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 特稿:课文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6-06 12:52
信息来源:昆明儿童文学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抢先和小朋友们分享一篇熟悉的课文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听听课本作家吴然爷爷讲述,他是如何创作《大青树下的小学》的。

640 (3)

关于《大青树下的小学》

吴 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原题《民族小学》,是我将近40年前的1985年,写在我随身带着的一个小本子上的。

这一年即1985年的4月,我作为《春城晚报》的副刊编辑和业余作者,去参加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芒市召开的一次笔会。那些年笔会很多,就是各地的作家和业余作者聚在一起,讨论和交流一些创作问题。德宏芒市出孔雀,那次笔会就称为“孔雀笔会”,有著名作家蒋子龙等参加。讨论些什么问题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利用这次机会,我跑了许多地方。这才是我最难忘的。

先是到瑞丽,参观了我们云南边疆第一所民族小学。当时,新的校舍还没有建好,同学们在茅草棚里上课。课桌就是一块长长的木板,搭在树墩上。同学们见到陌生人还有点害羞。我向老师和同学们打招呼,他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随后,我又到了与缅甸接壤的弄岛,把自已的脸紧紧地贴在界碑“中国”这两个字上。我在村寨里的小卖部买了瓶酒和一包水果糖,由村长领着,交待给一家懂汉话的人家,我就成了这家人的客人,在他们家住了两晚上,了解了村里和小学校的情况。

后来我又乘车经过陇川、腾冲,翻越高黎贡山风雪丫囗,到了怒江。我先是赶到贡山,跟随马帮,沿着怒江边的茶马古道,去闪打和怒族同胞过鲜花节。白天看过溜索、射弩弓、划独木舟表演,晚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怒江边欢歌起舞,跳圆了怒江的月亮!

从闪打回到贡山,我很想去独龙江,可是大雪封山,无法进去。回到六库,我买了班车票,过了高黎贡山风雪丫囗,在大树杜鹃的簇拥下,一路直奔片马。

片马是1961年才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块土地。一条小河的对面,就是缅甸。片马的木材堆积成山,拉木材的车很多。片马当时是个特区,下面的古浪、岗房,是我国西南两个最边远的村寨。

我想去古浪、岗房看看。巧的是,我来的时候,正赶上发新式警服,边防站要给古浪、岗房哨所的战士送去。于是,一位姓管的排长约上我,随他同行。

我们是沿国境线骑马去的。有一匹马驮新警服和书报邮件。我骑的是一匹枣红马。山路经人踩马踏,很结实。这些马又经过训练,很乖,走得很稳。不过管排长说,这一路有蚂蟥,有毒蛇,还有狼和老熊。说得我很紧张。管排长拎根竹竿,一路打树棵草棵,说是打草惊蛇。幸好没有遇到狼和老熊。

中午,在江边一家小馆子吃午饭。老板娘的汉子,去江边提来一篓子鱼,现煮给我们吃。吃了饭,我们沿着作为中缅界河的小江而行。过一座竹木桥时,我们停下来,让河对面几个背着背箩的缅甸姑娘先过,姑娘们笑着说“希希”(谢谢),我们也笑了,说“不希”。

进了古浪寨,见到了乔银秀。这个19岁的傈僳族女乡长,在昆明的民族大学读过预科班,年轻,活力四射。她满山找矿石,说是如果有矿,村里的乡亲就富了。她让大家看看她背来的石头里有没有矿石,我们也不懂,胡乱猜一气。一边说,一边走,她带我们到了边防站。

管排长把新警服交给站长,站长吹哨子集合战士们来领新警服,热闹成一片。我和乔乡长说,我想看看寨子里的小学校。乔乡长一拍手说,新校舍刚好建好了,是全寨子最好的房子。她带我们走进寨子,一会儿就听到嗡嗡嗡的读书声。朝着声音走去,见一面国旗很鲜亮地飘扬着,小学校青瓦白墙,一棵大青树,圆圆的树顶投下一片树荫。树的枝干上,挂着一节钢管,上下课当钟敲。我们停下来,听老师带着学生读课文,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那声音真好听。细细听,同学们读的是《王二小》这篇课文。我读过,管排长和年轻的乔乡长也读过!在祖国最边远的村寨,听小学生读这篇课文,我们都很激动,也都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女老师来敲钟下课了。十来个小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一个个子细高细高的老师随后也走了出来。他赤着脚,一只裤脚卷着,拍着手上的粉笔灰,喊着管排长、乔乡长跑过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也作了自我介绍,我说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搓着沾着粉笔灰的手笑着。

一个穿着黄短裤的小男孩,跑过来告诉我,说他们老师“捡”到一只小熊。我说,呀,你们老师还捡到小熊?“是呀,就养在那后面,我带你去看看!”小男孩说着,拉着我绕到大青树背后,在墙角的一个木栅栏里,果然有只小黑熊,眼睛亮亮的,很害羞的样子,正用小胖爪抓木盆里的包谷稀饭吃,糊了一脸的稀饭。

细高老师也过来了,说小熊是他在林子里打斑鸠的时候捡到的,等它长大点,再送回森林里去。这真是太有趣了!

后来,我们离开古浪,到了岗房。参加一对傈僳族夫妻的婚礼后,管排长去周围挂着彩色电灯的晒场上跳舞去了,我在哨所里写日记。

听着雪风从高黎贡山呼呼地吹着,看着一颗颗流星划过深蓝的夜空,我思绪急飞。想到这些天我在德宏芒市、在畹町、在瑞丽、在弄岛、在大等喊、在陇川、在大盈江、在腾冲、在六库参观过的民族小学,见过的各民族小学生。想到在校园里开屏的孔雀,想到小麂子、小猴子不怕人,跑进校园里来玩耍。想着这些,我掏出随身带着的小本子,很快写了篇三四百字的短小的散文,题目是《民族小学》。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176494617</span>98

这篇短小的散文,后来发表在上海《小朋友》杂志1986年笫1期。再后来,过了17年,又被选在2003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编者改题目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叙述人称也从第三人称改为笫一人称。2018年再定题目为《大青树下的小学》,选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仍然安排在第一课,至今仍在使用,为亿万小学生所熟悉。

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背后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写作,如果说有什么灵感的话,这灵感显然是来自瑞丽和怒江,并在怒江片马的古浪和岗房,在边防哨所,在一种“美丽的感动中”完成写作。

我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年去边疆采访的日记本,以及写在小本子上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的原稿,密密麻麻的文字,总让我回想着当时写作的情景。

不久前,在昆明举办的“世界读书日”开幕式,孩子们演唱表演了各民族孩子团结友爱、在祖国这棵“大青树”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生动情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在现场和孩子们作了互动。所有这些都说明,孩子们喜欢这篇经过人教社编辑认真修改,并作为语文三年上册第一课的课文,为广大老师和同学们所喜爱。

2024年5月1日于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