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春寒料峭,“触手成春”——《千山说荟》新书分享会在昆明莲花池公园·莲花礼堂举行。活动由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云南省诗词学会、昆明市文史研究馆主办,昆明开明文学院、云南中威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民进昆明市委文史委员会、五华区文联、五华区作家协会、昆明班寨茶叶有限公司协办,张永权、吴然、蔡毅、刘祖武、杨红昆、王新、朱籍、王海东、温星、詹英佩、张跃勇、邵筱萍等来自文史界、文学界、诗词楹联界的50余位嘉宾,共同出席,共襄盛举。
著名媒体人、文化学者、作家 郑千山先生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在古琴、吟诵、朗诵、舞蹈、中式插花与汉服展示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中,分享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郑千山新书《千山说荟》的品读。
郑千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蒙学会副会长、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会长、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昆明开明文学院副院长、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日报文艺版主编,著、编出版各类著作 18 部。
《千山说荟》一书,精选荟萃郑千山近年写作的文史类散文、随笔和诗联、碑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世说”写作方法,其中涉及历史故实、国学与蒙学、人物交游以及旅游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等,许多内容为第一次系统梳理和公布,具有丰厚的学术尤其史料价值。
著名学者、评论家 蔡毅先生发言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毅评价说:“千山写到的人和事有的我比较熟悉,如哲学家赵仲牧、微雕艺术家罗毅东,有的也是读后才了解的,如著名记者陆铿、民间中医海正有、乡贤王凤瑞等。从中,我也发现他的心很细,比如一字不漏地记住了一些被采访者的原话,这让我体会到千山兴趣爱好广泛、知识面的开阔,他的诗词歌赋游记都可以入文,而诗歌中的美句,高度浓缩了他的心灵境界,他的才华体现在一学就会再学更佳,很多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
著名作家张永权先生发言
《边疆文学》原主编、著名作家张永权认为:《千山说荟》作为一本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集,在当前出版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都不可小视。这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一些新成果。郑千山多年坚持研究历史文化,在文史研究和写作上,形成了一条他认准的学术、创作之路,成果斐然,并一步一步地进入成熟的境界。这部“说荟”无论是题材内容的厚重与广泛,特别是在党史红色题材开拓所取得的新成就,还是在写作上手法的丰富多彩,使文史题材作品更具可读性与群众性,从而在阅读中,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这部作品也因此值得推广和肯定,也显示了郑千山的文史研究与写作的时代意义和历久弥新的独特价值。
著名媒体人、作家刘祖武先生发言
著名媒体人、春城晚报原总编辑刘祖武,对郑千山从口腔医生到报纸副刊编辑的人生成长道路如数家珍,他认为崇高的文化修养和内心的文化厚度让郑千山成果转身,花开文苑,硕果累累。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吴然则回顾了自己与郑千山的相识经历,他说:“拿到这本新书很欣慰,千山已经从30年前的一棵文学新苗长成了大树杜鹃繁花盛开,他的成绩有目共睹。荟是草木繁茂之意,期待他的新作问世。”
云南评协副主席、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王新发言
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新教授说:郑千山向“补白大王”郑逸梅学习,说荟讲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说文论史,可以展现一个有趣的灵魂。郑千山诗词中的一些妙句,令人过目难忘,如“梳理笔刀兼灭鼠,整齐鞍辔好腾骧。酸风袭面眸无泪,大雪萦身鬓有霜”“辞隔炎凉非大道,骚离风雨是闲尘”,等等,而《贺第五届中央文史馆国学论坛联》“百流三教合,空革故乎?因亡弊政;万壑一峰尊,实兴仁矣!以鼎新天”则体现了对哲学、历史、社会的思考高度。
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开明文学院副院长 温星
开明文学院副院长、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温星说:“在云南传媒界,郑千山是知识面最广、身份最丰富多元、也最博学的一位,他在国学研究、古典诗词、楹联及文学评论、散文创作等诸多领域皆有建树,其才华之全面,是极其罕见的。而这些才华与建树,都体现在了这部《千山说荟》之中。他跟我是开明文学院同仁,我不由想起,三年前,我们开明文学院就是在今天的活动场地莲花礼堂宣告成立。而我们的创始院长、我们共同的挚友存文学先生,却已经意外地离开了我们。今天,我相信,存院长也来了,他就在这里,他看着千山,他看着我们每一位。我真诚地希望,以后,每一位前辈、老师,能继续支持我们开明文学院。”
莲花礼堂(莲花池庭院剧场)主人 邵筱萍女士
云南省孔子研究会副会长、昆明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大学教授王海东,对郑千山身上体现的“直、谅、多闻”的传统文化人格建构印象深刻,由此推断其初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是一种人生的必然,文如其人,人亦如其文。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朱籍说:“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宜用中西合璧方式,巧妙融化,法古求新。千山所走的文化道路,正是如此,故其诗卷,近于正声。”
活动由著名朗诵家丁进主持
致答辞时,活动主角郑千山说:“‘说荟’是文史界的一种说法,主要指小说,清代陈世熙《唐人说荟》就是这个含义。而我的这本小书里取的是‘荟’字与‘千山说’相连,仿徐一士先生‘谈(谭)荟’说掌故、陈历史的意思。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传奇,来观细节,皆有精彩之处。我以后将以‘说荟’的方式继续‘说’下去,文史的结合将增进文化的厚度,文史不分家,正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一种实践之路。”
著名古琴演奏家刘彦忠
活动中,著名古琴演奏家刘彦忠演奏了古琴曲《流水》, 著名吟诵家郭又菱、朗诵家丁进及李丽昆、张清等,分别吟诵和朗诵了郑千山的诗歌作品和散文《梧桐树与金凤凰》片段、《昆明文庙重光碑记》。在热烈与激情的氛围中,这场分享会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