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到散文的出走:边界
胡正刚以诗歌创作出道,在散文集《南山行》中,一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散句”中,仍可以见到“诗意”的书写。如,“身后,春风拂过山岗,松林发出阵阵涛声,盖住了老人的呜咽声”(《孤独者》),春风、山岗、松林、涛声、呜咽,一幅诗意盎然的图景;“我们把松花铺在院子里,村里风大,松花粉又细小轻盈,如尘埃一般,一起风就会被吹走……地上只剩下一层空空的干花苞”(《失魂者》),松花、大风、细小轻盈的花粉,更像在人世间行走,忽然就失魂落魄的人。
正刚的才华涵养着他的谦逊,每一次生活的转场都给予了正刚丰厚的诗歌写作营养。“河流在流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丰盈自己”(《用生命探寻》)。敦厚善良的正刚,如水一样在生活的河道内不断充实自身和自己的写作,他并不纠结于诗歌与散文的理论之争、边界之线,援引散文之水接续诗歌之志,将扶贫纪实、诗性语言、散文技法、史料查考、田野调查融入写作实践,脚踏实地用循环往复的行走、鲜活的个人经验、敏锐的体察,有效点燃诗歌与散文边界的“沸点”,冲破自己固有的“城池”,走出诗歌的“舒适圈”,成为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者、亲历者和写作者。
从版图到现场的跨越:投身
介入,是作家对时代的主动承担。
从昆明市到正刚驻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山村,约370公里,“离开昆明城后,汽车一路向西,到祥云县后转而向南,经弥渡县到南涧县”,再到巍山坝子一路辗转,几乎已是半天时间。每次折返,正刚都将其视为“回到故乡”,身体力行地实现“从版图到现场的跨越”,更为可贵的是,正刚以诗人的敏锐介入现实,观照当下,抵达本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投身文学创作,“诗意地行走在山水间”,用心记录所见所闻,以写作者的自觉意识成为“最接近生活的”的“骑兵军”。
在《驻村记》中,正刚用客观呈现的方式记述了南山村形态各异的“他们”。在对这些人的记述中,正刚以驻村队员兼作家的双重身份,用个人立场关注共同命运,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实人性的探究,凸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
从南山到昆明的归程:歌吟
正刚的南山之行和驻村笔记,绕不开的是颠簸的山一程水一程;巍巍群山和流水汤汤赋予了正刚独特的“高”与“远”。这些山水流经正刚,嵌入其生命之中。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两年的驻村生活,正刚完全融入了那方山水之中,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席地而坐”“坐在火塘边打盹”“喝村民自酿的烧酒驱寒”“疫情防控执勤”,不厌其烦劝戒酒、劝戒赌、劝返校、劝回到安全住房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西河是红河的上游正源,正刚工作和生活的村子紧临西河河岸,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点点靠近这条河流,靠近它的河岸、河床、流水和内心”。正刚贴着河水行走,在现实与理想的交融中,深入感知西河的精神源头和这方深厚的水土。
作者简介
王焱,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作协理事,现居昆明。曾获首届云之南散文诗大赛铜奖等奖项,作品见于《散文诗》《边疆文学》《滇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