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学祭春风》这部文学评论集包含诗歌、小说和散文评论,涉及具名批评的诗人、作家近百人,全书引用或谈论到的古今中外名人(名作)逾四百多人,如果该书使用脚注的话,其400多页的体量可能还要翻倍……评论对象包含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和草根作家、诗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云南本土的非著名作家和诗人。
“敢醉千年几人知,独鹤与飞任风流。”这是张凌文学评论集《为文学祭春风》的序题。文如其人,它代表着作者不拘一格的观点。书里写着:我只是一个对书籍始终怀着“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的普通读者,我的评论冲动完全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是出于一个读者忠实的维度。我喜欢说出对作家或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一点毫无疑问完全是真诚的。当张凌的言论跃然于方絮之上,即让珍珠继续发光,让伟大继续伟大。他“对一切过目的文本皆视如己出,对一切评论对象皆视为师友,平心而论,知无不言又敢于直言,不惮以直言而损区区薄面。”这是一位优秀评论家秉承的态度。
作者用睿智的思想,不落俗套地去评论一本诗集、一部小说,乃至作家本人。“要探究和破解文学评论的困局,重建评论精神和评论影响力,必须重申信念、思想、哲学眼光、专业精神和审美能力,重塑评论主体、评论人格和评论尊严,实现‘评论家个人的真理’。”这些正是张凌所追求的目标。
本书辑一,诗歌评论“现在安静比什么都重要”。读者能从中洞悉诗人们的众生相,鉴赏现代诗歌之魅力。张凌认为,“挑战和克服诗歌书写的难度,就是诗歌评论的维度。而诗歌评论,则是试图发现、总结和提升诗歌创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喜欢作者精辟的“凌之语”,真可谓金玉良言、妙语连珠——于坚:张扬摇滚精神的诗坛雄鹰;雷平阳:我甘愿承受整个云南所有的乡思与孤独;海男:书写“玫瑰圣经”的中国萨福;鸽子:天行健,诗人以诗歌自强等等。
在辑二“发现春天有多困难”中,作者对十五位云南本土优秀小说家、散文家及代表作品进行了评论。作者是一位为作品把脉开方子的“中医”,一位为作家速写的“画师”,一位手持银镰和铁锤为文学祭祀春风的“雅士”。
辑三是“化呼喊为歌唱的大师”,辑四是“中国文学的身体从未缺席”,作者在与世界文学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无论“作为思想者、反叛者和预言家:卡夫卡”,还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伟大的作家是怎样炼成的——读《活着为了讲述》”等,这些都使我们惊叹于张凌对中西方比较文学超强的艺术鉴赏力,他为读者解开了一个个谜团。张凌认为,批评家应当提供至少一个独特的、新颖的,独具慧眼,满怀激情与热忱,符合时代审美要求,有效且极具价值的文本解读。这种解读是基于原文本而生发的唯我的真实想法,也应当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意见或能够相信的审美经验。傅雷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新批评派创始人理查兹在他的早期著作《文学批评原理》中,把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用于文学研究,这对现代英、美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理查兹在《实用批评》中以具体例子说明了对诗作逐字逐句仔细研究的重要性。这些值得张凌今后去继续思考与探索。
有先哲曾说过:“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真诚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所以做艺术家要先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比任何人都更少缺点。”张凌写评论总要斟酌再三,认真拜读作品,并且怀着无限的善意倾心为这部作品写出诚实的意见。这是他为文的原则。“我的评论其实是一种阅读审美和发现,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地真实说。这是从内心发出的声音。”张凌用一颗对文学真诚之心去娓娓道来,悉心洞察秋毫,然后良莠而分,褒扬精髓,不掩瑕疵,对症下药,谈笑江湖,文笔清新,让人心悦诚服。这正是现代评论界所推崇的“京派”评论。他的评论观点鲜明,不偏不倚,一句见地,一如他豪爽之性格“真实而自由”。他文思泉涌,惜书如命,他常言道:“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本评论集正是作者真实而自由的诗篇及真诚而实在的表达。
作者简介
张凌,回族,公务员,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会员,昆明市网络文学协会理事,纯文学民刊《滇中文学》主编。16岁发表处女作。常用笔名有荆棘鸟、安兰、凌之鹤、小李伊人、西门吹酒、林洁冰。著有《醉千年:与古人对饮》(2012)、《独鹤与飞》(2015)。作品散见于各种文学期刊和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