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不寒
诗人,作家,现为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春日是一个比较古典的概念,而呼吸更偏向于西方,从自然、物象、节气来感发诗性。钟嵘的《诗品序》中谈道:“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我们称之为古典。
我们谈古典,更多是基于一种现代人的立场来写古典。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性本身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有时候甚至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并非我们在写作之中强调自己的个体,就具备了某种现代性,所以所谓的现代人无非就是表达了一种当下个人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某些概念幻象。从进化论来看,诗歌对诗歌本身是有一定的错位的,诗歌具有理想抱负。更重要的不是诗歌的理想是什么,而是如何写出一首理想的诗歌。
我们当然要完成一首诗歌之后再完成另一首诗歌,不过我们不妨把自己的想象力打开。什么是一首诗,有的诗人一辈子只写一首诗,有的诗人可能一首诗都没有写好。
云大海棠颂
来,给春天一点颜色。枝桠一抹
再挑出一抹,一抹叠着一抹
在清夜里,在细雨中。你是那红
是少年心口的红,是少女哭后双眼的红
你是如此忧伤的海棠,用青春
把青春埋葬。是谁还站在喧闹的夏天
对你的酸涩的果实,感到困惑
为了获得这样惊人的叙事,于无穷数
的命运里,你选择了最悲凉的一种
在所有湿漉漉的清晨,有谁认得
你花瓣下的情绪,比镜中老去的胭脂色
还要沉重。滇缅公路涂满季风的油彩
白露凉,水流淌。哦,飘零的海棠
是痛心的海棠,多少年轻的人们埋骨他乡
赵茂宇
1996年生,云南昭通镇雄人。云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在读研究生,获2022东荡子诗歌奖·高校奖、泰山·中国大学生诗歌奖二等奖、第三十九届樱花诗歌奖三等奖、红塔诗会·云南高校大学生诗歌赛二等奖等奖项,有文学评论和诗歌发表于《星星》《中国文艺家》《诗刊》《诗歌月刊》《江南诗》《中国校园文学》《飞天》《山西文学》《草原》《边疆文学》《滇池》《青春》等。
今天是一个想象化视觉化的时代,因为我们有图像,可以想象。可是我们有一个缺陷——我们的诗歌意象不一定是我们用手去触摸过的。呼吸是个身体性的词,“春日·呼吸”是一个富有结构感的词,如何让我们使用的意象和我们的身体、精神契合而不断裂?
中国的古典诗属于味觉中心主义,他使用的意向都是用身体零距离去接触,而不是视觉化的,像陶渊明、王维。如今,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在学习西方那一套,西方的语言是视觉中心语言,擅长分析,讲究逻辑性,但感受性不太强。春日很重要,因为春日会使身体性发生变化,形成视觉化。我们亲自用身体去接触,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今天视觉化社会的缺陷。好的诗歌具有良好的触感,是全方面的触感,更加形象,不会有割裂感。
牙巫
春天,牙巫通过她的瓶子来到河面
观望她的蛇控制的树洞,那里
女人们正在借助风喂养她们石头里的孩子
石头令她们怀孕,暗藏的石斧
帮助他们未来从葫芦中劈开天地
祖先经过水坝的时候,将稻谷丢在沟壑
向南,定居在高原边缘。
日子,被许多旧神控制并疯长
牙巫的声音,进入水下浸泡,变得
尖细、绵长。当她们变形你的身体
不要害怕,母亲正在对你唱古瑶
“牙巫来,手指长。牙巫来
白头发。牙巫来,把天空撕开。”
冬千
本名刘锐,2006年生于云南昆明。昆明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见于《滇池》《中国校园文学》《散文诗》等。曾获同济诗社三行诗大赛校外组三等奖(2022,同济大学),入选哈哈诗歌奖展示单元(2023,武汉大学)。
安得烈说,“活着其实就是呼吸与行走”。对于诗歌,《诗品序》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这说的就是诗歌里的呼吸。诗歌的语言就是一种呼吸,词语有生命,语言也有生命,语言在诗歌里面充当的应该是一种改观,当这种改观慢慢在语言里面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它就被赋予了生命。
节奏在诺布罗茨基的理论里面,解释为对时间的复习。对时间赋予的一种特殊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节奏。这不仅是时间产生的意义,也是语言带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得诗歌产生独有的呼吸,每个人的呼吸频率都是不一样的。
倒春寒后的祝福
——给舒柳
鱼浮在水面,为了更好地呼吸,
植物气味也参与在湿润的空气中。一同钻进水杉林,湿地很浅。
赤脚穿过,他们感到浑身的欲望和静电,被水底的某种力量
吸引。他们奔跑得谨慎,
因为内心的爱,燃烧,大于
树木返青的火焰。女孩捡起
一根结实的断枝,那是
小雄鹿脱落的软茸。
他们幻想,鹿群,
如相爱的心灵,从林间穿过。
年幼那只,半路嚼食野花,浆果,
跨过流水,又摔了小踉跄。
回想起雨停的清晨。他端起茶杯,
女孩提醒道:“这是断雪之前
最后的古树叶。”水沫一直在转,
仿佛记忆的时钟,与遗忘周旋。
楼河
诗人,兼事批评与小说创作。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也是一个逐渐丰富的场景。所以它会给我们带来两种诗歌发生机制上的感受。第一,春天的生命力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苦味,所以我们有一种抒情的冲动,这是一种思源情的发生机制。另外一个是季节逐渐丰盛的过程,会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美感,让我们对艺术有一种想象,认为艺术就是美的。
大部分的人都保持了这两种诗歌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审美的,所以意象非常讲究,然而节奏非常柔和温婉。另外,诗歌是一种情感机制的发生,所以保有非常高的强度。两种观点走到极端,会导致问题产生。第一种,当我们以美感的方向来理解诗歌的时候,我们会把诗歌当作一种对我们生活和人生的装饰,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第二种,强度性的事物也会导致一种虚假,一种过度的抒情。
不要认为春天就是最好的季节,实际上任何一个季节都是平等的。如果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没有冬天就没有春天,我们过完春天实际上也会迎来一个冬天,我们要像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个季节。
树林里的椅子
那是张木椅,在树林边缘
沐浴着夕阳的光辉。
是谁把它丢在这儿无从知晓,
但此刻的风景静谧得让人
想要在椅子上坐下,
却足以构成真实的引力。
一条椅腿已经残损,另外三条腿
长满了青苔,此刻却显露着金色的温柔的触感,像从箱子底
翻出的一块粗布,摆放在餐厅
吊灯下的桌面,呼应着窗外的世界。现在是冬天,树林里的枝叶枯萎,
椅子也显得干燥,木板上
死亡的青苔仿佛黑色的霜雪,
凝结着它的质量,
仿佛要把它变成石头滚落到
林中积水的洼地。是的,
这儿安静极了,温暖还没有消散,
缺了条腿的椅子靠在一棵杉树下,
旁边还有个褐色的陶土花盆,
如果把它们收拾干净,加以修理,
或许能够带回家中,
填充房子里可能存在的小院,在角落种一朵兰花吸引读书时
坐在椅子上的那个衰老的灵魂。
张译丹
1999年生,写诗及评论。作品散见于《诗潮》《星火》《青年作家》《滇池》《青春》等刊,入选多个选本。
图片
呼吸是一种节奏,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身是有一种写诗的节奏的,节奏或快或慢,轻盈或是偏向于承受压力都是由诗人去掌控的。诗歌创作应该是一种人选,它具有由人来写、由人来创作、由人来思考的一种特质。西方文论家本雅明说过:“讲故事的人都有回溯整个人生的禀赋。”其中“回溯人生的禀赋”,在我看来不仅仅包括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也包括我们在这段路途中据为己有的所见所感。
“呼吸”二字体现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出发,去把握好我们的节奏。希望我们当下的青年诗人能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下我们的一个写作本来的样子,掌握好自己呼吸的节奏。
鱼尾
——兼致yht
在你的视线里,分割
鱼尾泛起的白,摇动的裙摆
推开波浪,我们就这样
一直这样,热闹了一整个下午。
潮湿的空气拍打我们,你握着水
像握着蒲公英,风一吹就散开。
河岸的沙掀起我们的额发,影子
长长铺开,在水的中间,有人举起灯盏,
没过头顶,陌生人的岛屿同属于你。
你把风景指认给我,失落的山脉
有渔舟在沉眠,仰角那颗抚仙石,
又是谁遗失的月明珠?
是的,我们都没有答案,
罗藏山的棱镜映照不出它的前世,
流水顺着掌纹流向西天门,然后是玉带河,黄昏也慢了下来,我们开始接近地平线。
天空把一切都遮蔽了,而你吹灭风
“嘘,这里是被秃鹫吃掉的明天”。
姚彦成
云南昆明人,写诗。作品见于《江南诗》《诗刊》《滇池》等。
图片
如果按传统的观点,可以把春日和呼吸看作一种古典精神,人们通过四季的更替运动而产生诗。现代社会复杂化,我们的理解方式多样化复杂化,我们不能单纯地去理解古典,因为那是一种单一的形式,所以现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又是身体性的综合,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诗人,要能够处理春天包括所有和呼吸相关的事物。
我们如何去处理一个综合的事物,并在综合的事物中体现一整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自身的思想和感受。在这个基础上,会出现景观化的诗,比如欧阳江河的诗,是对景观化特点的处理。另一种观点是回到观念论,像荷尔德林、美国的格雷厄姆,他们都有很多种处理方式,这都是一种对于现代自我个体性处理的方法。
春天故障
中断它的生长。
在它刚刚产生渴望的时刻,
中断——便到深渊中。
它在黑暗中啜饮水,
代替观看的眼睛
来保持生命的不足。
将它注入钢中,
数量对它来说毫无区别。
取材于它们坚硬的形式,
使它感到口渴。
是的,口渴/形式。
它啜饮水的唇,
啜饮海也只够保持唇的触觉。啜饮地球生长生命,它不够,所以它啜饮形式。
缓慢地——
它用啜饮向前包裹空气
——中断。啜饮空气。
在它刚刚产生渴望的时刻,它产生咽喉。每次啜饮它都听见啜饮之声,
局部的肤质,
温度,它还可以在它们之中描述
一个不被收回的黑暗形态:
在水的表面把空气缝纫,
而咽喉坚硬的吸管形态
伸入空气的部分
仍在生产渴望
——它从中抽出丝绸伸至空气末端的无空气处。
这时或能感到隐身
来维持它在中断时具体的完整。
张容卿
1999年出生,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七岁起开始在《小学生拼音报》《故事作文》《简妙作文》《快乐童话》《边疆文学》《滇池》《中国研究生》等报刊发表作品,有诗和童话入选年度选本。十余篇文学作品在全国、省、市作文竞赛中获二、三、优秀等奖。
图片
春日·呼吸
地球之肺在律动
深埋泥中的筋脉在风的召唤下缓慢复苏
一吐
树之叶和着寇窣的歌声翻飞
一吸
花之苞踩着勃发的春意欲绽
人类之肺在张驰
人的吐息与春日的呼吸交织花粉与灰尘逃避肉眼的审查成为掸尽肺脏之污的利器
有什么关系呢
哪怕有连绵不绝的喷嚏与皮肤的红疹最艳的春光早已夺走一切视线
化为舞台上的聚光灯
等待奏响一支圆舞曲
尹明松
2000年生,云南腾冲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写诗歌、小说,偶有作品发表和获奖。
图片
春天在很多古人的诗词里都有写到过,这样的一种借鉴是有益的,因为它能避免同质化,同时也能从古诗里汲取到一些有利的因素。这是一种对于古典的借鉴。
从身体写作和欲望写作的角度讲,春天是一个躁动的季节。沈浩波的一篇诗论从诗感、诗格和诗性三个关键词来谈口语诗的诗意。第一,诗感是诗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一种感觉,这是针对语言来讲的。第二,诗凝聚在可被具体把握的事物中,这是对意象的把握。对于古典的借鉴中,很多人仍然停留在意向上,对意向进行一个比较杂乱的堆砌,没有处理好意向的统一性。如果意向不统一,导致诗歌的割裂感会非常的严重。第三,诗是令事物实现抽象的过程,这是意境以及诗意的问题。我们对于古诗的借鉴,可以从李商隐借鉴多一点,因为他对心理世界的开拓,很多在古诗领域没有涉及的方面都有写到。
暮年速写
如果有人问起,就告诉他们
——这只是枯燥的一天
清风微冷,炊烟四起,乌鸦在筑自己的巢
我们闲居家中,丧失了野心和欲望
像两把古旧的二胡,反复地拉响青年时代的残声无事可做时,就拄杖往深山里去
或砍柴,或寻蝴蝶兰,抑或在溪涧边枯坐
听到雨压松果落,风送花鹿鸣
就无端地陷入一种空灵又失落的心境
黄昏后,总要把炉火点燃,不为取暖
只为烧一壶凉水,任由它扑通扑通地涨起来
除生死外,最关心的便是草木
院里的几株木樨长势不佳,花期未过,却没有半点花香
妻子佝偻着身躯,在树下缝补自己的寿衣
为了将细线穿过针眼,她苍老的脸
也扭曲成一朵枯萎的花
图片
罗文斌
文学硕士,偶有作品发表和获奖。
春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春天肯定是一个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对于春天,诗人在创作中的意象选取以及诗歌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无序的状态,更加符合生成论。
在影响的焦虑中,于坚老师、雷平阳老师这些前辈诗人对我们的写作确实产生了引领作用,更多是提供给我们的一种公共化的引导,当公共化的经验与我们写作的私人经验产生碰撞,我们可以先学着模仿,然后再去寻找如何跳脱。
三月,看雨
雨点落入水面
拍击着盘龙江
盖过水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
急促的脚步。鸟在桥头飞过
翅膀不需要屋檐
举伞的人群流过沿路的花带
像一朵朵出土的蘑菇
此时,昆明是一座春天的城市
沙沙雨针,悄然为
冬眠后的大地注射新的活力
并亲手把一棵海棠
移植到每一双睁开的眼睛里
在三月搭好梯子,一步一步
爬进鸟鸣之中
图片
木非可
原名李世发。1992年出生于云南大姚,毕业于楚雄师范学院,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作品入选《十月》杂志第十二届全国诗会。作品发于《十月》《解放军文艺》《青年作家》《滇池》等刊物。
春日是怎么呼吸的?呼吸是一个动词,我们认知里面有生命的东西才会呼吸,呼吸就是万事万物活着的证明,所以春日应该是有生命的。
我想到了春风,有很多诗词会去描绘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一吹,草木都绿了,这就是生命的复苏。
那么诗歌如何呼吸?诗歌里的停顿有长有短,有快有慢,这些速度上的变化造成了诗里的节奏。这就是在诗歌里和生命一样的呼吸。
如春风
春风吹过,像你亲吻我的脸庞,抚摸我的发梢我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幻想你还在身旁
但有时又像精神病患者,
像不被认可的小镇诗人
喋喋不休。我无数次提笔,想将你和春风
写成一首诗。春风不肯到我的笔下,你也是。
说我是胆小怕事的鬼,我承认。
否则,早就不顾一切地奔向你
我还是喜欢油菜花,喜欢
用一根短棍驱赶采蜜的蜂
像驱赶命运的不公。手上
脸上被蜂蜇起的包
像你离开那天掉落的几朵云
我去了山坡,看桃花。不再驱赶蜜蜂。
如果我能捕捉到你的气息,一定要借一阵春风
和满坡的晚霞,酿一杯桃花。
图片
范展赫
1999年生于山西晋中,红河学院本科在读。诗歌见于《诗刊》《滇池》《延河》《飞天》《草原》《诗歌月刊》等。
春天这个词自身带有一种buff,或者说是一种气场、一种意境。把春天这个词写到我们诗里的时候,这首诗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感觉,我们提到春天的时候往往就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解释或者补充。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一种欣欣向荣、温润丰盈的感觉。
我们对春天的感觉是和旧体诗词是密切相关的。松韵网有一个很强大的数据库,它记录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所有诗词,我昨天在网站上搜索“春”这个字,它的数据有23万条,也就是说“春”这个字在诗词中至少出现了23万次,“夏”出现了3万次,“秋”出现了19万次,“冬”出现了1.9万次,也就是说古人也是非常热衷于描写春天的。
南湖
闻一多先生的须眉,早已
化为了一抔南湖的水
站在桥上,我偶尔
能从承载着白云、阳光与飞鸟的地方
打探到一缕先生的讯息
那惊鸿的岁月,回首间弥漫开来
黄昏有多远,湖水就有多安于现世
北风虔诚,木棉肃穆
苦难到春天的距离
在一声喟叹中,迅速缩短
民主和自由砌成的小亭
经年累月,收容四方的马蹄声
留宿那些
至今仍在暴雨中穿梭的诗篇
先生作古,阁楼空空如也
只剩那些衣着朴素的故事
在窗前洞察人间,迟迟
不肯下楼
图片
戈捍
艺术学院声乐专业毕业,钢琴调律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独立撰稿人、青年诗人,现为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秘书长、老昆明杂书馆馆长、二战暨抗战胜利英模英烈后裔联谊会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秘书长。昆明网络文学协会会员、盘龙区作家协会会员、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会员。现从事西南联大文化、抗战历史文化及老昆明文化的交流与推广工作。
人体器官
拥有心脏,就可呼唤与思念
拥有唇舌,就可批判或歌唱
拥有双手,就可放下和拥抱
拥有眼睛,就可分辨黑暗与光明之中万物有别拥有双脚,就可伫立山巅和准则
拥有鼻子,就可细嗅世间烟火,岁月芬芳
拥有耳朵,就可聆听诗篇,倾听忏悔
拥有灵魂,就可安宁与流浪
拥有爱人,就可捍卫和奉献
拥有故乡,就可远去或归来
姜铖镭
90后,云南大学研究生,校园诗人。
图片
关于身体写作、欲望写作和春天之间的联系,我认为在春日烂漫的时候,人的思想比较活跃,整个精神状态就会有些躁动,对于写作当中的情感流露,思想把握就会更肆意奔放。云南师范大学的刘纪新老师在他的书中分享了作家和诗人对于生存意义探寻的三种路径。
第一种,回归自然的本体,在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当中去寻找,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比如说孟浩然、陶渊明、沈从文。第二种,回归到宗教精神世界和思想体系当中,去寻找生命的价值,与宗教结合,通过宗教来思考和表达我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第三种,身体写作,他以穆旦的诗歌写作为例,通过对自身的拷问来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身体写作和欲望写作有一定的对立,身体写作对自身身体的拷问是追求生命终极与实现生存探寻的一种有效路径,但是它是一条非常危险的路径。把握得好,它就可以实现生存,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陷入情感的泛滥,欲望无节制的发泄,就成为欲望写作。例如邵雄美的写作就是对身体写作的一种曲解,形成一种奇论。
山顶有光
薄雾笼罩
森林显得遥远而陌生长久的别离之际
我们都在各自生长
气温忽升忽降
去岁的冷风
仍在负隅顽抗
喧嚣过后的村庄更显得孱弱
幸运的是
山坡上已有点点绿意在浅浅的月光中
道路日趋明朗
王俞
90后,云南玉溪人,诗歌爱好者。
图片
鱼生
柳絮被风压胁迫
跌落在田里或是田埂上
土阀堆积成坚固城门
强迫出水口闭塞
想用无数个秧田一样的容器
装满一年一个春
鱼秧们躲避着草鱼、鲶鱼
甚至还要忧虑父辈口中
海里伟大的克苏鲁
为了生存,它们又不得不吞吃
沙土、虾米、更小的鱼苗
鱼眼的构造束缚了它们的情感
要不,在眨眼的瞬间
眼泪便会汇入泥水
功德圆满便化龙
当被追逐、被捕猎
它们学会了乌贼那一套
用泥沙充当墨汁,搅混
养活捕食者的猎场
也学会了沙丁鱼的侥幸
抱团取暖,希望以娇小蒙混过关
用嘴角吐出的泡泡歌颂秧苗
以歪倒的姿态插入水中
以根之名吸饱水分
待到时机成熟,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成为
鱼秧们为数不多的庇护
如此反复一茬又一茬,一春接一春
鳞随着褪去而被毛囊取代
鳍与尾退化成为纤长的四肢
跃出水面,在春天长成人形
毕家丰
1997年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中学教师,诗歌爱好者。
图片
采莲曲
隅有莲兮,在池之东;若有路之,莫不驻止。
观虽远兮,无少喻语;举手之间,姿态多留。
花之馨兮,其多往之;叶之清兮,亦有向矣。
芙蓉芳兮,夏之盛状;鸿雁归去,少知美依。
莲兮莲兮,怜矣怜矣;亭亭远立,又谁唏吁?
莲何怜兮,此而漠落? 秋实无取,天物暴殄。
莲何悲兮,无有赏之。内藏玄妙,归淤而已。
何忍弃兮,泛水而取;品之绝甚,甘之如饴。
且采莲兮,行多障幛;心既往之,何惧无光。
采莲归兮,身皆漉漉;得其精华,怎有悔意?
莲何佳兮,无状叹矣;欲有吟讽,不敢高喧。
得品莲兮,心何悦然;且记行止,铭其美矣。
采莲者说:
尝闻有语云:“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者,质所洁也。出淤泥而能未染,处炎日而愈清秀。迎晨曦含苞而放,并夏声随风送凉。亭亭玉立,步步而芳。故世之所见闻者,莫不叹之。
昊天过隙,世人少有路之,皆以芙蓉蕊败,无有观矣。而君子之贵,未在于一,非止于皆知夏花何其盛乎,并有无闻秋实而聚芳华矣。且知君子之气,非朝夕而蹴,无捷途以雅。盖知莲之洁者,乃四时之修为:内敛春冬,以绽暑中,总聚秋实也。所以莲为君子者,虽显于夏,总含于秋矣。
然世人多以花为贵,少言其实,而又谁往乎?其实也,藏三季之内奥,聚六合之灵明。精华所在,乃为天物。虽有识之,岂可弃耶?故未顾秋水之寒切,不感霜月之冷色,数涉水而取,以弥暴殄之罪也。
采莲而归,有感云:莲之所贵者,不止君子之态,且于君子之养。展秀美于前,结大雅于后。显隐皆立,高下亦安。纵风霜而不破,但有息便逢生。而其之贵也,更现其实也。不争不比,静处暗冥。即少观亦养高洁,虽无叹而不自弃。物华天宝,日月所修。所采莲者,非君子无以喻之,非雅士岂可赠乎?
祝立根
云南腾冲人。参加青春诗会、《十月》诗歌笔会等。第16届首师大驻校诗人,出版诗集《孤山上》等三部。昆明作协副主席,现居昆明。
图片
春风抱
如有伤口一直在哭泣
请给它一阵温暖的春风
如刀子一直停留在伤口上
就请给它更长、更宽阔的春风
如春风丝绸那样,不停地吹呀吹,人世上
所有的弹头、铁链,隔离栏和炼钢厂
就会开满锈蚀的玫瑰
我见过春风一夜之间满身黄花
覆盖了孩子的坦克车
也曾相遇了,春风,衣衫褴褛
怀里紧抱着倒垮的佛塔和墓碑
图片
胡兴尚
1983年生于云南禄劝,大学中文系毕业,做过汉语志愿者,教过书,坐过机关办公室,现为文学编辑。诗歌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诗收获》《江南诗》《长江文艺》等刊物及选本、诗历。
采茶歌
春风起,叶初成
天地舒张,木有精魂
叶上初阳晴落
山气解结肠
手比剪刀利
穿花走绿屏
借得茶叶清心
春山空阔,脱尽凡尘
我有绿野无边
白云为盖,山泉洗心
一杯消块垒
一杯敬山神
图片
李青青
昆明呈贡人。作品发表于《草堂》《诗歌月刊》《天津文学》《广州文艺》《散文诗世界》《边疆文学》《滇池》等,并入选多个年度诗歌选本。曾获第四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昆明文学年会奖等奖项。
一切刚刚好
那天
你棉麻衣服的褶皱刚刚好
可以盛满一早的清凉和光阴风吹来的力道刚刚好
我的长发飘起来轻盈
而不乱毛毛
你微笑的刚刚好
阳光也刚好铺满你的睫毛
你说
爱得刚刚好
多一点就纠葛疼痛少一点又不酥不痒
我说爱上你时年纪刚好
金盏花、茉莉花、小雏菊、茶花、杜鹃、风信子也开得刚刚好
图片
王焱
云南昭通人,生于1982年,毕业于昭通师专,写诗。作品见于《散文诗》《边疆文学》《滇池》,现供职于富民。
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春天是欣欣向荣,有新生命的出生。胡性能老师去东川实地考察,写过一篇小说叫《乌鸦》,描写的就是一种荒凉的景象。东川的确荒凉,冬天的时候寸草不生,但实际上东川最荒凉的是春天,其他地方都有草木生长,但是这里没有草木萌芽,没有生命力,和其他地方的春和景明进行对比,这里的春天才是最荒凉的。
花园
白蟾挽留晨露
通体翠绿的南瓜藤
悬挂晶莹的祷辞
酢浆草,口吐红花
我以为
他有一整个春天的颜色
我们偶然间闯入他的露台花园葱花用两朵骄小的白照亮
我找不到散播幽香的野薄荷
错把发蔫的月季认作鸢尾
太多的隐秘嘲笑着
又有什么关系呢
朝天椒、无花果
一个个果实
都是春天
分娩的欢乐
图片
曹婷
80后,昆明人。喜欢文学、音乐、电影,有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滇池》。现供职于昆明市档案馆。
四季的变化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很准时,不像我们人类总会说谎。四季的变换总是能治愈人。新的科技浪潮每年都在不断地冲击人类社会,人无法抵抗快速发展的节奏,人能从四季的变化中得到治愈。但是同时也可能让人陷入个人主义的困境,让人很难寻找一种自然的自我以及社会性中的自我,这种困境使人的精神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这也能提供一些写诗的灵感,但是终究还是困境。
错误
你同往常一样
于黎明时分走入这场被夜雨冲刷后气味清苦的人群嘈杂的
街道
总想象初冬的夜雨
还把我的回忆
一滴滴放入你的梦境想要追上雨落的速度樱花却裹着一身雨滴从我指缝间落向
潮湿的鞋面
春天被我遗忘
这是属于你的色彩
却不在我眼眸倒映出的季节话语游走在冬与春的交替
我无法发声
被我在心里呼喊过无数次的街道一闪而过
你双手冰冷
将花瓣重新放入我掌心此刻从你眼角划过的
是写满心事的雨
还是其他……
将误解归还
也将指尖的温暖还给
你梦境中那场夜雨
花海迎着夕阳
俯身目送我稀薄的脚印
铁柔
本名陈磊,1986年生于云南宜良县汤池镇。入选参加首届《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首届《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第10届《十月》诗会。诗歌见于《诗刊》《十月》《人民文学》《十月少年文学》《青年文学》《草堂》《边疆文学》《滇池》《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刊。获第九届《滇池》文学奖,2014、2018年昆明文学年会奖等。
图片
一首好诗,它应该具有春天一样精神的垂直性,它的精神的深度和强度、向上的高度,应该是鲜润生动的、直接的,而不是用来编织和演绎。诗是强调感官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春天就是这么一个季节,它就是灵动的、自由的,但是它又坚韧地扎根于往年的废墟中。
钓瘾
隐蔽的湖湾
上钩的是我
一双无形之手转动渔轮
从深处向浅滩拖拽
像那些现在想来
不真实的日子找上门
让我失眠,看它们在墙壁上游动
像那些被我写废的诗
正被时间的检修工,渐渐查出
缺失的鳞片。像有一次
回汤池镇,看到我的旧夹克
在堆放无用之物的房间里
挂在一颗钉子上
一条风干的腌鱼
腌渍着万古愁
但已经不再和我争吵
仿佛某个友善的
收集旧事物的神灵
刚刚离去,在原地
留下一道拉链敞开的褶皱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