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熠熠生辉。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迈步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深厚智慧,熔铸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关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深邃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却也曾在近代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甫一提出,迅速在思想理论文化界激荡起强烈共鸣,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宽广、更深厚的文明底蕴,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华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历史的厚度,决定了战略的高度。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中华大地上,人们书写着一脉相承的文字,诵读着先辈著述的经史子集,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三星堆,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动和担当。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纵览人类历史,一个文明根本的转型,是文化的转型;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高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