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黄子逸:儿童视域下电影《再见土拨鼠》的生态意识举隅
发布时间:2024-05-06 15:58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640 (4)

电影《再见土拨鼠》由杨程成导演执导,电影拍摄与制作历时三年杀青,于2024年全国公映后迅速在国内外儿童题材电影领域引发反响。该片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温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该片展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态势”。电影以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族孩童琼培、白玛的儿童视野进行叙述,将土拨鼠象征的自然生态与平板电脑象征的现代城市利益诱惑斗争贯穿始终,彰显人与自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思想嬗变,以二人对一只土拨鼠的救赎历程,意图弥合城市化伤痕,抚慰纯真美好的童心。电影对于人与土拨鼠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文明的交融、藏文化场域对藏民哲学思想的探寻,都集中汇聚在了对生态意识的思考之中。

640 (5)

基于乡村的地域景观和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乡村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场域。电影《再见土拨鼠》在围绕藏族孩童与土拨鼠的故事中,深度挖掘藏区群众生活发展与如何利用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如何关注、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成为该片作为儿童题材电影的突出亮点。以儿童视野探寻当代生态意识,传播了藏区自然生态文明在当下的社会价值,弘扬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精神力量,黏合了国家主旋律与社会共同愿意,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对可持续发展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 藏族孩童的自我救赎:生态意识的个体表达

电影《再见土拨鼠》的生态意识建构通过藏族孩童琼培的儿童视野予以呈现,以琼培从出卖土拨鼠到营救土拨鼠的历程,折射出藏族孩童对原始生命力和生命意识的崇敬。李玟兵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中提出“如果人类没有对生命的意识,缺乏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那保护生态环境就失去了它最终的意义”。

琼培作为土生土长的甘孜藏族孩童,他和另一位藏族孩童白玛有着深厚友谊,他们能将每一只土拨鼠的样貌铭记在心,又共同为一只新生的土拨鼠取名。然而在一台平板电脑的诱惑下,琼培误入歧途,带着城市商人猎捕了那只新生的土拨鼠。在甘孜藏区生态文化与自然意识的感召下,琼培迷途知返,与白玛辗转多地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藏族孩童与土拨鼠的故事,反映的是藏区先民在面对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意图亲和自然、融于自然,从而取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导演将琼培作为整体自然观的个体表达,又以儿童视野作为叙事脉络,无疑彰显着藏民对于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态度是由来已久、深入人心的。导演杨程成将传统藏民生态意识与现代化思考相结合,对藏族文化的传统生态意识底蕴赋予儿童视野揭示,将藏民生态意识置于当代环境中去思索,描绘细腻敦厚,却在内蕴之中蕴含深刻的生态价值。

QQ截图20240506155617

二、 从二元对立走向弥合城乡生态差异:群体自然观的整体呈现

鲁晓鹏在《中国生态电影批评之可能》提出了“中国生态电影”的概念,该概念阐释为“检视中国电影如何通过对场所、地方和空间的重新想象来参与探讨生态问题”。电影《再见土拨鼠》关注自然环境、生态意识、民族文化等现实问题,将乡村塑造为具有生态意识的场域。以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弥合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探寻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640 (7).webp (1)

历史上,由于对工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城乡间的发展平衡被逐渐割裂,在大力发展经济水平的同时,工业化对城乡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进而导致了城乡间的差异化,城市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与文化,乡村则代表着落后。电影中的老孙代表着城市文明,他仅仅用一台平板电脑,就使整个莫斯卡村的孩子们趋之若鹜,琼培、白玛也不止一次袒露出想去大城市的想法。而在对于与人类世代相伴的土拨鼠态度上,莫斯卡村的孩子们将土拨鼠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任何伤害土拨鼠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当琼培问爷爷,如果土拨鼠去了城市会怎么样时,爷爷的回答是“它们的皮可以做衣服,油可以治病,肉可以吃”。但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廓清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间的差异与二元对立逐步消解,在绿水青山中谋发展,城乡共同发展,成为了时代主旋律。尽管在人们普遍认知上民族民间传统信仰带有一定落后的意味,较现代文化相比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但以其自然崇拜与万物平等的内核信仰以崇高的神圣性,为民族构建了一个充满万物有灵的生态保护场域。当代表着城市文明的老孙深陷牧场狼群包围时,琼培与家人骑着马匹将老孙救回,再当他们得知老孙抓捕土拨鼠是为了治疗女儿的罕见疾病时,主动提出了带老孙前往藏族圣湖,通过转湖与虔诚的祈祷为他的女儿祈愿。无论是藏族孩童琼培,还是老孙对于土拨鼠态度的转变,都是感召于藏区人民的整体自然观,在万物有灵的生态场域,人与自然的生命平等意识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以自然生态为纽带,城乡发展从二元对立逐步走向了共同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康庄大道。

作者简介:黄子逸,昆明学院22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班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