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一个秋日,当金色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细碎地洒在草地上时,我在滇池之畔敲开了著名书法家杨修品先生的房门。我这次前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聆听杨修品先生开放式地谈论他的书法和人生,聆听他的种种过往和对书法、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我抵达时,来给我开门的,正是杨修品先生。我之前没有见过先生其人,于是便对他从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他的个头适中,着装简朴,身体清瘦,但却面容祥和,双眼放光,看起来很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像是一位八十岁的人。我们彼此寒暄了几句,便在先生的书房里落座下来,开启了三个多小时的交谈。
杨修品1943年出生在一个境遇较好的家庭,接受教育的时间比较早,他四岁就开始识字、写字。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每天要写完十个字才能吃饭。七十六年后,当我坐在杨修品先生的对面,听他回忆这一段往事时,先生表现得很激动,他说:“那时候,我虽然小,但是十个字,我记得很快,不一会就写完了,就高高兴兴地去玩去了,完全没有任何负担。”杨修品识字、写字的时候,社会上流传使用的是毛笔,他的家人只是单纯地想让他把字写得好看一点而已,没有所谓的书法的概念。用杨修品先生的话说,那是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和书法没有多少干系。
行无身处联126×68cm
接受教育早,获得知识的年纪也就相应提前,到五岁的时候,杨修品已经能够独立阅读报纸。七岁的时候,街坊邻居的水牌,都是由杨修品一人包揽,大家都夸杨修品的字写得好看,大人们深深感到自愧不如。入学以后,杨修品更加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他在最短时间内就把老师的所授学懂弄通,之后也会显露出小孩子特有的天真和顽皮,不过,他从来没有逃过课。为了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这种遗憾,1998年,杨修品还在报纸上专门撰文《逃学》,尽说自己小时候求学的往事,表示当时应该也学其他小孩,逃一逃学、旷一旷课。多年以后,每每谈及这件事情,杨修品总会发出爽朗的笑声,毕竟,这已经成为人生里一个美好的遥远记忆。
集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126cm×68cm
“之于我而言,谈不上为书法而奋斗,它只是我学习的一个种类。”沉思之后,杨修品先生对我如是说。十六岁时,杨修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李广平先生,并拜在他的门下,跟随学习了长达数年的时间。李广平先生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孙、末任云贵总督李经羲侄孙,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学识渊博,才二十岁出头就担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在偶然的机缘里,李广平先生来到云南,耕耘云南的教育事业和文学事业。直到现在,在杨修品看来,李广平先生是典型的“读书救国”的知识分子,能跟从李广平先生学习知识和思想,是他这一生的重要分界线。而谈及李广平先生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时,杨修品先生不假思索地说出八个字:“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集句歌颂祖国美丽河山126cm×68cm
八十年是一段历史岁月,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它不过是流星般地转瞬即逝。可是,当我们用一个人八十岁的年纪去丈量八十年的历史岁月时,我们看见了无数的细节和肌理。这其中,包括了幸福和苦难、欢欣和艰难。即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杨修品也没有停止过书法的创作和研习,有时是临帖,有时是冥想、琢磨。一点一滴的沉淀,一步一步的行走,终于,在暗自的努力中,杨修品走出了很远很远。这种蓄积的力量在一次比赛中得到强烈的爆发,那是1979年,全国第一次书法大赛隆重举行,整个赛事收到数万件应征作品,举办方从其中选出100件展览,又从100件中评出等次作品,而斩获桂冠的正是来自云南的杨修品的隶书作品。这一次参展和获奖,在全省、全国引起了很大地震动。作为书法家的杨修品,带着他优异的书法作品开始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静听山呼吸 莫吵云睡眠126cm×68cm
在书法探索之路上,杨修品既是实践者,也是思考者。他不停地尝试创作,不断地在创作中总结经验。其中,“写书法即写我”就是杨修品先生的一个重要观点。杨修品说,他对《论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以为然,认为只有爱好、热爱,才能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才会愿意深入琢磨和思索。他表示,在学习时,要静心、用情;学完之后,要毫不留恋地扔掉,那些剩余下来的、被内化了的,就是不断叠加的“我”。这样一来,“我手写我心”就会流露出我的气息和情感,彰显出个人与众不同的风格。同时,杨修品在书法创作中还追求书风沉雄、厚重、大气磅礴,其所书写的诗词文章几乎都是自作词句,几乎不抄写别人的言语,这亦是“我之为我”的重点所在。
学养为魂风骨自清126cm×68cm
而“爱便是美”是杨修品先生的主要美学观点。这个观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意。杨修品先生退休之前在大学任教,从事美学、哲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对此领域有着自己的深刻体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不同的爱,有不同的美;标准从来都在改变,但爱是永恒的,美是永恒的。”杨修品说。美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层次性;美有个性也有共性,我们作为个体就生活在个性与共性的交错之中。“爱便是美”,因为爱,出现了不同风格,人生是如此,美学是如此,书法亦是如此,杨修品一生的书法创作,都在践行这个简单而深刻的理论。
莫惊轻诵联126cm×68cm
“我很少动笔,书法只是我的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奋斗。”从最初学写毛笔字到现在,一晃七十多年已经过去,当我问及书法与人生的关系时,杨修品从容地如此回答。同时,杨修品还说,学识、修养、胸怀是书法里最为重要的三个元素,“一个只会书法的人是搞不好书法的”,也正因如此,杨修品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兴趣,从绘画、音乐、诗词等各方面拓宽视野,获得知识,增加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
阿尔卑斯观雪 波罗的海听涛126cm×68cm
谈起书法,杨修品先生时而健谈,时而思索,健谈时是故事和过往的呈现,思索时是精炼观点和看法的抛出,但无论怎样,它们都透露着杨修品先生对书法、对人生的挚爱。当我们交谈时,天上的太阳在宽阔之中行走,并逐渐向西山的顶部靠近,它似乎在宣告一个白天即将结束。我收起背包,告别杨修品先生,很快没入车来车往的洪流。在路上,我暗自思忖,为能有这样一个美妙的下午而感到无比的庆幸。人一生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也会有很多交谈,但能真正进入灵魂的,其实并不多。我觉得,这一次和杨修品先生的交谈,我受益良多,可具体得到了什么,我也不知道,或许正好应了杨修品先生的那句话:“学习之后,全部扔掉,回到自我”。(昆明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