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生命的温暖与力量——评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
发布时间:2023-05-12 16:26
信息来源:昭通日报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好想长成一棵树》,是陈约红(笔名湘女)创作的一部儿童散文集。作品收入作家新作十五篇,及之前在《儿童文学》杂志发表的散文作品五篇,共四辑。如作家在书中所言 :“树的世界一如我们人类的世界,每一棵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树,都像一个人,经历着从诞生,长大、成熟、衰老、消亡的生命历程,那就是一部生命孕变的电影”,《好想长成一棵树》是一曲生命的恋歌,更是一部关于“天、地、人”的乐章。

《好想长成一棵树》以云南大地上不同种群不同属地的各色树木为书写对象,昆明近郊万溪冲的梨树,五月花开如火红的凤凰树,茎秆粗实叶阔肥厚的芭蕉树,树形魁梧花朵似大海碗的木棉树,大山里的食物树董棕,树上挂着长长荚果的皂角树……陈约红以细腻沉实、充满童趣的文字,使云南大地的浑厚、睿智灵性纤毫毕现,而对人与自然、社会历史与人性命运等命题的深切思考,则使整部作品有了更高层级的美学追求。

鲜明的生态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好想长成一棵树》的一重特质。《关于树的故事》讲述了绒叶含笑、水杉、石楠和银杏树的故事,作品洋溢着童心的跃动与自然的节律交汇,作家对自然整体系统的重视也清晰呈现:包括不同树木在内的所有物种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体与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整体内的所有物种息息相关。“白鹭们终于明白了,人们要把它们赶走,人们要砍它们的树,人们要拆它们的家……”《树上有群白鹭鸟》令人沉痛,轰鸣的电锯和卡车背后,是人们急剧膨胀的物质欲望,致使“原先长稻谷、长蔬菜的地方,变出了一栋栋高楼,一条条大街……”陈约红对此类欲望膨胀疯狂掠夺自然的行径难免忧心,因为这不仅伤害自然,也伤害人自身,会使人丧失天真纯洁和美好的心灵。滇中有个苦竹箐,藏在抚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之间的山旮旯,只要太阳一照,太阳鼔便“咚,咚咚”地擂响。那里夜空深邃干净,大山宁静柔和,人的生活简单自在。湘女把《太阳鼔》写得灵巧而纯粹,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是对物质生活简单化的倡导。《好想长成一棵树》的每一篇什都在诉说树的故事,作家对生态危机的忧虑之心贯穿其中。陈约红立足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审视人和树、人与万物,进而对生活、文化及其现实命运展开更进一步的思考,把《好想长成一棵树》的书写导向了现象的更深处。

敬畏生命,是《好想长成一棵树》的第二重特质。《凤凰花开》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小母亲小凤,她的乐观坚忍如红花灼灼的凤凰树,她的能干精明亦如繁茂火红的凤凰树。凤凰花与小凤的生命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两者都生来平凡却自有不俗的高贵,从中可见作家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胭脂峡》更像一阙悲伤却并不绝望的恋歌,国境线这一边山谷中如红翡似胭脂的冬樱花,鲜艳顽强,一如那位名叫顺顺的姑娘,她对爱情的忠贞,对苦难命运的勇于承担,让人心生敬意。《花妹的梨树》带来了诗意氤氲的万溪冲梨树,朝气蓬勃枝繁叶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不会死的树》中遭山火侵蚀却毅然存活下来的老树,它用自己的生命给大山和金丝猴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这份无私与博大让人肃然起敬。在《关于树的故事》中,陈约红写道:“它会永远活着。这棵骄傲的树,它会在每一座人类的城市和公园,展露着自己不老的容颜,唤醒人们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由此可见作家对一切生命的尊敬、珍惜与关爱。尼采曾言“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在湘女洋溢着浓浓生命关怀的文字中,《好想长成一棵树》具有了一种浑厚的生命温情。

广阔的文化视野,是《好想长成一棵树》的第三重特质。文化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儿童文学区别于一般文学的重要性质在于,自儿童文学诞生那天起就天然地背负着化成儿童的文化责任。陈约红《好想长成一棵树》的写作,没有停留在一般的童年趣味的展现,而是浸润了厚重的文化含量。内蕴在《花妹的梨树》当中的,不仅有呈贡宝珠梨的甘美鲜甜和一树一树梨花的洁白馨香,更有“呈贡”这一地名的来历及宝珠梨的悠久历史。“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云南除了香蕉,还有芭蕉。芭蕉树比香蕉树高大,茎秆粗实,叶片阔大肥厚……”《那一片野芭蕉林》以朴素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芭蕉的相关知识,述说了野芭蕉林背后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分支苦聪人的生活变迁,作品充满浓郁的地域性与时代感。《枕着一棵树睡觉》讲述了一棵木棉树的故事,而木棉树“在我们云南,叫作攀枝花”,花蕊可做菜也可煲汤,花绒是傣家常见的做枕头的原料。在《吃树》一文中,董棕树是一种粮食,它与云南大山深处的人们有着最朴素的生命连接。《会飞的树》以智性的文字,带我们进入了云南松的世界。《竹娃娃》写得俏皮又温情,那是关于竹子如何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倾诉。清丽又悦目的《山茶朵朵》,让我们知晓了昆明城与山茶花的深厚渊源,踏入昆明城,也就迈入了山茶花的妩媚与娇艳。陈约红凭借其学养、人文情怀、语言能力以及对儿童发自内心的热爱,给读者带来了一部让心灵可以有所吸收的文化佳作。此外,《好想长成一棵树》还有一种反思的精神。“对大自然,树比人类做得更好。树没有骄傲自大,没有目空一切;树不索取,只给予;树不慕奢华,只以自己的美来装点世界;树不会四处游荡(除非人类将它们强行移开或把它们残忍毁灭)”,这是作家写在文末《最后的话》当中的,从中可见陈约红破除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视野,以树反观人类,反思人因贪欲给自然带来的破坏,试着从树的境界、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得一种更为澄明与豁达的生活智慧。

优秀的儿童文学写作,应具备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社会思考。《好想长成一棵树》作为一部奉献给少年儿童的儿童散文,有着突出的文化识见和反思精神,它能给少儿读者带来身体和心灵沉实的营养。在儿童文学领域跋涉多年,陈约红为广大少儿读者奉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能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云南儿童文学的新收获,也再次证明了她所拥有的创作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