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至已至,穿堂风拂过的地方,便是诗意栖息的居所。“向前,向光”之后,昆明作家协会与昆明信息港合作开启第二季征文比赛,主题为“夏日·长风”,评委会每周会从参赛稿件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发布《昆明作家》微信平台上,在微信平台发布即为通过初选。现在,主题征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全国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投稿,详情请点链接查看征稿启事。
夏日,在节气里葳蕤(组诗)
立夏
立夏,万物长大
守口如瓶的笑不露齿
守身如玉的和颜悦色
湿润的鸟鸣里有槐花跳跃的眼睛
大把大把地生长,真好
与南墙撞一鼻子灰,回头便是春天
蝴蝶在花蕊里暴动,化作祥云再做拥挤
美好敲锣打鼓,爱正虚位以待
草木含香,阳光加冕时光
炙热尚未启程,热情已呼啸而至
我愿意刈出一块根据地
把美好简化至极点
小满
苦麻菜一拔节
鸟雀的各种方言一览无余
这些乐观主义者从不忍气吞声
用鸣叫叠加灌浆的植物
用激动后的沉默折叠欲望
人一天天变旧
欲望却比时间的灰烬还新
节令用暗示为背叛者与中邪者显灵
谁尊重小满
谁的未来永不破产
我将时间 地点 机遇定格在此时此刻
像苦菜花一样从容不迫
从俚语俗语中净化出朴素的真理
营造自己的回音壁
在声波的银行把只把留白贷款出来
芒种
结束便是开始,开始也是结束
芒在忙中相续,忙在芒里流转
人间多么尖锐
芒让忙失眠,忙让芒失梦
忙归尘,芒归土
尘土多像雨雪,向生而死向死而生
认识田园多好
从麦芒出发,从今天的自我开始
夏至
在人间
爱恨最长,生死最高
今天不用乌鸦占卜
太阳最高,白昼最长
转折在今日的北回归线上分娩
我与飞鸟昆虫各就各位
它们用始鸣般的歌声繁殖雨声
我借来月季花的舌头相拥
夏日炉火纯青的手艺,留在立竿无影里
我做个闲人逍遥在山水间
挪用云朵,给天空松绑
让拥挤的蜻蜓与蝴蝶振翮丰满的翅脉
平衡夏天的语言,传递生命的同心圆
发酵的长风延伸了我们彼此的占有
小暑
暑气开始野蛮地分蘖
莲花茁壮成长
以莲为界
空即是色
色即是放下
以顿悟的蝉鸣为界
色即是禅
空是声声不息
大暑
除了蝉鸣,了无痕迹
酷热下没有细节
万水千山透支了绝望反光的样子
失血 失肉 失脉 失魂 失魄
突然的一场暴雨让万物喜极而泣
争鸣声比雷声宽阔,比血脉偾张热烈
晒开的石头被溢满的河水治愈
云朵沉重,那是我新的抗体
免疫系统借用“生如夏花”来绚烂
燥热的胴体穿透生离死别
拨动盛夏的心跳,衍生行云流水
与狂长的万物缔结契约
以逻辑的力量保持最基本的清醒和思考
避免危机,发现未来
棠梨村二题(散文)
桃花湾
在故乡小山村西北方向的一个月牙形小山湾里,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把山湾分割成扁舟形的月牙。春天里地边半山坡上桃花灿烂,地头间有十来棵鸡嗉子树开着粉黄色的花。树底下淙淙溪水仿佛唱着歌儿缓缓流过,其间有许多画眉、黑头公飞到溪边蜻蜓点水啄水洗澡,山湾地里的麦子豌豆一片金黄,这里的庄稼比附近的都要成熟得早,桃花也是开得比附近的早,而且颜色十分鲜艳。留下一个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名字:“桃花湾”。
“桃花绿叶随风飘,由西向东拐过弯,湾里花多又暖和。桃树花开瓣缠瓣,桃花结果果连果……”这歌谣流传在家乡棠梨村的桃花湾。棠梨村男女老少都会唱,每逢喜庆节日都在歌唱桃花湾,从夕阳西下唱到月影惺忪的下半夜,我望着父亲辈们杵着脸腮摇头晃脑你来我往地传唱,虽然我还听不懂那些优雅的歌词,可是我觉得非常的好听,非常的美。那一湾坡坡岗岗的桃花,恍恍惚惚像一团团被朝阳映红了的彩云。
第二天早上起来,父亲带我去桃花湾给桃树浇水,盛开的桃花犹如一张张妩媚的山姑娘的笑脸,鲜艳、羞涩、甚至羞羞答答地随风摇曳。粉唇般重叠起来的丰厚花瓣,在纤俏的枝桠上尽情舒展着满身的斑斓色彩。望着一片桃花,父亲脸上泛着莞尔的笑靥,一边给桃树浇水,一边给我讲起动听的桃花故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俊俏的桃花姑娘骑着一匹大白马,赶着一只乌龟从罗阳山走来,这是一个吹着暖风的夜晚,月光依稀,桃花姑娘既疲倦又口渴。她只好停下来小憩一会儿,敲开桃花湾西头一家人的大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来开门,老奶奶看着这位俊俏的年轻姑娘,听说是来找水喝的,立即把姑娘喊进屋。老奶奶随即煮了一锅米粥,舀了两碗给桃花姑娘,桃花姑娘把这甘甜味香的两碗米粥全喝了,不仅解了她的渴,还解除了周身疲劳恢复了体力,精神倍增。桃花姑娘在天亮之前又要上路了,她把自己心爱的乌龟留在桃花湾,留给老奶奶保水源地、水源林长年不枯竭,以此来报谢老奶奶给予的解渴之恩。几年以后,乌龟不仅保护着水源,他自己身上也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繁衍森林植被常年茂盛。三月天,桃花湾桃花盛开,秋日里桃子鲜红,桃花湾泉水清澈甘甜,四季汩汩流淌……情节传奇生动的故事让我萌发了许多关于善良者的浪漫想象,善良者的善有时是通过一事一物启发的,有许多是事后才让人们深深地感触或体会。感叹那个桃花姑娘为一方水土做了一件凿泉护林的善事。
同样在无意间,会错过美好造福的幸事。离故乡二里地有仙人羊群石,羊群石方圆半里地都是一个接一个大小不一的石头,大的有柜子一般大,小的如鸡蛋形的坐椅。让我感到神奇的是,羊群山洼箐头没有半个石头,羊群石四周也没有石块,大羊群石上可以晒五六簸箕的粮食和瓜果,村里人在周围田地劳作累了,就到羊群石堆找块大羊群石铺上蓑衣,睡上一阵,既防潮湿又梳头舒坦解累,有时在羊群石上摆三五个饭菜当餐桌吃晌午,享受极了。传说这也是桃花姑娘赶来的。桃花湾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故事有痕迹,把我带进故事,又幻想那些仙境里的人和事。于是在以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许多幻想和敬畏。
桃花湾在我的第一记忆里,那里有三五台地,先撒上石灰粉犁翻耙平理成墒,然后在围上遮荫棚,围圈和天棚都是用栎树枝在搭好的架子上围成棚。棚里种上三七籽,三七墒上盖一层山茅草,等三七长出一两寸高时,再把山茅草收开,进行杀虫消毒喷洒农药。还要练苗,就是中午打开多道棚门,通风散热,下午关棚门保持恒温。
离棚不远的半坡有一片杂树林,有许多老鼠、虫鸟躲藏在里面,夜里经常出来侵害药材,要么啃倒三七杆,要么掏挖三七根,可恶之极。父亲除了看守、浇水、喷杀病虫等管理外,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砍掉这片杂木林、乱草、藤条、刺丛等。
父亲让我放学帮忙他把砍好的树杈修掉枝叶,砍成细柴背回家,当时好像是4点钟放学,学校离桃花湾不远。一放学我把书包挂在家里的柱子上,拿上一根草绳和一令蓑衣就直奔桃花湾,父亲许多时候都在药棚里拔草、喷药、浇水。我就在棚外的半山坡上把砍好的树枝,修枝打杈收整理成细柴。
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修枝打杈的时候主要是砍掉不成形的小枝丫,留几杈成形的小枝不碍事,只是枝干长度不要超过一抷长,背起来紧身好用力。细柴有拇指粗的,也有手腕粗的,一般都是拇指粗的多,因为燃火特别方便。捡一背细柴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根山草绳,一令棕蓑衣,还有一把小砍刀。
细柴砍好了,捆细柴还是一项挺讲究的活计,先把绳子对折后摆成“∩”字形,然后再把细柴小捆地放在上面,均匀摆放,边放边压,两端匀称,中间压紧,“∩”字形草绳上端也要摆放合适,“∩”不能放得太长,也不能放得太短,以免捆柴时不好捆,背的时候要么坠后压屁股,要么坠贴在腰杆上勒腰杆。在捆拉绳索时一定要把握长度调整好,如果是上长就要往下拉,如果是下长就要往上移,把绳索提起来,穿过上端的“∩”字形,再拉下来看着柴捆两边各打一个活扣结,再挎在肩膀上。捆的均匀背起来好用力步子也平稳,就算是超重一点,肩膀好使力,整个身子是平稳的。如果是没捆好,那么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就像鸭子走路,东倒西歪,甚至整个柴捆都会在半路散架。
童年的草绳背细柴,成年后在生活劳作中也非常适用,在收背荞麦、蚕豆、豌豆、稻草、玉米杆时,同样一把镰刀、一根草绳、一令蓑衣就把庄稼、谷草收到家。还有个好处是可以就着坎儿歇会儿,捆细柴的方法在雨季来临之际抢收抢种,轻捷方便,让我在农忙之际能够顺理成章、有条不紊地把庄稼农作物及时收回家,也算是练好了劳作的一项本领。
那片杂树林终于消除了,细柴也背完了,留下许多刺杈、树枝。
把剩下的刺杈树枝沿着半坡围成篱笆栅栏,篱笆间的刺丛留下来,像是一道铁栅栏似的。一棵碗口粗的棠梨树旁留一个入道口,这里有一条沿半坡走到药材地最近的小道。这棵棠梨树以上都有齐腰深的刺丛一直延伸到一个大土坎边,又从大土坎绕几百米大圈把药材地围起来,西南面是一条小溪,溪水不大,溪谷却有一两丈深,成了天然的篱笆屏障。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父亲刚走到棠梨树旁通道口,看见一条大白蛇从树下爬进刺丛篱笆,银白色,有两米多长,那白蛇爬动好一会才翘着尾巴钻进刺丛,父亲眼睁睁地望着大白蛇缓缓消失在刺丛中。
那天晚上,我和父亲坐在看守棚里,棚外窸窸窣窣下着雨。父亲把早上遇见白蛇的事告诉我:唉!我遇到的是一条大白蛇,白蛇性善,白蛇识药草,药材地边来了白蛇是吉祥事。父亲还说那白蛇还看他一眼,白蛇抬头好像招手似的“唰”一下溜进刺丛了。
唉,白娘子昆仑盗仙草救许仙,情真动人心。
“父亲,白娘子是谁?”我觉得非常惊讶。
“白娘子,唉!就是白蛇仙变的!”父亲神情专注,两眼放光,接着父亲就滔滔不绝地讲起白蛇的故事:
峨眉山上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后,变成美丽婀娜的女子,名叫白素贞,到杭州游西湖,遇到后生许仙,被俊俏的许仙迷住了,雨中相识,借伞交情,让小青撮合,两人相识相许。小青是白素贞随身婢子,修炼了七百年。白素贞和许仙结成伴侣,戏文里是这样说的:“奴跟你全当是跟个丫头,不图金不图银图你个人就够,穷日子粗茶饭不讲稀稠。无家产无楼房咱找个草庐,无彩礼无花轿就骑个牲口。你独男我独女咱牵挂无有,挣钱多挣钱少我都能将就。本草经岐黄术我略知由头,我处方你抓药咱行医济世。驱瘟除障多多把人救,胜过缒官求爵见封侯。”当时我只觉得戏文非常好听,后来我慢慢地听出了蛇仙女白素贞的善良和对穷苦人的同情与追求。
端午节里,白素贞现原形吓死许仙,她又不顾路途艰辛遥远,冒死到昆仑山盗灵芝仙草救许仙。此后,不幸的是白素贞刚生孩子满月就被老法海捉拿压在雷峰塔下,他们的孩子叫梦蛟,成了新科状元。最后,白素贞从雷峰塔底下被救了出来,跟梦蛟说几句话,就升天去了。
白蛇性灵,白蛇的整个的情节故事十分委婉、悲壮、动人。不嫌贫、中状元、解救升天,这些都是激励人、鼓舞人的,那一夜刚开始睡下没睡着,把“白蛇”的故事在头脑里过了好几遍,才晕晕糊糊进入梦乡,早上醒来,感觉头天晚上睡得很香,还真的梦见了千年修炼的大白蛇。
第二天晚上,我到看守棚里,父亲告诉我:他又看见那白蛇了,就在药材地西北方向一道土坎上的栎树洞里。父亲叫我不要随意去惊动白蛇,让它和咱们一起守药材吧!
过几天逢星期日,我背着找猪草的猪食箩去土坎栎树桩看白蛇,果然看见那白蛇盘踞沉睡在栎树桩旁边的草坪上晒太阳,倦成筛子样的圆圈。阳光下闪动着银白色的鳞光,乌龟脑袋似的蛇头突附在圆盘上,蛇头偶或间左右晃动试探……那时我十岁左右,父亲嘱咐我不能伤害白蛇,遇到其他小伙伴也跟他们说,让他们不要惊动白蛇,更不要随意去打它。
后来父亲告诉我怜惜白蛇是事出有因,那白蛇住的栎树洞里原有七、八只老鼠,经常到周围的药地里啃药材,可恶之极,老鼠已经在药材地周围横行了好长一段时间,父亲已是忍无可忍。准备铁夹、鼠药、扣子要将老鼠一网打尽消除掉,就在这时候,老鼠突然消失了。原来是白蛇直接钻进老鼠住的栎树洞里,白天在树洞外的草坪上睡觉烤太阳,晚上住树洞捉老鼠。从此,药地周围再也没有出现老鼠踪迹,消除了一大鼠患。于是,隔三差五,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白蛇,白蛇依旧盘踞在草坪沉稳酣睡。三四个小伙伴在看白蛇的同时,我把“白蛇”的故事也讲给他们听,故事委婉生动,情节十分感人,小伙伴们洗耳恭听,如痴如醉,其乐无穷。这个阴雨蒙蒙的夏天,我几乎是与白蛇和白蛇的故事一起度过假期的。
夏末的一天中午,我与小伙伴们又一起来到树洞旁,草坪上没有白蛇的身影,树洞口却挂着一串长长的银白色的蜕皮,大家一起喊:“白蛇,白蛇!”喊了一半天,喊得嗓子沙哑,身子弯曲,还是没见到白蛇的踪影。直到暑假结束,我还是没见到那诱人的白蛇……
淡鹰桥
淡鹰河上搭着一座淡鹰桥。说是桥,其实很简单,这桥既无桥梁又无桥墩。从淡鹰山上砍一棵根部有一围多粗的大嗑松树,用斧子劈成一条平面,树根部凿一个“L”形小洞,在淡鹰山老林里找来拇指粗的老藤条扭成手腕粗的藤绳,从“L”形小洞上端穿进侧边穿出,扭起来绑在河边的大柳树桩上,在风雨交加,洪水暴发的季节,一泻而下的洪水把淡鹰桥冲到藤绳捆绑的树桩那边。但是从来没有把桥身冲走过,我在就读初中的时光里,一天两次走过淡鹰桥,我与淡鹰桥有一种难解之缘的。
淡鹰桥是从淡鹰山的山洼里砍伐来的,十几个成年人一起从山洼里抬出十多里山路之后才架到河面上。淡鹰山的嗑松林在山的低洼处,只有五六十棵,几代人流传下来保护好,任何人不能砍伐,留做淡鹰桥。嗑松树做的淡鹰桥风雨浸蚀,铁实牢靠耐磨,方圆几十里都找不到这样的嗑松树,只有淡鹰山的这片嗑松林可供架桥,嗑松林里有一棵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大嗑松树,人们叫它“祭龙树”。树旁有一个形如吊锅的漩涡清水潭,人们叫它“祭龙潭”。潭里溢满的龙泉水沿着树蓬下的小水沟淙淙流淌,真让人感受古诗所言: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眼龙潭水特别甘甜、清澈、干净。
去山后的嗑松林,需要经过淡鹰山的一片苦荞地,苦荞地边有两棵野桃。我第一次“认识”“祭龙树”、“龙泉水”。那是跟随父亲到苦荞地收苦荞,中午到祭龙树下歇息乘凉,父亲说,祭龙树下的龙泉里有一条龙,专门调节管束棠梨村方圆几十里的雨水,棠梨村的人每年火把节都要到祭龙树下祭龙,亦称:“祭龙节”。
年幼的我喜欢翻看一些图画书,那龙头龙身都是庞然大物,张牙舞爪,含珠放光,说的都是在深水湖或大江大海的龙宫宝殿里,这里仅有一个脸盆大的泉水窝,怎么会有龙呢?父亲说,这是传说。讲的是龙神,龙神护树。况且这里住的是石蛙龙,有时在泉里,有时在泉水下的溪水沟里,她的伴侣是在百十里外的布多山上……
于是在我幼小的童年记忆里,呈现出许多龙神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十分诱人兴趣盎然,最有趣的一点它们是保护山水的。
相传淡鹰桥原址是在离淡鹰桥不远的上游几百米处,原是用大木头架成桥梁,再铺上木块搭在桥梁上架成桥,两个大石头作桥墩,一个在河中心,一个在河对岸,两个石头都有半间房子大,天然形成,架桥方便平稳,桥梁上的桥面有一米宽,人畜都能在桥上行走,特别方便。有一天下午雷声阵阵,一声辟雷轰响,河中间的石墩一霹四瓣,像咧开的馒头。石头下面翻动着几十条乌黑的长蛇,一圈圈银白的肚皮在石头边的水里相缠滚动。据传这些黑蛇在这里聚集要暴发一次特大洪水,幸好被淡鹰山的石蛙龙察觉,急速给雷神爷报信,雷神爷震怒了,一个震耳欲聋的大炸雷轰隆一声霹死这些预谋作乱的孽蛇。
从那以后,棠梨村的人就不在那石墩上架桥,改在下游搭独木桥。是淡鹰山上的石蛙龙救了全村人,大家都叫“淡鹰桥”。
淡鹰桥的过往人流量也是挺多的,有七八个自然村经过这桥。我上初中的整个经历,与这座淡鹰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一天两趟过淡鹰桥。早上喜欢过淡鹰桥的原因是过了桥走四五百米田埂,再上两道小坡就到驿道马路,虽说是驿道马路却经常有进山运木材的“解放牌”汽车来往行驶,走上马路,路面宽敞,就好像走进另一个平坦的世界,好像走进一座县城;另外就是可以亲眼看到那绿色石蛙头样的汽车,追一阵汽车不觉得累,没追上,不要紧,缓一缓换换气。五里路不知不觉走完就到学校晨读背诵课文。
我上初中之前,父亲带我去赶集也经常走过淡鹰桥。有一次,父亲背着几只鸡,我拎着一小提篮鸡蛋,准备过淡鹰桥,离桥不远,我看见一条白塑料绳样的东西横挡在桥头,我嘎然止步,回转身跟父亲说,桥头有蛇,父亲说那是蛇蜕的蛇皮,父亲随手在路边捡了根树枝,走过去准备到桥头把它挑开。我身子颤巍巍的,双手紧紧地拎着竹篮,缩在父亲的身后,还没到桥头,那蛇皮的一头“哗!”地一下爬进河里,后面的身段滑动了好一阵子才落入河水,那尾巴上翘了一下,随后击起点点水花,啊!原来这是一条大白蛇,我和父亲傻不愣登地站在桥头望着大白蛇游过河去,游到对岸钻进草棵里,还高举着头,好像往后看了我们一眼,随后身子缓缓地滑进草丛……
父亲紧挨着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唉,又见到白蛇了!……叹息声刚落,三五个年轻小伙手拿棍棒风驰电掣般冲到我们前面,箭簇似的穿过河桥,淡鹰桥上下晃动着,像一群蹦跳的兔子,击起银白色的浪花,浪花扑打着桥身,像是要将淡鹰桥掀翻。最后一个年轻小伙还差点掉下河。那伙人是追白蛇的,追到草丛边,白蛇已无影无踪,它早已溜进齐腰深的百亩稻田。
农历二月初,是淡鹰桥最热闹的时节,棠梨村对岸的村民熙熙攘攘过桥到棠梨村前的秧田里撒秧,或到小山上搂树叶积肥,过桥有时还排队,打空手背空篮的都让背粪和挑柴草的人先过桥。
夏季里过淡鹰桥是非常有趣的,一放学,伙伴里的大头总是等着棠梨村的伙伴一起过桥。天气晴朗,下午天气还闷热,伙伴们一起跟着大头下河游泳洗澡,在河边沙滩上滑泥梯,一丝不挂,有的在河滩上赤身滑动,有的赤着身子站在水里双手捧水“哗哗”地浇在沙滩的滑道上,大头滑的次数最多,二头和我们几个一起给他浇水,大头圆圆的屁股滑来滑去变成扁豆样的通红。
在沙滩上滑够了,就一起穿了衣服,背上书包坐在淡鹰桥头等凤子、莲子、艳子几个女生准备一起过桥。大头说照顾女生先让她们过桥,大头说话管用,凤子个儿比其她两个都高,艳子身材苗条个儿小,就让她先过桥,艳子身轻如燕,飞也似地过了桥,再让莲子过,莲子个子不算高,一个墩实的身材,走路时她的手往两边甩,她一步一摇过了桥。凤子是最后过桥的,她个儿比莲子和艳子都高,丹凤眼,嘴有些微红,眉宇间还缀着一颗黑闪闪的梅花痣小点子,她抬头望着对面的莲子和艳子,就摇晃着身子走过去,还没走到桥中心,大头飞也似地蹿过桥头,边走边一上一下晃动着身子,淡鹰桥也随着大头的身子一上一下剧烈地晃动起来,桥身撞击着水面,溅起银白色的浪花,凤子连忙停住脚,两腿紧紧并拢在一起,弯下腰,一手往后扶着帆布书包,再一个晃动,身子下蹲,一只脚刚跨出半步,身子歪了一下,脚踩空了,整个身子歪倒下去,桥身还在闪动,大头一个箭步蹿过去,双手抚着凤子的身子,凤子的身子骨歪下去,“唰”的一下倒在大头的怀里,大头的下半身已浸入河水中,凤子却安然无恙,只是她那羊角辫头上落了许多小水珠,脸颊上两边一边吊着一颗小水珠,她的脚已经泡在水里,那桥身还在不停地晃动着。
我心里仿佛掠过凉风,丢下书包,冲过桥头,双手紧紧地搀扶着凤子的身子,边扶边问:凤子没事吧,你没事吧?凤子说:没事,没事。嘴上说没事,身子却颤颤地发抖,脚上的方口布鞋全浸泡在水里……凤子骑在桥上,大头已经站在河水里。
我扶着凤子的肩膀,大头站在水里紧紧地抱着桥上凤子的腰,还腾出一只手把她的脚抬起来,大头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他的手有些颤抖,脸色难堪。
我轻轻地扶着凤子过了桥,我一直担心她是否还会摔下桥,或者就像刚才一样匍匐着骑在淡鹰桥上,我的心蹦跳得厉害,望着水淋淋的花布鞋和裤脚,我觉得大头太无聊了,险些闯下了伤害她人的祸,特别是对一个女生,我想大头犯的错不是一般的,晚上当副村长的凤子妈一定会来找她算账,说不一定我都要搭进去或充当证人或陪着挨骂甚至被搧耳光……
我扶她走到对面桥头,莲子和艳子一起来搀扶她,嘴里骂骂咧咧:大头鬼,鬼大头!他想害死人……凤子没出声,只是回过头望了一眼大头,她也没有看我一眼,我回过桥拿书包,凤子脱下水淋淋的鞋子在河边桥头的水里洗,洗好了抖三下,又穿上,三个女生手挽手走了,还叽叽喳喳说着什么……身后仿佛甩下两个人的笑声。
我根本没有想到,凤子不但没有向她当副村长的妈妈汇报淡鹰桥上的事,第二天早上去上学的路上,我还看见凤子一下子超过大头朝前走的时候,抿着嘴向大头作了一个甜蜜的微笑。
大头初中没毕业就去当兵了,凤子初中毕业没考上学校回乡务农。我进城读书,暑假回来见到凤子,花格衣裳灰布裤,一条乌黑的辫子挂在脑后……有一晚,凤子跑来我家向我借书,我把心爱的《红电波》借给她,一星期后,她来还书,说,她想当李小梅,李小梅性格坚韧顽强,后来参加游击队还当了报务员。她说她要给当兵的大头写信。
后来听说凤子和大头结婚了,结婚的时候大头没有回来,凤子是和一只公鸡对拜而完成结婚仪式的。不到一年,又听说她俩离婚了。
我一直记着凤子还书的那晚,她的眼睛黑黝黝地发亮,两颗眼珠子里像是挂着两颗闪烁的星星。让我更加喜欢书里的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