的魂,又在创新中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赋予了民族民间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
合虚传习馆传承草编菱角技艺。供图
在这些主题性创作中,合虚传习馆创作出众多大型主题工艺作品,如《时代的脚步》《我们的节日》《茶马古道》《民族团结跟党走》等,这些作品生动展示了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再现了南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反映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长久以来的民间交流和文化融合。
据统计,2020年之前,合虚传习馆每年平均有8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一次次精心策划和传播,让大批国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家、手艺人、爱好者更加充分地交流和融合。
2020年,合虚传习馆被昆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昆明市区域性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合虚传习馆也未曾停下对外交流的脚步,而是通过直播连线、线上授课、线上展览、视频录制等方式,把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云南民间艺术传递给更多国际友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合虚传习馆为保留下更多的民间工艺做了诸多努力,参与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整理编撰了《中国民间剪纸傣族卷》《中国唐卡集成迪庆卷》《云南百家工艺流程》。在编撰《中国民间剪纸傣族卷》时,王仲德带领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了云南所有的傣族居住地,挖掘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史、口述史、工艺流程及当地的文化生态等一手材料,最大限度还原或保留了传统手艺的文化厚度。
文化因交流而与时俱进,活力常新。王仲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线上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计划和加拿大、俄罗斯、瑞士、法国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更加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