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这面墙一眼能看到近400件野生菌标本
发布时间:2024-05-17 10:03
信息来源:春城晚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多元的博物馆不断解锁着我们的新体验。

在我们身边,有三座独具“滇味”的博物馆——福德小学的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以生动的展览呈现了云南作为真菌王国的自然奥秘;云南农业大学的鸡文化博物馆,展现了鸡与云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瓦猫博物馆,以其异彩纷呈的瓦猫展品,述说着云南古老的习俗和文化。

这三座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云南的自然之美,更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

随着雨季的到来,云南人迎来了吃菌的季节。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野生菌交易市场,每天都有大量的野生菌从全省各地汇聚于此,然后又从这里发向全国。

在毗邻交易中心的昆明市福德小学里,有一间占地约400平方米的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展示了近400件野生菌标本,其中有30余件是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菌。

微信图片_20240514084516.png

博物馆将野生菌的科普性与艺术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推开博物馆的大门,仿佛打开一个新奇的蘑菇世界。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三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灵感来源于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玫瑰》《杏花》。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三幅艺术作品均是用白参、鸡枞、竹荪、虫草花、金耳、猴头菇等菌子风干后拼贴而成的。

微信图片_20240514084528.png

在博物馆内的“识菌板块”,近400件野生菌标本打造了一面野生菌标本墙。在标本墙里,最大的标本叫桦剥拟层孔菌,可药用,其直径有15厘米;最小的标本名叫皱锁瑚菌,长度看上去只有1∼3厘米。

微信图片_20240514084459.png

馆内一侧的大型电子屏上播放各类野生菌的图像,只要用手触碰,就能实时显现这朵野生菌的“身份卡片”,菌子的外貌、是否有毒、分布领域等信息一目了然,这就是学校打造的野生菌数字科普馆,通过科技手段激发孩子们探索野生菌的兴趣,让孩子们更直观、更有趣地辨别野生菌。

微信图片_20240514084524.png

“学校打造这个博物馆,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云南野生菌这张名片,让学生通过博物馆这样一个空间,身临其境学习野生菌知识,并将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让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福德小学德育主任李昆说。

微信图片_20240514084533.png

据介绍,福德小学大部分学生家长从事与野生菌相关的工作,很多孩子就在木水花野生菌市场居住和生活。因此,学校依托木水花野生菌市场的资源优势,积极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下的野生菌研究性教育教学改革,让野生菌研究性学习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学校已形成了“野生菌种类整理”“野生菌贮存方法研究”“野生菌精油提取”“有毒菌子识别方法普及”等方面的完整知识体系,野生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基本形成。

微信图片_20240514084545.png

2021年,福德小学校本课程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2022年,学校“生态理念下的野生菌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昆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重点课题”并且立项,又成功申报云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获得立项。学校野生菌研究性学习案例获评云南省教育成果奖。(统筹 杨茜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文 周柯妤 王宇衡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