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佬鼓舞大爹杨文有:舞蹈在秧田边 非遗古韵新辉
发布时间:2024-09-30 09:55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5月初夏,田野间洋溢着勃勃生机,正是农人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季节。海口街道双哨社区,这片融合了彝族与汉族文化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农耕画卷。上哨村与下哨村,作为彝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插秧前夕,一场庄重的“开秧门”仪式,标志着一年播种的开始。

“开秧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事活动,它承载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仪式中,村子里的人用鸡蛋与米饭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祭拜完,人们把鸡蛋与米饭分着吃掉,然后跳起秧佬鼓舞,意味着开秧了。

秧佬鼓舞作为“开秧门”仪式中的重头戏,通常是一人拿龙头,其余人有的打腰鼓,有的敲锣打镲,举龙头者与打腰鼓者伴随着铿锵的音乐起舞。其中,鼓是最主要的乐器,用楸木树、椿树制成,鼓面蒙猪皮,较为结实。龙头是木制的,用山鸡毛和彩色绒球装饰,下面拴有黄、红、绿三色绸带。跳秧佬鼓舞要举龙头是历来的传统,有“驱灾辟邪” 之说。举龙头的人通常是队伍里跳舞跳得最好的,人们说“要耍得好看,有号召力”的人才有资格做“龙头”。

上哨村的杨文有不仅是如今的“龙头”还是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口彝族秧佬鼓舞市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文有今年58岁,跳“秧佬鼓”舞近40年,双哨彝族村落的秧佬鼓舞从他的爷爷辈开始就在跳了,传到他的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通常,村子里开秧、收秧、逢年过节和嫁娶时都会请舞队前去表演庆祝。“龙头”跳舞时右手端龙头,左手拿手帕,龙头的舞姿潇洒而有力,是队伍里的带头者,龙头蹲下,大家就跟着蹲下,龙头跳跃,大家也跟着跳跃。打腰鼓的人则右手拿鼓槌,左手拿帕,腰间斜挎一只鼓,跟随龙头的动作和节奏共同起舞。在腰鼓、锣与镲的有力节奏与震天响声中,跳舞的人上蹿下跳,一片欢腾。

“与以往相比,秧佬鼓舞的内容更丰富了,从一代二代的‘一条龙’‘四穿花’‘五梅花’三个动作,通过创新后又新增了‘太阳花’。”杨文有介绍,除了平时重大节庆的表演以外,舞队还会在农家乐跳秧老鼓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即达到了彝族文化的传播,也算走出了一条农文旅结合的致富路。“相信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会逐渐知道双哨这个地方。”杨文有说道。

为了继续将秧佬鼓舞传承下去,舞队日常会注重引入二三十岁年轻力量加入其中。此外,秧老鼓舞现在是西山区海口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的课间操,学校为这支舞专门重新编排了适合学生的音乐,校领导与班主任先学会了舞蹈再教给学生,因此全校师生都会跳。孩子们跳的秧佬鼓舞经过改编,动作较为简单,不如正式表演时那么复杂。学生们每天都跳一跳秧佬鼓舞,既能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精华,又能促进体育锻炼,秧老鼓舞在西山区海口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自2012年至今已经跳了12年。

访谈中,杨文有表示:“我愿意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他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有责任让秧老鼓舞发扬光大,更有义务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秧老鼓舞的魅力。(昆明信息港 记者杨锦佳 冯垚 刘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