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由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开明文学院承办的“诗海赤子——汪飞白与周良沛作品座谈会”如期举行,传承红色精神,赓续优良传统。
云大马院教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海东介绍,汪飞白与周良沛二位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相似,早年从军,致力于解放事业,早期从事文艺创作宣传,改革开放后转向文化事业,汪飞白先生从事教学、翻译、编辑工作,周良沛先生从事诗歌创作、编辑、研究工作,对新诗编辑研究功不可没,成就不凡。更可贵的是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笔耕不辍,成果丰硕,有极为高贵的品格,有卓越的贡献,是年轻晚辈学习的榜样。
据介绍,汪飞白先生出生于1929年,浙江大学教授、云南大学客座教授,翻译家、“诗海水手”,提出“风格译”,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周良沛先生出生于1933年,诗人、作家、评论家及编辑,笔耕七十余年,著有《铁窗集》《流浪者》《灵感的流云》《神鬼之间》《诗歌之敌》《丁玲传》《冯至评传》等诗集、诗论、长篇传记、散文、随笔和杂文数十部。
“真诗是永恒之光,假诗就不是光,是光就会穿越一切黑暗和蒙昧,不是光就请停止借光的名义散布黑暗。”开明文学院院长、云南蒙学会会长郑千山致辞表示,“诗教是民族、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连缀着人与社会、大海与星空,使人的世界变得扩大、深邃、强大。基于此,对真正的诗歌充满了敬畏和依恋之情。今天所面对和研讨的两位睿智的老者,正是生活在大家身边的两位纯粹的诗教传承者,几十年如一日,目标明确,脚步坚定,成果斐然,值得后辈尊崇和敬仰。”
“以前在课上,飞白老师读诗是会哭的”“飞白老师说,诗不可教只可感,诗没有用,诗只是人的存在”“飞白老师说人的需要很少,需要寻找,需要找到,也需要找到所寻”“飞白老师是专为和庸俗作对而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云诡谲和世事沧桑,老师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管红尘滚滚的土地上有没有人听,有几个人听”……研讨会上,来自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孟璐西洋、方亚琼、张彩庆及云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安晓敏老师等多位汪先生曾经的学生为大家分享了各自对先生的印象,通过回忆先生的教诲、朗诵诗作节选、复述教学生活片段,展现了飞白先生对诗歌的热爱,对译诗的真挚情感。孟璐西洋老师详细介绍了汪先生的诗歌翻译研究详情及成就,并阐述其“风格译”理论的基本内容。
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陈中亮介绍了周良沛先生创作情况及成就,“这是真正的著作等身,令人望尘莫及,我们因为昆明有这样一位老人家感到骄傲。”八十岁高龄的周孜仁先生来到现场,分享了和周良沛先生进行文学交流的故事。“我在八十年代跟良沛先生接触,他是我的前辈,我觉得我们差距很大,但他对我很好。我们作了很多交流,还有通信,后来发表。多年未见,希望可以再见一面。”随后,云南师大教授、主编、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肖国荣,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字春华,作家、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蒋蓓等多位嘉宾从评论家、文学创作、编辑工作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与周良沛先生的交集及看法,他们带着真挚情感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顺境中不断进取的精神,对知识的渴望,对事业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只要心中有梦想,有追求,就可以不断地创造价值。”研讨会最后,王海东表示,“我们如果能够继承他们这样的精神,能够不断地去做研究,薪火相传,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可能才是我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祝愿二位先生继续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光发热,他们的人生经历精神与成就将永远激励我们在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