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丨昆明城里的“凝固之美”
发布时间:2024-08-07 16:12
信息来源:昆明文艺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66579</span>40

大观公园国际雕塑节作品之一《爱的主题》

2m 陶易妮 石材 张志刚摄

编者按:城市雕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反映城市特色与风格,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期《昆明文艺》聚焦“城市与雕塑”主题,以时间为序,以作品为点,走进了昆明城的部分城市雕塑,感受它们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本文在采写中得到了著名雕塑家张志禹、陈龙生、张吉洪、张仲夏、李坚、陈长伟、宋坚、钱曼辉、张永宁等老师的帮助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在人类各门类艺术中,雕塑是一门特别古老而且极为重要的艺术。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涌现出了中国现代雕塑先驱之一、云南新美术开拓者、云南美术教育事业奠基人廖新学、著名雕塑家袁晓岑等优秀的雕塑人才。1951年起,廖新学担任昆明师范学院教授,1953年主持创建了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今云南艺术学院),为云南培养出了第一代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这些艺术人才后来成为云南文化界的中坚力量。随后,张元真、许章衡、戴广文、李梦玲、张志禹、余世德、汤佩铭、朱祖德、陈龙生等雕塑家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跟随全国城市雕塑的步伐,云南的城市雕塑在全省逐渐兴盛起来。进入21世纪以后,刘建华、张吉洪、张仲夏、杨小波、李坚、陈长伟、宋坚等年轻一辈雕塑家,活跃于云南的雕塑创作之中,并在昆明的城市雕塑领域呈现出了自己风格迥异的代表作。

作为雕塑的一个类别,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里最能体现文化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公众理想和人类共同情感的艺术形式。昆明城的城市雕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希望大家跟随我们,一起来感受。

01

一、 20世纪80年代昆明城的城市雕塑

City Sculpture

《园丁》

廖新学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先驱之一。张元真作为廖先生教授的雕塑学生中仅有的女生,一直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1979年,在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任教的张元真老师,接到了塑造一尊“园丁”像的任务,经过反复思考创作,以“园丁”为名的雕塑作品于1980年落成。“昆明的城市雕塑,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起步的。”雕塑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原主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张志禹说,他是张元真老师的学生,在《园丁》的创作过程中作为老师的助手,学习到了很多雕塑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城市雕塑的开端。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67411</span>16

《园丁》 土木摄

张元真的创作开启了昆明城市雕塑的创作热潮。雕塑作品《园丁》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联大校区)内梅园砚池的中央,刻画的是一位端庄娟秀的人民女教师呈站立姿态的全身像,右手轻抚着一个地球仪,象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左手持握着一本书籍,象征着攀登科学的高峰。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唤起了大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并成为云南师大人的记忆符号。

《春城圆舞曲》

作为从云南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昆明城的城市雕塑在发展中大量地吸取了民族元素。“20世纪80年代,雕塑家、云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汤佩铭到北京开会,带回了上面支持发展城市雕塑的理念。”张志禹说,“由于我之前做过张元真老师的白水泥雕塑《园丁》的助手,在这方面刚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能,并把这些翻制白水泥雕塑的程序和经验详细地告诉给朱祖德,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热情的支持。”1984年,雕塑《春城圆舞曲》落成于昆明东站环岛,作品由云南艺术学院已故教师朱祖德设计,汤佩铭、陈龙生、余世德、余腾辉、席剑、钱曼辉、沈德坤、张松林等老一辈艺术家参与完成。

《春城圆舞曲》高5米、直径12米,主要材质为水泥,通过相牵的手、飘逸的衣带、象脚鼓等元素,巧妙地将佤族、傣族、藏族、拉祜族、彝族、白族等6个少数民族人物连接成一个载歌载舞的环形舞蹈圈,不仅富含“团结”之意,而且与所陈列的道路环岛空间相融,展示了昆明热忱浪漫、开放包容的姿态。“从源头开始,昆明的城市雕塑就呈现出了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风民俗,饱含着浓郁的时代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特点。”雕塑家、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坚说。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68010</span>97

《春城圆舞曲》 张志刚摄

2002年,为了拓宽道路、缓解交通压力,东站的街心花园被拆除,《春城圆舞曲》被移至滇池边的海埂公园内。18年后的2020年,为迎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以及第7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春城圆舞曲》雕塑得以重建。雕塑家、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张永宁主持设计创作,雕塑家王静波、宋伟铭等参与创作,落成于滇池路、红塔东路、红塔西路交汇的环岛,以玻璃钢为材质,重建后高增至10.6米,直径增至18米。

《聂耳纪念像》和《昆明西山聂耳墓墓地花环》

1961年,雕塑家戴广文、李梦玲夫妇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他们带来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血统”。1985年,戴广文与张元真合作,创作了以汉白玉为材质、高3.28米的雕塑作品《聂耳纪念像》,立于西山聂耳的墓地前。同年,张志禹设计、创作完成《昆明西山聂耳墓墓地花环》雕塑,材质是汉白玉,直径为1.5米,象征着云南人民对聂耳的永远怀念。

问起《昆明西山聂耳墓墓地花环》的由来,张志禹说,有一天,他和云南省建筑规划院原院长顾奇伟走到新修建的聂耳墓时,都觉得墓体和墓碑设计得很新颖,不过,就是觉得墓前有些空荡。两人思来想去,一致觉得摆放一个以云南山茶花为形象的花环雕塑比较合适。所以,他立即到金殿公园对云南山茶花进行写生,并到图书馆借来许多山茶花画册,从而弄清楚了不同品种从花蕾到初开之花、半开之花直至盛开之花的各种变化。由于构思成熟,素材收集到位,整个泥塑过程非常顺利。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68762</span>29

《聂耳墓》 土木摄

《人民音乐家聂耳》

1985年,由共青团昆明市委发动力量,在城中心的著名风景区翠湖西南岛上,为聂耳建造了一座《人民音乐家聂耳》雕像。这座雕像由雕塑家程树仁创作完成,高2.7米,在基座上镌刻着胡耀邦题书的“人民音乐家聂耳”7个大字。作品采用浙江青田红色花岗岩石雕刻,质感粗粝,形体饱满,充满力量。谈到雕塑与材质的关系,李坚说,城市雕塑多使用硬质材料,也就是永久性材料,它要经得住时间与气候的双重考验,同时也要尽量考虑人为破坏因素,所以石头、金属等材质在城市雕塑中使用得比较多。

《闻一多像》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1399</span>66

《闻一多像》 土木摄

1986年是闻一多牺牲40周年。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联大校区)内离雕塑作品《园丁》仅300米之遥的民主草坪上,一座栩栩如生的《闻一多》雕像拔地而起。走近雕像,深深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历史瞬间,仿佛就真实地发生在眼前。作品由雕塑家袁晓岑创作,花岗岩材质,高3.4米。立像所处之地,正是当年西南联大师生经常集会的场所,闻一多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讲。如今,这里成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

雕塑,是“凝固”的艺术,它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思想。1987年,在原云南省博物馆门口的环岛上,落成了一件《牛虎铜案》雕塑,高2.4米,长3.5米,宽1.3米。这件作品的作者是雕塑家罗夜起、余世德、李之红,它的造型基本上是放大了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牛虎铜案”。铜案的造型奇美,是古滇国文化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2144</span>74

《牛虎铜案》张志刚 摄

02

二、 20世纪90年代昆明城的城市雕塑

City  Sculpture

《聂耳墓抗日救亡大型浮雕》

“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几吞声。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乡国只今沦巨侵,边疆次第坏长城。英魂应化狂涛返,重与吾民诉不平。”这是《聂耳墓抗日救亡大型浮雕》上词人田汉的题诗。1935年7月,田汉从南京出狱,惊闻聂耳在日本逝世的噩耗,悲愤中挥泪写下了这些诗句,同时在诗后写下了跋语:“入狱后,朋辈物故者颇多,出狱日,忽闻聂耳兄又以学游泳于太平洋羁魂不返,其与吾国音乐、戏剧、电影界之损失,一时殆无法补偿。上海友人有追悼之会,感而写此,不觉泪随下也。”

田汉与聂耳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和曲作者,田汉还是聂耳的入党介绍人,对聂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聂耳墓的屏风墙上镌刻田汉悼聂耳的诗及跋,可谓珠联璧合。这件坐落在西山聂耳墓之后,于1991年落成的《聂耳墓抗日救亡大型浮雕》,由雕塑家李德龙、黄振海、朱成创作,历时4个月施工完成。浮雕采用通海青灰石,长45米,总面积150平方米,略呈弧形,中部为中国军民英勇抗战形象高浮雕,左右上部为万里长城,左下部为中华各族民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场景,共雕刻人物96人。画面深刻地反映了聂耳所处的时代背景,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用血肉筑起新长城的英雄气概及大无畏精神。

《聂耳墓抗日救亡大型浮雕》与1985年戴广文、张元真创作的雕塑作品《聂耳纪念像》,张志禹创作的《昆明西山聂耳墓墓地花环》,共同形成了西山聂耳墓雕塑群。

《古滇之光》

1993年,亮相于昆明锦华大酒店的浮雕《古滇之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件作品采集了古滇国的青铜器等代表性元素,以简约、深刻的方式反映了古滇国的历史文化。由雕塑家汤佩铭、贾国中设计,汤佩铭带领云南省工艺美术所的力量制作完成。浮雕构思严密、构图新颖、制作精致,历经时间的磨铣之后,越发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在一片蓝天下》

翠湖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昆明城里。在翠湖的水月轩,有一件名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雕塑,出自雕塑家张志禹之手,于1998年落成。总高5.5米,像高3.5米,创作的出发点是“为纪念西伯利亚红嘴鸥飞临昆明越冬十三周年而作”,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在雕塑中,长发少女翩跹而立,双手自然张开,左手托举着停落的红嘴鸥,右手抚弄飞鸟的赤羽,整个氛围自在安然、怡然自得。“雕塑作品取名字很重要,要不断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表达出能触动人心的思想。”张志禹说。这是他几十年来的实践心得和收获。

《孙髯翁像》

昆明大观公园,古时称近华浦,位于昆明市西约2公里的滇池东北角湖畔,与苍秀端华的西山隔水相望。在公园里面,有清代名士孙髯翁180字的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很多人慕名而来。

1999年,一座以浅红色花岗岩为材质、高2.7米的《孙髯翁》雕像落成于大观楼正门右侧,作品由雕塑家王官乙制作。笔者看到,孙髯翁侧身而坐,满脸诗思,仿佛顷刻之间内心的疆域就会喷薄而出,让人从雕像的“静”中感受到了“动”,再现了长联作者一生傲骨和才华横溢的形象。

大观河沿岸雕塑群

悠悠大观河,深深市井情。1999年,在大观河的岸边,形成了昆明最早的雕塑长廊。其间分布着《渔夫》《孔雀与少女》《憩》《天鹅》《鹿》《贝》《童趣》等群体雕塑作品,充分表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和多彩韵味。

“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我们认真研究,反复思考创作什么题材、选用什么材质、怎样放置作品等核心问题,从方案设计到泥塑创作,再到后期青铜铸造、石雕打制和安装,每个过程都做到严格把关。”雕塑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吉洪说。

雕塑落成后,这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反馈,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张吉洪在这里的雕塑作品是《渔夫》,它表现的是大观河及滇池周围老百姓以打渔为生的生活场面,渔夫健壮的体魄,有力地张网捕鱼的姿态十分生动传神。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2830</span>36

《渔夫》 张志刚摄

此外,雕塑家陈龙生的雕塑作品《孔雀与少女》,以少女与孔雀两种素材构成了一幅美丽生动的、具有云南气息的美妙图画。“虽然说艺术是很个体的东西,但是创作完成以后,它在面对观众时,便具有了公众性。”雕塑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昆明学院教授宋坚说。雕塑既要有文化内涵的呈现,又要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好的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与公众存在着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03

三、 21世纪前10年昆明城的城市雕塑

City Sculpture 

东寺塔西寺塔雕塑群

在昆明的城市雕塑里,遍布着一批生活气息浓、文化底蕴厚的雕塑作品。东寺塔和西寺塔相对而立,连接东寺塔和西寺塔的是一条宽阔的步行街。步行街以石板铺就,宁静而宽阔,最引人注意的是5组以百年昆明市井生活为题材的青铜雕像:《马帮》《下棋》《更夫》《补碗》《贩妇》。这些作品立于2001年,由艺术家夏维策划,雕塑家陈龙生、张吉洪、陈长伟、杨小波、李加青、梁涛等创作。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老昆明面貌,成为贯通和连接古今的暗门。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3466</span>83

古今棋迷 张志刚摄

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2002年,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塑于昆明市五华区光华街中段,是为纪念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云南,保卫祖国边疆,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碑体通高27米,由多个主题组成。“欢庆解放”浮雕,表现的是云南人民革命武装与人民解放军野战兵团胜利会师,解放云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昆明人民欢迎的盛大场面。“护国军誓师出征”浮雕,表现的是护国军将领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欢呼声中,气宇轩昂、义无反顾地在昆明誓师出征的壮烈场面。“禹王山阻击战”浮雕,表现的是滇军战士在台儿庄战役中于禹王山阻击日寇,顽强战斗,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斗场面。“一二·一运动”浮雕,表现的是昆明爱国师生反蒋独裁、反内战争民主而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及流血牺牲的感人场面。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表达了云南人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驼峰情》

滇缅公路纪念雕塑群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艺术家夏维、雕塑家张吉洪策划,雕塑家陈龙生、张吉洪、陈长伟、杨远冰、梁涛等人创作了滇缅公路纪念雕塑群。滇缅公路起于昆明西郊,终于缅甸腊戌,全长1146公里。自1937年12月全面开工,至1938年8月全线通车,历时9个月,因为艰巨宏伟、举世震惊,被称之为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作品坐落在滇缅公路的起点——昆明市人民西路的顶端,以眠山为背景,以青砂石雕刻而成,宽50米,高约9米。

这组作品由两座圆雕、一块碑记和两块浮雕组成。圆雕表现的是筑路民工用十字镐挖路,后面的一群民工前拉后推,用一个巨大的石碾压路。圆雕右边的两座雕像,一座是一个用布兜背着幼儿的女民工,正用双手吃力地握住一杆钢钎,另一个男民工挥舞着大铁锤对准钢钎打炮眼;另一座是一个男民工用铁锤敲碎石头,用于铺路。

两组圆雕反映出当时缺乏机械,全赖人力和近乎原始的工具筑路的艰难。圆雕下面的山壁上,镶有两块浮雕和一块碑记。左边的浮雕表现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南侨机工正在抢修汽车(换轮胎)和机工受伤、牺牲,家属献花表示哀悼以及一群民工正在抢运木料修路建桥的情景。右边的浮雕表现了各族民工赶赴工地、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测量以及民工协助抗日军队运送军粮的情景。中间的碑记记叙了1937年12月至次年8月抢修滇缅公路西段(从下关到畹町)的艰辛历程和该路抢通后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

南屏街雕塑群

2005年,由艺术家夏维、雕塑家张吉洪策划,雕塑家张吉洪、陈龙生、陈长伟、郁川、杨远冰等人在南屏街创作了《遛鸟》《挑水》《照相》《叫卖》《跳海牌》《雕花八椅》等情景雕塑。其中,郁川的作品《叫卖》刻画的是一个挑夫在街上叫卖梨子的形象。他右手提着扁担,两个箩筐里摆满了又大又圆的梨子,左手放在嘴边,正大声地朝远处吆喝。雕塑家杨远冰的作品《遛鸟》呈现的是爷孙俩遛鸟的情形。张吉洪的《雕花八椅》,像八把千斤之重的椅子,沉沉地压在大地上。陈长伟的作品《照相》,刻画的是头戴毡帽、袋揣怀表、脚穿三接头皮鞋的照相师傅,在按下快门时请顾客配合拍摄的形象。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4103</span>33

《照相》 张志刚摄

在雕塑里看见人间烟火,在烟火里看见幸福生活。面对这些雕塑的时候,参观者既能为晚清昆明的市井风情所打动,又深感它们在车水马龙、步履匆匆中为人们提供了片刻的宁静。

景星公园雕塑群

“2003年,在五一路与景星街交叉口,景星公园的‘警民情’题材雕塑,也是值得关注的。”作为这个雕塑群艺术监督的张吉洪如是说。打造这个雕塑群的艺术家,基本是创作东寺塔西寺塔雕塑群的原班人马,当时的想法是,再创造一个与东寺塔西寺塔雕塑群相媲美的艺术区域。

陈龙生的《红绿灯下》,杨小波的《贴心人》,梁涛、张吉洪的《心愿》,郁川的《危情时刻》,陈长伟的《忠诚卫士》等作品,在主题创作的同时,展现了“警星公园”的历史和生态建园理念。在创作《忠诚卫士》时,陈长伟专门跑到云南警官学院采风,就抬脚有多高、持枪放哪里等细节进行了细致的了解。之后,还请了几个学生来塑造车间做模特。

大观公园国际雕塑节雕塑群

在大观公园里临近滇池水域的地带,坐落着一个令人震撼的雕塑群落。这个雕塑群的落成,缘于中国·昆明首届国际雕塑节落地昆明。

2005年,由昆明市政府主办,昆明市政府大型会展活动办公室和云南艺术学院承办,雕塑家张吉洪、陈长伟策划组织并担任组委会秘书长执行实施,历时近一个月的中国·昆明首届国际雕塑节在春城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韩国、孟加拉国、墨西哥、印度、泰国、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9名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用雕塑艺术语言来表达对昆明这个城市的理解。“艺术没有国度,但艺术永远指向美的创造。”张吉洪说。艺术节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话、交流、沟通渠道,它以雕塑作品的形式,与昆明这座城市进行了深度的互动,提升了城市的审美层次和对外形象。

在雕塑节期间,昆明市民走进大观公园,看到了雕塑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零距离地体验了艺术创作的艰辛,真切地感受到了创造的喜悦和创造的智慧。“对观众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雕塑家们以和平、友谊、和谐、发展为主题,潜心创作了29座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从内容和形式,还是材料和风格,体现出了个性互异、丰富多彩的特点,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映成趣,人类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在这里呈现。雕塑节结束以后,这批作品永久陈列展示在大观公园。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6309</span>91

《海啸纪念碑》 劳瑞·蒂桑克赫迈尔(法国)2.8m,水泥材质。作品释意:我觉得,到世界某个地方去完成一件雕塑,以此来纪念2004年12月在亚洲东南地区遭遇的海啸这一悲惨事件是非常重要的。我试图去创造一个纪念碑来纪念罹难者的生命,所以这件雕塑上的这些脸都在展示着微笑与活力,另一面在展示着和平。在离我雕塑不远的石头上,我刻上了著名哲学家L.Ron Hubbard的名言:All of us are better that you visited us awhile。 张志刚摄

孟加拉国的阿拉克·若己以石材、青铜为材质,创作了高1.8米的《思想体系的进程》,作品的5个大头分别代表5个大洲,大头的不同颜色则象征着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的期望与祝福。中国的陈长伟以不锈钢为材质,创作了直径为4米的作品《圆》,表达了中华文化中的圆满、完整、融通之意。中国的张仲夏以金属材料为材质,创作了高2.8米的作品《渔》,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自然本质。印度的苏西尔·萨古拉用青铜材质,创作了高2.7米的作品《走向从林》,表达了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但是不能忘记我们来自丛林,从丛林中来,现在再回到丛林中的深刻内涵。越南的阮贤以青铜为材质,创作了高3.7米的作品《白天和黑夜》,它以艺术家昆明之行的深刻印象为切入点,表达了对昆明的赞赏之情以及传播昆明文化的美好愿望。中国的魏小明用青铜创作了高1.5米的作品《美泉》,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的张吉洪用青铜创作了宽2.4米的作品《太师椅》,它以昆明人自家用椅为创作对象,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时代风韵。中国的李坚用石材创作了高3.2米的作品《作品35》,传达了与天地同在的理念。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6727</span>13

《走向丛林》 苏西尔·萨古拉(印度)2.7m,铸铜。作品释意:大家生活在现代文明中,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来自于丛林,从丛林中来,现在再回到丛林中。

张志刚摄

“每个人的兴奋点和关注点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艺术家喜欢用不同的材质,以更好地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宋坚说,“那一次艺术节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艺术家都非常激动,很珍惜创作机会,把自己的全部才情都注入到雕塑作品之中,力图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和风貌。”

此外,2015年,依旧在大观公园里,雕塑家张吉洪、陈长伟策划了一次“金属焊接创作营”,里面共有金属焊接作品20余件。宋坚的一件名为《隐形的翅膀》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飞翔的理解与体悟。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7133</span>21

《地平线》 布莱恩·培勒(美国)1.5m,铸铜。作品释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知识的海洋中,人类在不断进步。

张志刚摄

官南立交雕塑群

夏日的昆明艳阳高照,走进官南立交,只见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以交通为题材的雕塑群却安然地矗立,仿佛在讲述那些远去的令人动容的故事。官南立交交通雕塑群立于2005年,其中雕塑家陈龙生带领学生创作的浮雕《云南交通历程群雕》,记录了从古代驿路到滇缅公路再到现代交通的云南交通发展历程。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8736</span>35

《开山劈路》 土木摄

这组雕塑群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佳作。由陈龙生设计、曹晖放大塑造的作品《开山劈路》,表现的是一个嘴咬辫子、手举铁锤的汉子正在开山劈路的形象。张吉洪的作品《背夫》,刻画的是一个身负重担的男子,克服千难万苦,投身交通建设的形象。雕塑家杨远冰的作品《六百里加急》,刻画的是一匹马风驰电掣,从柱中穿越而出,传递战报的形象。此外,还有陈长伟创作的《驼峰情》、雕塑家和之雪创作的《云南关隘驿站浮雕》。

《心连心》

1988年,昆明市与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雕塑家陈龙生、王洪华创作了雕塑《心连心》,于2005年立于翠湖唐堤附近。作品高3米,以不锈钢为材质,呈现的是一只象征昆明的红嘴鸥和一只象征瓦加瓦加的澳洲银鸥,结伴飞翔在一朵心形的云彩之上。它既表现了两个城市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对未来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海鸥老人》

在翠湖之滨,与《同在一片蓝天下》近在咫尺、相映成趣的,是2006年落成的雕塑《海鸥老人》。

1985年,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首次抵达昆明,翠湖便成为这些精灵落脚的重要地方。39年来,人与鸥群相安共生,书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海鸥老人——吴庆恒倾其所有善待海鸥的故事。吴庆恒老人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自发筹集款项,在翠湖公园里给老人立了一座雕塑《海鸥老人》,由雕塑家杨远冰创作完成,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勋撰写碑记。在作品中,老人坐在栏杆边的石头上,面目祥和,与飞翔的红嘴鸥倾心交流,而这些精灵,也因为熟悉了慈爱的老人,没有半点惧怕,争先恐后来向老人寻求食物。

袁晓岑艺术园

袁晓岑是云南著名的雕塑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袁晓岑艺术园于2006年2月9日落成,4月7日对外开放,坐落在昆明红塔西路上。

走进袁晓岑艺术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袁晓岑的代表作《长联遗韵》,远远地就感觉到八匹马在奔腾、嘶鸣。马是袁晓岑创作的重要对象,除此以外,他还创作了《金马碧鸡》《瘦马御史钱南园》《伯乐相马》《母与子》等经典雕塑作品。袁晓岑是集国画和雕塑于一身的艺术家,学国画在前,学雕塑在后,绘画作品影响深远,其雕塑作品亦入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个雕塑展。其国画与雕塑相互映照,雕塑中有着国画的灵气和潇洒,写实结合写意,泥味十足,没有拘泥于作品形象的真实,更多地赋予雕塑灵动和连续的流动之美,诗意中蕴藏着东方的审美精神。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9390</span>15

袁晓岑的雕塑作品《驴背诗思》 

土木摄

袁晓岑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非常精彩,如《吉祥永驻》《牧归》等,到袁晓岑艺术园感受和欣赏这些雕塑作品,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艺术园里,除了展出袁晓岑的大部分雕塑作品,还陈列了一些袁晓岑之子、雕塑家袁熙坤的作品。袁熙坤擅长人物塑像,雕塑了大量的世界名人塑像,艺术园中大部分人像均是袁熙坤先生的作品。

广福路雕塑群

广福路西起滇池路,东至广卫立交桥,全长14.5公里。2006年,广福路沿线的景观设置,充分吸纳了丰厚的滇文化及人文环保理念,30组418件雕塑造型各异、设计精彩,《屯垦昆明》《官渡渔灯》《古渡诗情》《七彩云南》等艺术造型美轮美奂。这些雕塑作品沉淀了昆明的历史人文,使广福路成为一条艺术大道。

滇池路民族乐器雕塑群

云南,堪称“乐器王国”,材质多样、形制丰富、音色各异的民族民间乐器,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滇池路起于福海立交桥,止于云南民族村,全长11.5公里,在道路中间的绿化带上,一组组以云南民族民间乐器为形制的雕塑作品,如象脚鼓雕塑、芦笙雕塑、三弦雕塑等,格外引人注目。这组立于2010年的雕塑由雕塑家和之雪带领团队创作完成。

04

四、 2010年以来昆明城的城市雕塑

City Sculpture

《女坐像二》

看见李坚的雕塑作品,不由得让人想起“石语者”3个字。从事雕塑近40年,他一直都很慢,一直都在和石头对话,一直用石头的方式讲话。2012年,在昆明理工大学伍集成会堂落成的雕塑《女坐像二》,就是很好的案例。这是一件以白海棠石为材质的女体,其五官轮廓被有意弱化、面容模糊,身体的性征来自于微微凸起的胸部和全身的肌肤。女体的头部低垂,微侧;双手自然地下垂至并拢的两腿之间,在指尖的部位交汇;身体略微向后倾斜,半坐半立,倚坐在一块方形的石头立面上。李坚说,他的作品会持续很多年,仍然处在“未完成”状态。这个“未完成”的概念,是对自己作品长时间地、持续地进行改善和打磨,而且这种内在的连贯性,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79957</span>77

《女坐像二》 张志刚摄

北站下穿隧道雕塑群

2013年,北站下穿隧道雕塑群由雕塑家张永宁主持设计创作,雕塑家王一辉、王静波、谭浩、宋伟铭等参与创作,与广大市民见面。这组作品,由《滇越情怀》、《百业俱兴》、“人字桥”造型护栏三大部分组成。

隧道入城方向的雕塑名为《滇越情怀》。金属浮雕的火车造型设计元素,来自法国原产车型结构图,由20节车厢造型(含车头)构成,面积约216平方米,再现了当时机车上特定的车厢空间中乘客的特有动态。作品的7个连接点,运用仿砂岩材料,分别设计制作了7块浮雕,主题分别为滇越沧桑、梦祭滇越、东西交融、滇越兴衰、抗战风云、滇越风物、秀拥滇南。

隧道出城方向的雕塑名为《百业俱兴》。金属浮雕火车造型,取自现代火车诸多车型中的机车造型,由12节车厢造型(含车头)构成,面积约216平方米,对现代人乘车环境、人物动态、周边物件进行了刻画。此外,在机非隔离护栏造型上,采用滇越铁路的著名人文景观“人字桥”为结构造型进行设计制作,不仅代表了当时桥梁建设方面最高的成就,更富含了云南人民的血与汗。

《冰心一家人》

2014年,在呈贡冰心纪念馆,一件以汉白玉为材质、高2.3米的雕塑作品《冰心一家人》落成。该作品由张吉洪创作设计、泥塑修型,陈长伟、王洪华、胡钢、马里等共同参与完成。在创作中,雕塑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冰心一家人的旧照片为创作依据,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使作品内部产生强烈的对比性和整体性,从而生动地再现了冰心一家人在一起时的祥和状貌。

《“云南钱王”王炽先生》

在云南,曾经出过一位名震全国的钱王——王炽。当时,他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2015年,张志禹和他的儿子张海鹰,以艺术家的视野和角度,创作了一座《“云南钱王”王炽先生》雕像,立于昆明市钱王街的钱王广场。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80750</span>28

《“云南钱王”王炽先生》 土木摄

据资料记载,王炽(1836—1903年),字兴斋,汉族,弥勒县虹溪人。他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经营数年,成为滇中富商。王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张志禹、张海鹰从形、神两个层面入手,准确地捕捉了王炽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气质,使这座高2.5米、以青铜为材质的雕像,看上去儒雅、睿智。张志禹说:“把雕像立在钱王街这个地方,于王炽和后人而言,都具有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意义。”

云大历史名人雕塑群

2016年,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进一步推进校区文化与美化建设,云南大学在呈贡校区百家大道塑立了6座“云大历史名人”系列雕塑,他们是:董泽、熊庆来、李广田、袁嘉榖、刘文典、方国瑜。作品为青铜材质,高均为1.07米,由雕塑家张吉洪、陈长伟、范志宏、胡钢共同创作完成,旨在弘扬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造精神。

雕塑家廖新学先生的塑像

近年来,在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的积极推动下,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画院先后塑立了廖新学先生的雕像,纪念这位现代云南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其中,2018年立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门右侧的《廖新学》雕像,由雕塑家张乃温创作,青铜材质,底座尺寸1.3米,胸像为0.8米。坐落在云南画院前的《廖新学》雕像,由张吉洪创作完成,青铜材质,立于2019年。2022年,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也立了一尊由雕塑家刘其琛创作、以玻璃钢为材质的《廖新学》雕像。

在昆明城的城市雕塑中,聚焦人物的雕塑还有徐霞客像、杨升庵像、林则徐像、梅贻琦像、张伯苓像、蒋梦麟像、陈纳德像、冯牧像、沈其震像、谢甫琴科像等,它们像一道道光,传递着温暖和热情以及理想与信念。聚焦历史文化的雕塑,还有云南大学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云南师范大学的《一二·一纪念墙》等,每每从它们面前走过,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而它们似乎充满了某种特殊能力,总会把人轻易地就唤回到那个遥远的历史时期。在昆明城的城市雕塑中,还活跃着诸多创作队伍,比如有来自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团队,有来自艺术家带头、引领的创作团队等。

此次走访,由于时间、版面、学识等因素所限,尚有诸多优秀的艺术家、雕塑家未拜访,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没去观摩,待有机会,我们将弥补这些遗憾和不足。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17230181782</span>13

云南文苑内的聂耳雕像 土木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