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全集》郎绍君 郭天民 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年5月
《齐白石全集》于1997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的正式奖,本套图书为缩印后的普及版,由9篇学术文章、294幅附图、54件木雕、2121件绘画、315件书法、2100件印谱、1887首诗文组成,10卷成套。
齐白石(1863—1957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之一。他的画,为处在中西方交流变革的时代激流中的中国画,开辟了新的境界。
1956年6月,张大千去拜访毕加索,毕加索搬出一捆画来,张大千发现全是临摹齐白石的画。毕加索对张大千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非常神奇,中国画最神秘的地方是留白!”“在欧美,我看不到艺术,在中国,才有真正的艺术。”
此时,艺术之美,超越了国界。
命运给与齐白石的“出厂设置”,并不是一手好牌。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齐白石的一生,深刻地践行了这句话,他怀抱着对艺术永恒的热情,用坚定的意志,改写了自己的命运,终成一代大师。
有时,匮乏并不是一件坏事儿
齐白石家境贫苦,世代务农,8岁时,因学费无着,他辍学回家。15岁时,为了养家糊口,家人送他去做了“粗木匠”。
16岁时,齐白石要求转行做“雕花木匠”,开始学做小器作。
20岁时,在一位主顾家中,齐白石借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这成为他迈入绘画世界的启蒙。
“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中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稿,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得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 ——《白石老人自述》
“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各几十遍。转念又想:书是别人的,不能久借不还,买新的,湘潭没处买,长沙也许有,价码可不知道,怕有也买不起。只有先借到手,用早年勾影雷公像的方法,先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 ——《白石老人自述》
因为没钱买书,只能把书勾影下来 ,这恰恰为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
有时,匮乏并不是一件坏事儿。
衰年变法
1920年,57岁的齐白石来到北京,他的画,并不为大众所喜欢。对此,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这样写道:“我那时的画,虽是追步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
面对这样的窘境,陈师曾劝他改变画风,自成风格。于是,白石老人再一次站在了与命运搏击的风口。
对此,齐白石曾记道:“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定从今天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并在为方叔章作的画中记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从此,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衰年变法”,也因为如此,他在艺术造诣上破茧成蝶,臻于化境,终成一代大师。
如果没有60岁时“逆流而上”的勇气,也许,艺术史上便少了一位巨匠。
齐白石是位“励志哥”
齐白石以“不嫌晚”“越挫越勇”的态度,面对命运,改造命运。这些,是齐白石一生中的关键节点:
20岁 从主顾那里借到一部残缺的《芥子园画谱》,因囊中羞涩,只能将其勾影下来 ,他由此迈入绘画之门。
27岁 开始师从胡沁园、谭荔生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
27岁 开始从《唐诗三百首》入门,学习作诗,因字认不全,只能采取认“白眼字” 的办法。
34岁 开始自学刻印。
60岁 开始“衰年变法”,改变画风,历时十年,终成一代大师。
可见,只要你“想”,啥事都不嫌晚。关键是,你得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真正的勇士,都是改变命运的“大力士”。(伊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