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乐吹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撒尼人和阿细人都是彝族的支系,在拥有彝族文化共同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石林众多非遗中,石林彝族器乐(细乐)显得格外多彩耀眼。
流传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带的彝族器乐(细乐)深受中原一带洞经音乐的影响,在借鉴学习了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红河、曲靖等地区洞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数百年的传承、演变和发展所形成的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仪式吹打乐,又称彝族古乐,是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较为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其曲调流行甚广,蕴含独特而神秘的韵味,人称“活的音乐化石”。主要在婚丧嫁娶、重大节庆等场合中吹奏。
近年来,通过石林县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广大民间音乐爱好者广泛收集整理,目前流传于石林县境内的传统彝族器乐(细乐)曲目有180多首,其中经常演奏的曲目有《将军令》《喜鹊串门》《放羊坡》《大战鼓》《小串集》《五花山歌》《万年花》《洞笙莲》《菜籽花》《南京过》《上串联》《下串联》《大开门》《小开门》《过街调》《平地调》《迎亲调》《永别调》《密枝调》等20余首。演奏乐器以竹笛、唢呐等吹奏乐器为主,配有小鼓、小锣、钹等民间打击乐器,在常见的婚丧嫁娶中演奏人员4至20之不等,在重大节庆活动中根据节目需要演奏人员多则几十人或上百人。
细乐传承人
石林彝族器乐(细乐)于2005年7月被列入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被列入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列入第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李炳贵(已故)、黄兰芳、毕光辉(已故)、昂宝德(已故)、昂宝灵;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李黄文(已故)、昂仕和(已故)、普云高(已故)、毕成光(已故)、毕云祥;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有黄自明(已故)、昂勋章(已故)、李红文、昂宝祥、何文德、普学开等。
彝族器乐(细乐)过去只在红白喜事中演奏,乐曲的选择也比较严格,喜调不在丧事中出现,悲调也不能在婚事上出现,并且某个乐曲在什么时段演奏也有严格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把彝族器乐(细乐)搬上舞台,并在各种节庆活动中演奏展示,逐渐成为石林地区各类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展示节目之一。目前,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活跃在石林一带的彝族器乐(细乐)演奏队伍有下冒水洞村、大湾箐村、所各邑村、维则村、老挖村、月湖村、五棵树村、革腻村、小圭山村、戈冲里村、芭茅村、路美邑村等近20余支彝族器乐队100余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而又经典的“活的音乐化石”。
精神饱满的细乐队伍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全域旅游,近年来石林县文联、石林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石林县文化馆、石林县音乐协会等相继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实地采风收集整理活动。2021年,以下冒水洞村阿细细乐队和所各邑村撒尼细乐队为示范演奏,录制了《将军令》《放羊坡》《大战鼓》《万年花》《洞笙莲》《菜籽花》《小开门》《过街调》《平地调》《密枝调》等20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器乐(细乐)曲调音视频资料,编辑印刷了《石林彝族器乐》内部教学书籍,为继续保护和传承彝族器乐(细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老一辈细乐传承人
目前,石林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省级5项、市级33项、县级78项。然而,现实背景下,彝族器乐(细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种种困难。首先,一些曲调较为繁杂,挖掘整理难度大;其次,一些民间吹奏艺人的离世,使得一些技艺丧失;再次,一些老艺人因身体原因已经无法吹奏,一些曲牌面临曲调流失;最后,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也已经从传统转向时尚,加之实惠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观念,喜欢学习彝族器乐的年轻人不多。由于诸多原因,彝族器乐(细乐)这项民族文化急需抢救保护,其传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细乐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