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名话剧中扮演张桂梅老师的演员李红梅著作的《桂梅老师》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卫民欣然作序《生命的互文:桂梅与红梅》。吴卫民为张桂梅和李红梅“两梅”之间“双生花”式的生命互文而感动,他在序中说:“生命的互文,是好难得的状态。对于李红梅来说,张桂梅是她艺术创造的原型,是榜样,而模仿其形传递其神,是表演艺术家塑造人物的追求。这一点,观众认可了,张桂梅熟识的学生同事认可了,张桂梅本人也认可了。”
生命的互文:桂梅与红梅
互文,是文法,是修辞,是对相映成趣、互为转注、彼此说明的文辞表达想象的概括。但是,我这里想要说的,是身边一对特别的人。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显现了彼此注释的社会功能;她们彼此彰显,相得益彰。她们就是张桂梅与她的话剧舞台形象的扮演者李红梅。在社会生活中,“两梅”各“一枝”;在话剧舞台上,“两梅”成“一枚”。现象好眩惑!风光好奇特!效果好惊人!
张桂梅是当代中华民族教育视野中的一个高光点,就像1947 年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里的瓦尔瓦拉一样,是文明的播种者,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教士”,是在“平凡”中做出伟大的跋涉者,是善于行动、勤于实践、长于坚持的非常人。她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教师成为感动中国人物,成为“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荣誉花团锦簇,人生风景如画。她的宣言是:一息尚存,就要坚守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讲台,“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她的行动是:埋头做事,排除纷扰,成就边疆的、大山里的、少数民族那些有机会就可以绚烂绽放的女孩子们的人生梦想!
不知道是不是“梅花缘”让两个女子相遇相知,她们相遇了。
李红梅与张桂梅的相遇,始于2009 年7月云南电视台的一个诗朗诵的节目《感恩的心》。诗歌作者王宝社,也是此次获得文华大奖话剧《桂梅老师》的剧作者。朗诵别人的诗,认识诗中的人,李红梅就此和诗歌作者、诗中人结缘。《桂梅老师》创作采风启动后,李红梅深入张桂梅老师的日常生活,进而融入她洋溢在华坪免费女子高级中学毕业了的和在读的每个女孩子身上的希望和感情,最后是融入《桂梅老师》中那个艺术形象……她们再也分不开了。
她们都收获了“名满天下”的效果,彼此映照,相互转注,相得益彰。有趣的是,她们的组合,一个是生活原型,一个是艺术形象;一个活跃在讲台,一个精彩在舞台。但是,她们又像是一对“双生花”,一旦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就无时无刻不彼此惦记;一旦走到一起,人们辨认起来还真就有点恍惚了。
不单是别人恍惚,就连张桂梅老师也会恍惚。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次张桂梅老师诉说起她不喜欢被记者和摄像机追着堵着包围着的生活。说环境嘈杂,采访太多,不能安心办学,会疏于照料那些大山深处的女孩子。这时,她对李红梅说,不知道怎么搞的,她查了一下自己的日程,似乎,某天的一个电视采访的“出镜”,其实她并不在现场,她好像没有去接受采访,但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台播出了她接受采访的场面……李红梅哑然失笑,解释说那是一次演出后她——“桂梅”扮演者在接受采访。张桂梅恍然大悟,两人笑作一团……
那以后,张桂梅就经常说,您去顶替一下我。有一次说,今天有一个重要的采访,要不,请您装扮成我上台,去面对记者和摄像机,去接受采访吧……
再有一次,一个公众场合,张桂梅被簇拥着坐下了,大家各自寒暄,在准备开始工作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喊,“张桂梅!张桂梅!来这里坐……”众人回头,惊愕地看到,张桂梅正向李红梅频频招手,连连示意李红梅到她身边去坐。李红梅闹了个大红脸,手足无措地走过去……
还有一次……这样的事情很多,也很有趣。
观众认可,熟识张桂梅的人认可,张桂梅也认可。话剧《桂梅老师》,成为张桂梅与李红梅的“合体”存在。
“桂梅老师”,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产物。一个艺术形象,又成了李红梅与张桂梅生命活动的中介,她们从此合为一体,不分彼此,常惦记,常相聚。
李红梅是云南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一级演员。在话剧《桂梅老师》中成功地扮演了张桂梅的形象后,跟她熟识多年的我,觉得她越来越像张桂梅本人了。从声音特点到语言节奏,再到身体姿态,甚至脸部神情,都像是被张桂梅老师“附了体”。有时,生活中聚会或者剧协开会,居然有人自然而然地称呼她为“桂梅老师”,大家莞尔一笑,都习惯了,认可了。
红梅是个好演员,是个演戏“特别走心用情”的好演员。云南省话剧院的《桂梅老师》首演后的第一次研讨评论会上,我在高度认可这部剧演出成功的同时,高调称赞了主创人员中的两位核心人物:一位是编剧王宝社,对他《三湾那一夜》和《桂梅老师》表现出来的成熟编剧所具有的那种杰出创造力与高超智慧感倾情赞美;另一位就是桂梅老师的扮演者李红梅。我一方面惋惜过了年龄的她不能再报“梅花奖”;一方面回忆起很多年前她在云南话剧院排演的《我的西南联大》里扮演一个市井小民角色“顾嫂”的情形。她所扮演的形象,一出场就“抢戏”。不是她“调度越位”,也不是她“主动加戏”,更不是她添动作、升语调、变节奏去强调自己的“舞台存在感”,而是她本本分分、原汤原汁地演好了规定情境中的这个市井大嫂的形象。一个爽朗、四面迎合、占了便宜还不让人太反感太讨厌的小市民,一个底层生活本领高强的女人,身上练就的市井气和积累的市侩感,不动声色,自然而然。足见红梅演戏,走心用情,观察生活下功夫,舞台表演用全力。她不惮演“小角色”,在“小角色”的扮演中,她追求当“大演员”。她没这么说,但是她一直有这样的特质素养。她演小品,朗诵诗,当配角,策划文艺晚会,慰问部队,文艺“三下乡”……一路实干,一路积累生活经验和提升艺术才能。终于,她与《桂梅老师》相遇,站到了舞台人物的“C”位,走进了艺术表演的高光区……
张桂梅在边远的民族地区播撒理想的种子,李红梅在繁杂的基层文艺工作中捡拾文艺灵感与人生经验。终于,两个胸怀大志的女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遇了。她们都从底层常态走向了高光时刻,她们都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她们,注定要在这个尊师重教、珍惜英雄、表彰楷模、繁荣文艺的时代相遇,注定要在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途中相遇。因为,她们是伟大的进军队伍中行进的人,她们是生命维度相同、情感振幅相同、理想维度相同的人。
生命的互文,是好难得的状态。对于李红梅来说,张桂梅是她艺术创造的原型,是榜样,而模仿其形传递其神,是表演艺术家塑造人物的追求。这一点,观众认可了,张桂梅熟识的学生同事认可了,张桂梅本人也认可了。演员李红梅,艺术生涯至此,夫复何求?对张桂梅而言,李红梅是她的艺术代言。她不想被美化,更不想被神化,哪怕是不经意的一次穿着、一个动作习惯……她对扮演者的要求,从舞台艺术,追踪到了生活细节。
其实,演员与观众之间,那种感染与被感染的关系以及产生的巨大反应能量,是演员和剧目展演的主创人员所追求、所企盼的。演员李红梅和教师张桂梅,就是这样令表演艺术家羡慕不已的一对“演员与观众”的特殊构成。对艺术形象的认可,对生命内容的认同,尽在其中了。她们“双生花”式的生命状态、“生命互文”式的存在,给了我们温馨的感动,令我们肃然起敬。
为着《桂梅老师》一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教师张桂梅与演员李红梅台前幕后的精彩与互动,我在飞机上写下这些文字,献给云南话剧院以及《桂梅老师》主创人员,献给所有关心支持过剧目创作演出的单位和个人。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