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脸谱、剪纸风筝……周末到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打卡
发布时间:2022-12-08 19:08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孟加拉国的面具脸谱、马来西亚的剪纸风筝、印度的蜡染手工拓印板、泰国的刺绣……走进盘龙区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以下简称“合虚传习馆”),展柜里琳琅满目陈列着各国艺术家赠送的工艺美术作品。一件件充满异域风情、风格迥异的作品背后,是合虚传习馆近年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印迹。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合虚传习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多年来,合虚传习馆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与韩国、美国、英国、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埃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深入文化交流,在提升中国文化、云南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辐射力的探索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交流 增进友好情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合虚传习馆内陈列的各国工艺美术作品,是“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的最好印证。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欢迎,合虚传习馆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剪纸作品《泰戈尔在中国》,其中一件在泰戈尔故居博物馆展出,一件收藏在加尔各答国际大学,第三件则留在合虚传习馆内。

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媒,合虚传习馆多次访问了印度,也多次在传习馆内接待了印度友人。留在合虚传习馆的《泰戈尔在中国》剪纸作品上,镌刻着代表中印友好的签字,由泰戈尔故居博物馆馆长、副馆长书写的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中的诗句,有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总领事馆领事张静书写的泰戈尔名句“中国走进印度、印度走进中国”,还有印度的部长、教授、学者、商界和平民们写下的美好祝愿……

让合虚传习馆馆长王仲德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印度青年代表团团长到访合虚传习馆时曾羡慕道:“印度民间艺术很发达,但却找不到像合虚这样一间传习馆,没有像中国一样能够综合性地组织、推荐、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等回到印度,一定要在印度倡导这一文化事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合虚传习馆还以印度生活为主题创作了一组剪纸作品在印度展出,受到当地媒体跟踪报道;2018年,王仲德馆长以对外文化交流为契机,邀请了两位印度民间艺人来中国参加南博会,这两位艺人的出国护照和签证还被专门刊登在印度一家报纸上;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前总领事马占武亲自送达机场称合虚传习馆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文化传播 弘扬传统之光‍

2003年,合虚传习馆首度和韩国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自此打开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这个窗口也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合虚传习馆致力于传播剪纸、面塑、皮雕、根雕、篆刻、烙画、风筝、脸谱、刺绣、竹编、扎染、金属工艺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通过教学授课、展示展演、论坛交流、手工体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外国友人全方位体验中国文化和云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我们到国外做文化交流,当地政府和民众都很重视,当地人觉得机会难得,参加活动都特别认真。”王仲德馆长回忆,在一次到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时,当地对交流活动的热情和渴望远超想象,“马来西亚有很多所专门的剪纸学校,当时来了很多校长和老师,但他们主要以传统剪纸为主,在看到我们国家剪纸的创新和进步后,对方表示一定要来云南学习剪纸文化。”

合虚传习馆始创于1995年,自2007年起,传习馆更加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以剪纸为例,2013年,首幅合虚七彩剪纸作品《地出》一经问世便轰动一时,层层叠叠的彩色剪纸既要精确分层,还要严格把握剪纸镂空互相组合时的表现效果,设计与美感并重的合虚七彩剪纸作品,受到国内外剪纸业内的高度好评。合虚传习馆副馆长杨启慧说:“当时《地出》刚展出时,很多老剪纸艺人拿着放大镜来看我们的作品,有的合虚七彩剪纸由20多层剪纸图样装裱而成,难度极高。”

每一门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在不断的挖掘、传承和创新中,合虚传习馆通过主题性创作,让传统手艺既保留了古老文化的“魂”,又在创新中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赋予了民族民间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在这些主题性创作中,王仲德馆长结合时代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经历,担任总策划和总设计,创作了众多大型主题工艺作品,如《时代的脚步》《我们的节日》《茶马古道》《民族团结跟党走》等等,这些作品生动展示了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再现了南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反映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长久以来的民间交流和文化融合。

练好内功 让文化活力绽放

据粗略统计,合虚传习馆每年平均至少有8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一次次精心策划和传播,让大批国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家、手艺人、爱好者更加充分地交流和融合。

2020年,合虚传习馆被昆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昆明市区域性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合虚传习馆也未曾停下对外交流的脚步,而是通过直播连线、线上授课、线上展览、视频录制等方式,把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云南民间艺术传递给更多国际友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合虚传习馆为保留下更多的民间工艺做了诸多努力,参与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整理编撰了《中国民间剪纸傣族卷》《中国唐卡集成迪庆卷》《云南百家工艺流程》。在编撰《中国民间剪纸傣族卷》时,王仲德馆长带领传习馆的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了云南所有傣族居住地,挖掘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史、口述史、工艺流程及当地的文化生态等一手材料,最大程度还原或保留了传统手艺的文化厚度。

正如欧洲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言:“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合虚传习馆对内练好内功,多措并举确保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积淀;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云南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因交流而取长补短,而与时俱进,而活力常新。王仲德馆长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线上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计划和加拿大、俄罗斯、瑞士、法国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更加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交流,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