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最厉害的编辑,为你选诗;最强大的点睛师团队,为你改诗;最重要的刊页为你发稿我们,等你写诗。
栏目介绍及来稿须知
“诗点睛”是昆明市文联“滇池文学”公众号开设的特别栏目,将不定期刊发文学爱好者们的投稿诗作,并由“点睛师”改诗。感兴趣的网友可点击链接,将作品粘贴至留言区,就有机会选中修改。
投稿要求
原创,未公开发表过。
诗歌作品要求在30行以内(每个微信号限投一首诗作),违反要求不予审稿。
现代诗。
由于“精选留言”有数量限制,超过上限将无法公开显示在推文下方,但编辑仍会在后台认真审阅来稿。望见谅。
本期点睛作品
1号作品《荒野上的钢琴》作者:刘迎雨
点睛师:吴小虫
点睛前:
荒野上的钢琴
荒野上一架钢琴不是史蒂文斯的坛子并不意味着一种秩序它的存在,不需要理由阳光烤漆,雨水抛光它深渊的表面,仍然散发着乌金的光芒这也代表不了任何价值——它只是一块石头眼中的石头
只能证明,有人来过然后鲜有人迹它沉睡的灵魂,如何被召唤它如何被赋予意义这需要它具备时间的耐心譬如,百年以后,一位旅行家如是描述:黑白琴键,曾被光滑的双手抚摸再被一双布满皱纹的手追忆她用《绿袖子》,完成了白云的抒情《命运交响曲》却无法激荡起波浪
那时候,落叶堆积着落叶它身边的野草换了一拨又一拨——它们更为短暂来不及接受音乐的熏陶,仅仅懂得一遍一遍地摹拟风声
点睛后:
荒野上的钢琴
荒野上一架钢琴不是史蒂文斯的坛子并不意味着一种秩序它的存在,不需要理由阳光烤漆,雨水抛光它深渊的表面,仍然散发着乌金的光芒这也代表不了任何价值——它只是一块石头眼中的石头只能证明,有人来过然后鲜有人迹它沉睡的灵魂,如何被召唤它如何被赋予意义这需要它具备时间的耐心譬如,百年以后,一位旅行家如是描述:黑白琴键,曾被光滑的双手抚摸再被一双布满皱纹的手追忆她用《绿袖子》,完成了白云的抒情《命运交响曲》却无法激荡起波浪
那时候,落叶堆积着落叶它身边的野草换了一拨又一拨——它们更为短暂来不及接受音乐的熏陶,仅仅懂得一遍一遍地摹拟风声
点睛师评论:因在外地休假没带电脑,我找了纸笔把这首诗抄了下来。抄写的过程中,感到作者的这首诗还是有可商榷的地方。从标题看,“荒野”出现“钢琴”,这种悖谬的现象本身有看点,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明的对峙。从诗的内容看,作者另有寓意,“荒野”是处境,而“钢琴”有自况的意味。个人以为,不管落脚点在哪,诗歌散文化的痕迹太明显,导致了这首诗拖沓、无味的样貌。所以在修改上,第一节,可以去掉第3、7两句议论性的句子,让事实呈现增加蕴藉。第二节,可以去掉第2、9、10、11、12句,更简洁紧凑些。第三节作为结构上的补充,可保留。从整首诗看,联想抒情太多,切入实质问题较少,显得空泛。我觉得作者需要注意的,一是学会裁剪;二是主题意象的写作,首先炼意,其次造景造境;三是在诗歌的主要枝干间穿插语言、想象等亮点,旁逸斜出。
吴小虫,1984年生。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扬子江》《文学港》《诗潮》等刊物发表组诗及随笔等。获《都市》年度诗人奖、河南首届大观文学奖、少数花园青年诗歌奖等。诗集《一生此刻》入选2018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并获得中国诗歌网双年度十佳诗集奖,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两部。现居成都。
2号作品《石匠》作者:笺纸
点睛师:张二棍
点睛前:
石匠
与石为伴的人患有顽劣的固执我所熟知的石匠凿了多年还是不肯放过一块碑一个死去的人。时间久了就像一块石琢另一块石看什么都像石头可以被打磨,雕琢。他说他喜欢铁鏨的耿直,只吃下很硬的石粒也钟爱锤子一次次叩首的实诚有时也会把石子抛得很高看看属于上空的石头是否会像星陨带来闪烁而他垂怜那些生藓的石磨,磨细了粮食养大的孩子把它推到了柴房。刻了太多的神像,和阎罗却唯独没有把走进墓碑的人再刻出来
点睛后:
石匠
与顽石为伴的人,必有执念我所熟知的石匠凿碑多年不肯舍弃一个死去的人就像一块石,琢另一块石看什么都像石头,可以打磨,雕琢。他说他喜欢铁鏨的耿直,只吃下很硬的石粒也钟爱锤子,一次次叩首的实诚有时也会把石子抛得很高,盼望着会像星陨,带来闪烁而他垂怜那些生藓的石磨,磨细了粮食被养大的孩子,推到了柴房。他刻了太多的神像,和阎罗却唯独无力把走进墓碑的人再一锤一錾,刻出来
点睛师评论:在一首好的诗歌里,句子的逻辑、词语的互动、想象力的控制与跳脱,一定是有机的。所以,诗人在写作中先找好一个主题,然后需要调动全部情绪,尝试着在脑海中,不停找寻合适的类比、通感,加以裁剪,如此这般,一首诗必然生动鲜活的,张力十足。回到这首《石匠》,显然,第一行就出现了一个不小的修辞问题。“顽劣的固执”,顽劣与固执,是同类形容词,不能用来彼此形容。另外,在整首诗的推动过程中,“还是、也、有时也、而、却、在”这样的连接词汇过多,导致看下来磕磕绊绊。句子间的连接词汇,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注意少用,更不能连篇累牍,影响阅读体验不说,也会导致诗意的断裂。我稍微修改,与作者商榷。
张二棍,本名张常春,1982年生于山西代县。出版有诗集《旷野》《入林记》《搬山寄》等,参加第31届青春诗会,2017年首都师大驻校诗人,曾获《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闻一多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赵树理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部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等。
3号作品《夏夜》
作者:郭胜利
点睛师:胡正刚
点睛前:
夏夜
偶尔也会有蝉鸣。偌大的辽阔淹没人世间渺小一些细微的事物点亮了自己:萤火虫左冲右突,星子们性子沉着为一弯新月打磨出刃口
灯光是最后的倔强一个人还没从窗外的浓墨中,打捞出恰当的词语四壁依旧空白,一个人的信纸依旧空白
蛙鸣声汹涌,一浪盖过一浪卧室还没有成为一个人的彼岸之后,关上灯,打开门窗随一个人在辽阔的黑中飘过来,又荡过去
点睛后:
夏夜
偶尔也会有蝉鸣。偌大的辽阔淹没人世间渺小一些细微的事物点亮了自己:萤火虫左冲右突,星子们性子沉着为一弯新月打磨出刃口
灯光是最后的倔强一个人还没从窗外的浓墨中,打捞出恰当的词语四壁依旧空白,一个人的信纸依旧空白
蛙鸣汹涌,一浪盖过一浪
点睛师评论:这首作品言之有物,这是一首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作者通过简明的意象和简练的描写,抓住了夏夜的特征,容写景与抒情为一体,物我相协,情景交融。美中不足的是,当诗歌推进到第三节,作者似乎有些力所不逮。诗歌是留白的艺术,不需要写尽写透,有时候,戛然而止反而能升华整首诗的意境,给读者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第二节里,叙述主体“我”已经出现,书写分寸把握得很好,有一种“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的意蕴。在第三节里,“我”再次出现,稍显累赘和重复,“卧室”“关上灯,打开门窗”等描述,过于直白了些,有损诗歌的整体意境,“随一个人在辽阔的黑中/飘过来,又荡过去”让读者有不知所云之感,建议删除最后四句。“灯光是最后的倔强”这句,也有类似的问题,建议作者再打磨一下,换一种陈述方式。
胡正刚,1986年生,云南姚安人。著有《问自己》《丛林里的北回归线》《南山行》,曾参加《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曾获扬子江青年诗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
4号作品《绕湖》作者:青花
点睛师:祝立根
点睛前:绕湖
给我一支口琴,我会吹给湖水那里安静,云朵栖身水底那片湖水体内也有坚硬和疼痛我试图取出你身体里明艳的部分感应你的光波喜悦,悲悯,酸甜
一圈,二圈……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涟漪是圆的行走的烟火也是圆的没有早一些也没有晚一些倒影也多余
点睛后:
绕湖
给我一支口琴,我会吹给湖水吹给水底栖身的云朵这片湖水体内也有坚硬和疼痛我试图取出以及你身体里明艳的部分感应你的光波喜悦,悲苦
饶着湖走一圈,二圈……走走停停,涟漪是圆的脚印的花边也是圆的,像我们靠在一起画着同心圆
点睛师评论:这是一首开始感觉很不错,但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的诗歌。在“我”与“湖”(你)之间,第一节基本还能保证内在逻辑和气息的顺畅,但“那”和“你”一个在远方,一个在身边,表述上有混乱,故第一节第四句第一字改为“这”,“我试图取出”作者想要包括“坚硬和疼痛”和“明艳”,所以第一节第七句前加“以及”;“悲悯”是对外的情绪,放在自身上不适合。第二第三节,写作者没能清晰表述出想要表述的思想或情感,进入了一种状物写景没有写清,抒情也未能找到对象的尴尬境地,故将两节强行合并,在尽量保证原诗改动较少的情况下,将“我”和“湖”(你)关联起来,并尽量做到合理和合情。可能有人认为诗歌写作是需要含混、模糊的,认为这样才能造成一种诗意之美,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这种观念成立,这样的含混和模糊,也是需要在写作者内心明白如镜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
祝立根,1978年秋生于云南腾冲。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8届十月诗会及8届青创会等,获华文青年诗人奖、云南省年度文学作品奖等,中国作协会员,昆明作协副主席。第16届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出版个人诗集三本。现居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