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时候——刘珈辰:我的“书痴”童年
发布时间:2023-09-01 17:29
信息来源:昆明儿童文学微信公众号

作家小时候——

刘珈辰:我的“书痴”童年‍

我想,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算一个“书痴”,尤其是在学生时代。相信和我做过同学的人会赞同我的说法。

我是为了读书,才开始上学的。

那是一个夏夜,靠在二姐膝边,听二姐就着月光读故事书。二姐看得入迷,渐渐忘了我还在听,不读出声了。我急了,一次次催促二姐读出来。二姐最后也急了,嫌我影响她看书。于是我只能向妈妈告状。妈妈说:“想读书那上学去,学认字,自己读!”

那个夏天结束时,我就去上小学了,当时还不到六岁。

为着自己可以看书,拼音阶段一过,我迅速学会了大量汉字,因为那时是没有专为儿童出版的带拼音的读物的,大人也没空念给你听。

识得几个字,我就开始“硬读”,读连环画,读一切看到的文字,这反过来,又让我学会了更多的字。有些字,我在不断的阅读中懂得了它们的意思,因为它们总出现在相同的场合,但很久以后才知道它们读什么。比如“腼腆”,我老早知道它是“不好意思”的意思,但一直到好几年后,才知道它的读音。

小学二年级时,我看完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算是真正具备阅读能力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和大多数同学家不同,我们家里有不少书,除了《林海雪原》这样的革命小说,还有苏联小说,甚至还有彩色的草药辞典,可当绘本读。再往后,竟然还有武侠小说。

家里所有的书都已读完。我开始像猎犬一样到处嗅吸书的气息,一旦被我发现谁有一本课外书,我立即想法设法借来读了才作罢。哪怕那人是大人,或者是我根本不认识的高年级同学。为了借书,我克服了内向、害羞,以及那时同学之间很重视的“男女”之防。

一旦书到我手上,不读完,我就寝食难安。除了上课和完成必要的作业,我都在读书,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

有一次,我曾设想,要是把我放在一个地方三天,但不给我看书,那会怎么样?我当时的感觉是:天啊,那怎么过得了!

那时,读书真是我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情。

就拿上街来说,别的小朋友肯定是看各种玩具、糖果。我第一件事,必定是直奔新华书店——街上只此一家书店。只要能攒到几毛钱,就必定是花在新华书店。

因为我读书太入迷,后来妈妈不允许我看课外书了,认为那会影响学习。

于是,读书变成地下活动。上学、放学路上是我读书的最好时机。有时,天都黑了,我还没回家,到街上一找,准能在书摊边找到我。那时,街上有人专门摆书摊,主要是连环画和杂志,薄的两分钱看一本,最厚的五分钱也可以看一本。

在家里实在忍不住,晚上就躲在卧室看。如何才能避免门缝透出灯光被妈妈发现,这很让我费神,最后发现用棉被挡住门,效果最好。

而不让妈妈发现带回家的课外书,也很让人伤神,藏床垫下,被发现;藏柜子里,被发现;后来我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埋在米柜底部,没想到还是被发现!于是,晚上回家前,我把课外书藏在草丛中、菜地里,第二天早上上学时再去取,侥幸没有被人发现,但露水常常把书的封面润得软沓沓的。 

印象中,整个小学、初中阶段,都是这样在和妈妈的“斗争”中疯狂阅读。

其实妈妈很看重读书。她常遗憾自己没读多少书,她儿时上学时,因为姐姐没上成学,觉得不公平,闹得她也辍了学。她为此是记恨她的姐姐的。妈妈把书看得很神圣,就算是一张写着字的纸,她也很尊敬,她教我们一个专门的名词:敬惜字纸。有字的纸可烧,但绝不能沾染污秽,比如,绝不能用来当厕纸。长大后,一次在成都太古里圣慈寺(唐僧曾在这里受戒)附近见到“字庐”——一座建成宝塔形式,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炉子,我猛然想起儿时的事,一个小地方的家庭妇女,和大都市里的人,对字纸保持着同样的尊敬态度,我为这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而感动。

现在想来,我因为痴迷于读书,从书中看到了丰富的大千世界,学会了一些人生的道理,让自己不至迷失人生的方向。因而也能体会到妈妈对她姐姐的“记恨”,因为不能上学、读书,她只能在命运的河流中随波逐流。‍

爱读书的少年——

黄俊航:好书伴我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用一句话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

我爱读书,尤其爱读经典名著,其中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十九世纪的密西西比河岸的圣彼得堡,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法庭上为一个无辜的人辩护而得罪了一个杀人如麻的强盗。他就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那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少年——汤姆•索亚。

马克•吐温用细腻的笔触突出了主人公调皮、淘气的性格。他还刻画了活泼贪玩的乔,美丽天真的贝基,善良勇敢、热爱自由的哈克等等。这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让《汤姆•索亚历险记》似乎不是一本虚构的书,而是一群孩子的童年。读着读着,我走进了汤姆•索亚的世界里,与他同悲同喜。

马克·吐温在书中描写了“乖孩子”和“坏孩子”。也许大人眼中只会学习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调皮的 “坏孩子”也可能心地很善良。

汤姆•索亚这个形象,还让我们深思,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是选择勇敢面对还是怯懦而逃?也许现在的这一份胆怯,将来会演变成一种忍气吞声,一种懦弱,让自己不敢在社会上迈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永远蜷缩在不起眼的角落……

经典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长期积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时间的淘洗,具有永恒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阅读这些名著时,我们身体没动,心却在书里登上了高峰,走向了远方。正是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我的生命体验日渐丰厚。

书与我,彼此交融。我走进书海里,书印在我脑海中。我长高了,读的书,有的越读越薄了,有的越读越厚了。唯有不变的,那就是彼此都留有对方的印记。

(作者: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X1801班 黄俊航,指导教师:吴成娟)‍

作家刘珈辰点评:

这是一篇“读后感”,但又不仅限于感想。小作者通过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还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对“勇敢面对当下”产生了自己的感悟。他在阅读中走向“远方”,也试图走入心灵的“深度”。阅读,总是让我们走向更广更深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