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
最厉害的编辑
为你选诗
最强大的点睛师团队
为你改诗
最重要的刊页
为你发稿
我们,等你写诗
本期点睛作品
1号作品《牙疼记》
作者:麦先森
点睛师:吴小虫
点睛前:
牙疼记
抽搐。在咖啡馆的座椅上
我咀嚼牙疼,拨开桌上黑色飘带般绕圈的
舞女,那些故作妖娆的字母
在塞壬瓷杯里低语
查拉图斯特拉在呻吟什么?
我的脚趾八分麻痹依旧能掀起地毯
连同那些虚伪地浮起的灰尘
我缓慢摸索语言在空气中摩擦
脱落的角质层
从天窗的星状缝隙里爬出西瓜虫和蜈蚣
也爬出短讯和电话铃声
松鼠举起残破的坚果,那面肿胀的墙壁
渗出血沫。在焦糖玛奇朵的尾调里
像每一个自然猜想那样
撞破墙后:从谬论成为理所当然
点睛后:
咀嚼牙疼
抽搐。在咖啡馆的座椅上
我咀嚼牙疼,拨开桌上黑色飘带般绕圈的
舞女,那些故作妖娆的字母
在塞壬瓷杯里低语
查拉图斯特拉在呻吟什么?
我的脚趾八分麻痹依旧能掀起地毯
连同那些虚伪地浮起的灰尘
我缓慢摸索语言在空气中摩擦
脱落的角质层
从天窗的星状缝隙里爬出西瓜虫和蜈蚣
也爬出短讯和电话铃声
松鼠举起残破的坚果,那面肿胀的墙壁
渗出血沫。在焦糖玛奇朵的尾调里
像每一个自然猜想那样
撞破墙后:从谬论成为理所当然
事实上,我对此诗无可挑剔。或者说,这位年轻的诗人已经捕捉到了诗,他还看到了语言在空气中摩擦脱落的角质层,并进行有效利用。
他在这首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感、文学素养、想象力、意象转换都非常自如,及至结尾在现实层面的哲学思辨,使得此诗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好诗不可得。当然,更多是自身平素的积累,然后才能喷薄而发。但好诗也分很多种,此诗乘着语言之舟,左右腾挪,散发着一种轻逸的自由。
但我也越来越意识到,成为一个好的诗人并不难,难的是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诗人。
当然,如果要提点建议,我觉得标题可以更换为“咀嚼牙疼”。
吴小虫,1984年生。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扬子江》《文学港》《诗潮》等刊物发表组诗及随笔等。获《都市》年度诗人奖、河南首届大观文学奖、少数花园青年诗歌奖等。诗集《一生此刻》入选2018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并获得中国诗歌网双年度十佳诗集奖,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两部。现居成都。
2号作品《正午》
作者:蒋文睿
点睛师:张二棍
点睛前:
正午
白昼的黑暗里,祖母坐过的椅子
已经散架,用一根绳子套着
裁缝在堂屋裁母亲的寿衣
六月六的天气,适合一些仪式
大地伸展四肢,呼吸绵软的墙根草老成了许多
蛙鼓,沉入绿色的深渊
堂屋是光唯一进出的小巷
灰尘在裁缝的剪刀上跳舞。剪刀下
黑色的布料泛着的稻麦的酒味
风吹正午的后背,摇摇晃晃
裁缝鼻尖上的一粒汗珠。太阳的里面已经沸腾
屋子里却安安静静。一本史书,端端正正打开
正午,晾晒的冬衣里一只幸存的虱子恐慌
裁缝微笑,操控剪刀的锋利,剪那些蛛丝
犁一条冷光小路。没有月亮
闭上眼睛也能走。后园的菜地里
母亲年富力强,蜻蜓,瓜花,酱缸,很热闹
麻在生长,它的线可以交给裁缝
一只公鸡打鸣,把大地弄的更远
把太阳又向回拨了一些。吃了茶饭的裁缝
手拿粉块和剪刀,像灰尘一样跳舞。野外
蒿草莽莽苍苍,不断把时间和空间逼近
老奶奶们打盹,她们的大腿都搓过麻
如一味一味中药的陈列,手中的拐杖渐渐分离
那些气味不断地扑来
正午阳光熬煮,世间的烟火
愈来愈安静粘稠,装在一只大碗里
正午
堂屋是光唯一进出的小巷
白昼的黑暗里,祖母坐过的椅子
已经散架,用一根绳子套着
裁缝在堂屋裁母亲的寿衣
灰尘在裁缝的剪刀上跳舞。剪刀下
黑色的布料泛着稻麦的酒味
风吹正午的后背,裁缝鼻尖上
一粒汗珠摇摇晃晃
裁缝微笑,操控剪刀的锋利,
像灰尘一样跳舞。剪那些蛛丝
犁一条冷光小路。没有月亮
闭上眼睛也能走。野外
蒿草莽莽苍苍,不断逼近
……,……
点睛师评论:我更愿意把叙事性强的诗歌,称之为世俗化写作。当诗人们将笔触投入到日常甚至琐碎中,视角更多元,取材更丰厚,表达更自在,由此也掀起民间写作的一浪浪热潮,并形成诸多不可忽视、蔚为壮观的思潮、流派。但需要警惕和牢记的一点,诗毕竟不是小说,戏剧性和诗性,也是截然不同的。诗歌的叙述,是现象服务于发现,事件服务于感受,正如明月终究孤悬于沟渠之上,诗意也必须从杂芜和琐碎中跃然而出。回到这首诗,太过纷乱的场景,人物、时空,仿佛一堆堆未经裁剪和缝补的碎布,会带给读者心烦意乱的感觉。所以,叙述中的取舍、提纯,尤为重要,这样诗歌才会凝练、深邃。比如,诗中,“六月六的天气,适合一些仪式\大地伸展四肢,呼吸绵软的墙根草老成了许多\蛙鼓,沉入绿色的深渊”,“太阳的里面已经沸腾\屋子里却安安静静。一本史书,端端正正打开\正午,晾晒的冬衣里一只幸存的虱子恐慌”,“麻在生长,它的线可以交给裁缝\一只公鸡打鸣,把大地弄的更远\把太阳又向回拨了一些。”等等这样的一些句子,完全可以舍弃。一家之言,请包涵。
张二棍,本名张常春,1982年生于山西代县。出版有诗集《旷野》《入林记》《搬山寄》等,参加第31届青春诗会,2017年首都师大驻校诗人,曾获《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闻一多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赵树理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部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等。
3号作品《村落》
作者:黄永茂
点睛师:胡正刚
点睛前:
村落
竹林下孤独的老屋
快要和泥土混成同样的颜色
风可以从门缝轻松翻阅
一些坚韧的故事
烟火的味道
被北去的雁叼走了
和成群的紫荆泽兰站在滤镜里
我和老屋一样孤独残缺
蛙声和溪声沉默了
我在村庄已难以落脚
终究要成为一个赶路的人
在风沙扬起时
把晚霞别在衣襟
趁夜色未起
拾取几片
被竹叶裁剪过的云
点睛后:
赶路的人
竹林下的老屋
即将融入泥土的颜色
风钻进门缝,翻阅
久远的故事
蛙鸣和溪流沉默了
北飞的雁
带走了烟火
站在成片的紫荆泽兰里
我和老屋一样孤独
终究要成为一个赶路的人
在风沙扬起时
把晚霞别在衣襟
趁夜色未起
拾取几片
竹叶裁剪的云
点睛师评论:对故土的怀念和依恋,是人们的普遍情感。每一位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写作者,几乎都会写到故乡和村庄。这个选题如此常见,但要写好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下,世界飞速发展,乡村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这种变化中的世情百态、人们内心的感受和触动、站在当下对过往的回望,有很大的书写空间,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写作难度。《村落》是一首真诚的作品,诗中的场景、事物都是作者亲见亲历,情感也发自内心。美中不足的是,写景抒情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和新意,对意象和情境也缺乏必要的锤炼、提炼,稍显空泛。另外,叙述也可以更简洁一些。题目为“村落”,但作者的立足点是“终究要成为一个赶路的人”,叙述和抒情也由此展开,对作为背景的村落着墨不多,建议题目调整为“赶路的人”。我对诗歌的个别语句也尝试着调整修饰了一下,不一定比原作佳,纯当与作者的交流。
胡正刚,1986年生,云南姚安人。著有《问自己》《丛林里的北回归线》《南山行》,曾参加《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曾获扬子江青年诗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
4号作品《在山顶和云朵之间》
作者:陌小小
点睛师:祝立根
点睛前:
在山顶和云朵之间
云影掠过草甸和羊群
很快覆盖我,带着偌大的善意
惟有山能够将视野抬升得如此辽阔
小径推着自己,经过丛林、灌木
到达杜鹃花带
香气铺在草地上
我甚至忘了郁结于心的消息
那些生长在山顶的树木、荒草和云朵
无需赞美
它们都是一座座寺庙
接受人们的仰望
在山顶和云朵间
我变得多么虚无
整座云影,因为爱,被羊群吞噬殆尽
点睛后:
在山顶和云朵之间
云影掠过草甸和羊群
很快覆盖了我
惟有山能够将视野抬升得如此辽阔
小径拉着自己,穿过丛林、灌木
到达杜鹃花带
香气铺在草地上
令我忘了郁结于心的消息
那些生长在山顶的野草和云朵
它们都是一座座小小的寺庙
在它们和云朵间,我变得多么虚无
云影,此刻正被羊群慢慢啃食
点睛师评论:此诗气息连贯,语言简洁。是一首受过较严格自我训练的诗人的作品。就本诗而言,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其一是诗人为了追求语言的节奏感,忽略了语言的精准度。故第一节二句加了一个“了”字(“很快覆盖我”有两个意思:一是就快要覆盖我;一是很快的覆盖了我。考虑到第三节内容,在此选第二)。视角向前,故第二节“推”改为“拉”;“经过”改为“穿过”。第三节“无需赞美”与“接受人们的仰望”累赘或指向不明,故删除。三四节并为一节。其二是本诗最大的问题是存在表述不清、指向不明,第一节“带着偌大的善意”即是“善意”,就和“被羊群吞噬殆尽”有冲突,故第一节“带着偌大的善意”删除,把云影变为中性,腾出结尾的各种可能的空间。为配合原诗气息和场景,故尾句改为“此刻正被羊群慢慢啃食”。
祝立根,1978年秋生于云南腾冲。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8届十月诗会及8届青创会等,获华文青年诗人奖、云南省年度文学作品奖等,中国作协会员,昆明作协副主席。第16届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出版个人诗集三本。现居昆明。
“栏目介绍及来稿须知
“滇池文学”公众号“诗点睛”栏目第三季正式上线。
你可以将自己的诗作发送至推文下方留言区。每一期我们的编辑将从留言区挑选有潜质的“待改诗作”,由“点睛师”为你改诗。并在下一期栏目刊发。
“诗点睛”栏目选定的诗作将不定期集辑刊于《滇池》文学杂志,并给予作者一定的稿酬。
注:未被“诗点睛”栏目选中的作品仍有机会择优集辑刊于《滇池》文学杂志!
来稿要求:
1. 原创,未公开发表过。
2. 诗歌作品要求在30行以内(每个微信号限投一首诗作),违反要求不予审稿。
3. 现代诗。
4. 来稿粘贴至推文下方留言区即可。由于“精选留言”有数量限制,超过上限将无法公开显示在推文下方,但编辑仍会在后台认真审阅来稿。望见谅。
本期截稿日期:2024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