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
最厉害的编辑
为你选诗
最强大的点睛师团队
为你改诗
最重要的刊页
为你发稿
我们,等你写诗
栏目介绍及来稿须知
“诗点睛”是昆明市文联“滇池文学”公众号开设的特别栏目,将不定期刊发文学爱好者们的投稿诗作,并由“点睛师”改诗。
本期截稿日期:2024年5月28日
投稿要求
原创,未公开发表过。
诗歌作品要求在30行以内(每个微信号限投一首诗作),违反要求不予审稿。
现代诗。
由于“精选留言”有数量限制,超过上限将无法公开显示在推文下方,但编辑仍会在后台认真审阅来稿。望见谅。
本期点睛作品
1号作品《傍晚》
作者:大舟
点睛师:吴小虫
点睛前:
傍 晚
傍晚,意味着桨休息,父亲的稻草鞋挂在墙壁
初穿时像龙舟,然后在水里变蜈蚣,现在
成为老去的鱼,骨骼疏松。沮丧晒在房顶,河水的声音在耳朵里逐渐聋哑
草鞋架子,筋骨光亮,可以切断母亲白发安详
稻草还在源源不断运来
有时,望望老井一样的天空——
那些井口的树不可思议
叶子的骨骼在灶里唤醒昏睡了一下午的时光
值班的火发出铁芒箕的味道
而松木味的火焰要在腊月才被允许
沸水锁住蛋白质和糖,舌头在唇齿像小蛇
饭香一家递给一家,连成一根绳子
父亲抽烟叶,惯常沉默
他手中有一把大伞,收拢一些
我们就向伞柄靠一些。这时
如果下雨,雨点就会击打鼓膜
滑落,雕刻风和祖先踩过的墓穴
雨丝,收集绳上干衣服太阳的气味
像把昆虫空壳浸到水里
而灵魂依然在散步
点睛后:
傍 晚
傍晚意味着桨休息,父亲的稻草鞋挂在墙壁
初穿时像龙舟,然后在水里变蜈蚣,现在
成为老去的鱼,骨骼疏松。沮丧晒在房顶
河水的声音在耳朵里逐渐聋哑
草鞋架子,筋骨光亮,可以切断母亲白发安详
稻草还在源源不断运来
有时,望望老井一样的天空——
那些井口的树不可思议
叶子的骨骼在灶里唤醒昏睡了一下午的时光
值班的火发出铁芒箕的味道
而松木味的火焰要在腊月才被允许
沸水锁住蛋白质和糖,舌头在唇齿像小蛇
饭香一家递给一家,连成一根绳子
父亲抽烟叶,惯常沉默
他手中有一把大伞,收拢一些
我们就向伞柄靠一些。这时
如果下雨,雨点就会击打鼓膜
滑落,雕刻风和祖先踩过的墓穴
雨丝,收集绳上干衣服太阳的气味
像把昆虫空壳浸到水里
而灵魂依然在散步
这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作,不空洞,且形象化、陌生化的表达给人一种惊异感。语言上的精彩,平常景象变成了岁月如歌。
作者的想象力,创造了新的“意境”——灶里烧的“有骨骼的叶子”,竟然是天空的云。老去的鱼晒在房顶,“河水的声音在(鱼的)耳朵里逐渐聋哑”。这都是加分的。
“切断母亲白发安详”?猜测作者本来是想写切断母亲白发,而“安详”的顺延带出,又把诗思带入另一个层面。结尾又跳脱一下,更加漂亮。
作者粗心的地方在于,只顾着表达而忘记了如何分行。有的句子太长了,有的又太短,整体看来不适合已成定式的阅读习惯。故把“河水的声音在耳朵里逐渐聋哑”单独列为一行,相对比较整饬。第二,原诗在阅读过程中“漫漶感”很强,不如按照内容给它分节,共4节,相对通透、爽朗一些。
但我也有一个疑问,这么具体的描述,在当下,显然是没有了。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抽空(无法进入),我们只是世界运转的流水线上的一个普通装置。作为一个诗人,如何处理当下,而不是靠着旧回忆去构建你的诗意,这显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吴小虫,1984年生。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扬子江》《文学港》《诗潮》等刊物发表组诗及随笔等。获《都市》年度诗人奖、河南首届大观文学奖、少数花园青年诗歌奖等。诗集《一生此刻》入选2018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并获得中国诗歌网双年度十佳诗集奖,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两部。现居成都。
2号作品《哦,三月》
作者:雷云峰
点睛师:张二棍
点睛前:
哦,三月
进入三月之后
风,成为王者
先吹动屋脊残雪,再吹动
还呆在杜家村的人
最后,才吹动饮马河
风,想吹什么就吹什么
被吹过的事物
都若有所思
仅有的一棵树,和母亲在一起
也让风吹
他们在一张纸上倾斜
弹出成群的麻雀
只为,用影子递过来远方的消息
风,并没有停下来的想法
有人看见桃花回到枝头
也有人,看到
一朵梨花,照耀母亲
最小的孤独
哦,三月
三月之后,风自立为王
先吹走屋瓦缝隙里的残雪,再吹动
还呆在杜家村里,佝偻而行的人
最后,才吹醒了僵冻的饮马河
……
点睛师评论:我愿意把所有的艺术,都理解成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异术或异数。尤其在诗人眼里,万事万物,无挂无碍,没有界限。在雷云峰这首《哦,三月》里,“风,想吹什么就吹什么”,甚至将无穷的时空,也吹拂成作者脑海中的一帧帧泪目的画面。这首诗语言质朴,四节层层递进,直到提及母亲,以及母亲的孤独。总体而言,完成度较高,写得也情景交融,很有画面感。我们说诗中有画,实质上就是诗人用词语营造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幻境,而读者则负责为不可测度的幻境填充各自心目中的色彩。这里,我对局部略作修改,与作者商榷,比如“进入三月之后”这样的句子,还是显得啰嗦,其实“三月”一个词就足以。我们写诗,不能拖沓,如果觉得一个词有点单薄,那就不妨给这个词加一点别开生面、摇曳多姿的修辞,让它立体起来、生动起来。再比如,“仅有的一棵树”,如果是一个成熟的作者,会为这棵树命名,让它再读者那里拥有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我对第一节略作修改,与作者商榷。
张二棍,本名张常春,1982年生于山西代县。出版有诗集《旷野》《入林记》《搬山寄》等,参加第31届青春诗会,2017年首都师大驻校诗人,曾获《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闻一多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赵树理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部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等。
3号作品《时间之上》
作者:尤言
点睛师:胡正刚
点睛前:
时间之上
火车从头顶呼啸而过。时间吞噬
又吐出的人或事物
引着你,走向变旧的远山与河流
比雨滴湿得更透的那个清晨
你听见雨水落在棺盖的声音
一些钉子钉进关节里
马匹走过的那些小径。总有秘密
在倒出来
从松岭坡倒向团团河
水草丰美,鱼鳞闪光
年轻的父亲,一个猛子扎进河里
不远处,露出他涉世未深的脸
点睛后:
时光的河流
火车呼啸而过。时间吞噬
又吐出的人或事物
引着你,走向变旧的远山与河流
雨水湿透的那个清晨
你听见雨滴落在棺盖的声音
一些钉子钉进关节
河水浩荡,波光晃动
年轻的父亲,一个猛子扎进河里
不远处,露出他涉世未深的脸
点睛师评论:时间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和书写对象,“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如今再读,仍旧动人。写时间,作者无疑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即如何让抽象的概念、感受,藉由文字变得具体入微,可以被读者感知和体认。这首诗完成度很高,有细节,有情绪,有场景的转换,虚实之间腾转自如。几点小建议。第二节里的“雨滴”与“雨水”的位置,建议互换,“雨滴”与“钉子”,关联度更紧密一些。第三节叙述有些弱,且与前后内容略有偏离,建议再修改或者直接删除。“水草丰美,波光晃动”这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稍显平实——特别是“水草丰美”这样的词,不甚妥帖;行文至此,建议语意可以模糊一些,如此,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会更圆融流畅一些。题目“时间之上”稍显空泛,这首诗的主题是“时间”,诗中有数次写到河流,建议诗题调整为“时光的河流”。
胡正刚,1986年生,云南姚安人。著有《问自己》《丛林里的北回归线》《南山行》,曾参加《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曾获扬子江青年诗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
4号作品《野草一直茂盛》
作者:云沐蝶
点睛师:祝立根
点睛前:
野草一直茂盛
我的彝村后山,并没人去除草
为此,我多了许多幻想,星辰大海
绿色的房子
把光放出来
把成群的牛羊领回家
一种抒情,是草木注重细节
在每一天把每片枝叶打开
把一百扇窗户藏在体内,呼唤之声
逐渐变得洪亮
一种浩荡,是生命的自由,无限靠近泥土
与土地共呼吸
枕着彼此的名字,点亮新的名字
但我们不去打扰,只看它们活得坚定,风生水起
点睛后:
野草一直茂盛
我的彝村后山,没人去除草
我的星辰大海
绿色的房子
把光放出来
把成群的牛羊领回家
一种抒情,是草木注重细节
在每一天把每片枝叶打开
把一百扇窗户藏在体内
点睛师评论:这是一首开篇很不错但最后没有处理好的诗歌。整首《野草一直茂盛》的第一节很不错。但第一节第一、二句,语调是叙述型的,与后三句不是很协调,故改为“没人去除草/我的星辰大海”,显得简练一些语气也更统一。第二节到第三句,也是很不错的。但第三节滑向了情感无法压实的讲道理式硬写,让读者已经不能再感受到“野草一直茂盛”,算是这首诗歌的败笔。烂尾了。并在其中难于寻找到修改的线头。为保持诗歌上半段不错的效果,第三节整体删除。“呼唤之声/逐渐变得洪亮”此句也写浮了,一并删除。需要强调的是:诗歌许多时候是不提供答案的。如果写到悬崖边,那就在天空中挖一条通往天空的路;也可以一直站在悬崖边上。但绝不要给它一把走下悬崖的梯子。
祝立根,1978年秋生于云南腾冲。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8届十月诗会及8届青创会等,获华文青年诗人奖、云南省年度文学作品奖等,中国作协会员,昆明作协副主席。第16届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出版个人诗集三本。现居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