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把阿卡贝拉单纯认同为混声合唱,其实不然。查阅百度百科,解释如下:
阿卡贝拉(意大利:a cappella ),即无伴奏合唱,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当时的教会音乐只以人声清唱,并不应用乐器伴奏。
我们可以看到阿卡贝拉指的是无伴奏合唱形式,加以解读即是无伴奏的混声合唱。此处说法有待商榷,建议说成:随着这一艺术形式的流行,当代阿卡贝拉在表演者演唱时不再单一表现和声结构,而是逐步体现出人声器乐化的特点,这里的无伴奏不再是单一所指没有乐器伴奏,而是用人声模拟乐器的表现,包括音色以及声部结构性功能融入演唱之中,在保留人声律动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扩大人声的结构功能,即人声器乐化。对于曲作者而言,创作过程不能仅仅以传统手法完成创作,对于作品的和声功能结构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在此基础还应考虑音乐结构人声化,毕竟人的声音是具有独立性及局限性的,对于曲作者专业素养的考验较为严苛。
于阿卡贝拉演唱者而言,除具备传统混声合唱的基础,还应接受过严格科班的声乐教育,具备深厚成熟演唱技巧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功能,至少对基础理论、和声概念要有深层次的认知,具备较强的音乐视唱听力及配合识别能力。总之,打造一支默契成熟阿卡贝拉合唱团非常艰难。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身边有阿卡贝拉吗?
当然有,而且成就斐然。曾经在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香格里拉、新稻子及一窝雀组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演唱方式及训练体系正是基于严苛的阿卡贝拉训练体系而成,尤其是一窝雀、香格里拉组合,更是将美声唱法、传统民族歌曲与阿卡贝拉高度的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青歌赛上云南独有的声乐组合风景线,就此阿卡贝拉得以在云南广为推广。
2019年,雨滴人声乐团应运而生,短短几年“雨滴”的声音不断在昆明传播,他们的作品开始受人瞩目,已经成为新时代昆滇区域专业阿卡贝拉。有别于以往男女声部同声合唱,雨滴人声乐团的成立填补了昆滇地区专业男女混声阿卡贝拉的空缺。
雨滴人声乐团的成员囊括了杨丽霞、高翎雁、董娴、金凡等一窝雀、新稻子组合的核心成员,还有袁瀚、寇丹等新时代音乐剧演员、年轻男低音歌唱家沈怡衡以及个性酷炫的B-box表演者李明航的加入。在人员结构上既有成熟的歌唱家,又有功底扎实的音乐剧演员、艺术指导及钢琴演奏家和时尚音乐艺术前沿的青年表演者,可以说“雨滴”是由音乐界老面孔组成的新团队。
在业务发展上,“雨滴”满足阿卡贝拉各方面的专业要求,团员演唱默契精准,作品和声结构丰满、情绪表达到位,难能可贵的是“雨滴”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作能力,成立至今已根据传统民族音乐、地方戏种、童谣等元素完成《十大姐》《小巷童谣》《阿细跳月》等极具特色的作品,佳作频频自然殊荣不断。2020年至今,“雨滴”先后荣获云南省第六届本土歌曲创作暨展演大赛职业流行组金奖第一名、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签约艺术家称号、世界合唱节阿卡贝拉组金奖、中国国际合唱节阿卡贝拉组金奖等国内外奖项。
不夸张的说,“雨滴”的出现是现象级的,以阿卡贝拉的形式唱出云南声音亦可称之为现象。本期《昆明文艺》推出“雨滴”合唱团的几部作品,希望朋友们了解阿卡贝拉,认识“雨滴”,更希望“雨滴”滋润“昆明文艺”这片沃土,耕耘那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