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方知茶中事——读任维东先生《攸乐山》一书有感
发布时间:2024-05-28 09:48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云南自古产茶,茶于云南民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于云南经济,是从2000多年历史深处走来的马帮,叮叮铛铛行走在历史中,马背上,茶出云南;马背上,从南亚东南亚、从藏地、从内地物资进入云南,茶成为云南历史上的经贸重器;茶于云南交通,是一条穿越丛林、穿越村寨、穿越城镇,毛细血管一样地铺陈在大地上2000多年的茶马古道。

茶与云南,像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熟悉而有些陌视。

事实上,大多喝茶的人,对盏中的这片茶叶,对它的来历和故事并不十分清楚,大都只知晓这茶叶来自哪座群山。而大部分的茶叶来到城市后,茶树来历和茶的线索已然模糊,消失在时光之中。 

我对攸乐山的认知是单一而碎片化的——常喝着杯中来自攸乐山的茶,几片微黑带青的叶片,泡出金黄透明的茶汤,暗香四溢。在每个疲惫的下午,这茶让人突然地清醒起来,它是这样的美好,在茶汤中,喝出来自山野的云雾和自然的味道。我只知道它来自攸乐山,是基诺族女子切薇从春天的古茶树上,一片一片摘下的叶片。

其实,喝茶的人,很需要系统地了解茶和茶山的历史。

大约5年前,在茶叙中,任维东先生几次聊起正在策划、写作的绿色中国茶山行茶书系列。任维东先生是光明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站长,作为一个山东人进驻云南后,热爱云南的米线与茶,成为宣传云南的央媒力量。彼时,他刚刚完成十万字的《洱海传》一书,采访工作繁重,又开始着手写一本云南的茶书,为云南茶产业鼓与呼。

《攸乐山:青山寻茶》

今年5月,任维东先生的《攸乐山:青山寻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范建华先生等著的《景迈山》,茶文化学者周重林著的《南糯山》三本茶书。

拿到任老师赠书《攸乐山》,忙开卷细读。这本茶书,好看好读,图片颇多,还有不少历史图片。

攸乐山,现在叫基诺山。读《攸乐山》亦是读西双版纳地方史和基诺族的历史。或是因作者记者出身的缘由,书里的知识点、信息量极丰富,地方史、民族学知识、民风民俗、基诺人的生活......一个个章节,文字好读不觉枯燥,娓娓道来一座茶山和人的故事。好一部茶叶百科全书!

本书从古代中国的“勐泐”,即现在的西双版纳及西双版纳得名娓娓道来。在民族识别之前,攸乐山上居住着攸乐人,以狩猎种茶为传统。直到1979年6月,他们才被识别为一个民族——基诺族,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的最后一员。“基诺”,是他们的自称,意为“舅舅的后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 

云南六大古茶山一为攸乐(基诺)、二为革登、三为倚邦、四莽枝、五为蛮砖、曼撒茶山。这些茶山位于西双版纳。云南茶山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也是茶人探索和体验茶文化的目的地。

攸乐山在无量山余脉,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最适合茶叶的生长。攸乐山种茶,历史悠久。唐代樊绰在《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南诏国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地区,即现在景东、景谷以南。“蒙舍蛮”为洱海地区居民。在1000多年前,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行销到大理地区。至今,大理“三道茶”还保留着部分南诏饮茶习俗。

攸乐山的茶在清代为六大茶山之首,为朝廷贡茶。清代还专设“攸乐同知”这一官职,负责买办攸乐山的普洱茶。 

此外,书中描述了基诺族祭茶、多种饮茶方式、攸乐山的刀耕火种岁月,还有寨子里卓巴长老的神秘的歌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知了一叫,砍山烧荒的时节又到了”,全方位地呈现了攸乐山的民族文化和发展。

在攸乐山上,亚诺寨的切薇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家里种着2000多棵古茶树,茶叶,让她家的生活进入了现代化。茶,一片绿色的树叶,它是基诺族的以物易物的产出,它也是让基诺族从贫穷到富足的金叶子。从茶叶种植到云南的茶产业的发展,基诺族彻底摆脱了千百年的贫困。书中切薇一家的故事,是基诺族摆脱贫困的缩影。

一本书,讲述千年时光;一本书,让我们走近云雾缭绕的攸乐山,走进山中的村寨,知晓了一片茶叶的历史和一片古茶园的珍贵;更知晓了一个民族带着光芒的故事和过往。(作者龚庆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