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学创作回眸与观察
发布时间:2025-01-16 15:04
信息来源:昆明文艺

近年来,昆明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学创作不断引起关注。一方面,一批大学生作者崭露头角,频频亮相于报刊;另一方面,一些沉寂已久的校园文学社团开始复苏,一些新的校园文学社团逐渐创办。这是昆明高校校园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次焕发的勃勃生机。当前,有关高校、作协组织、主流报刊、作家(诗人)等,也以各自的方式,助推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学创作,为昆明乃至云南的文学发展吸纳新鲜血液、储备新生力量,在社会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据不完全统计,昆明本科院校经常从事文学创作的在读大学生,已经超过500人。代表性作者有:杨不寒、张容卿、罗文斌、姜铖镭、姚彦成、谢竺轩、闻悦芝、潘小漫、何飞龙、黄建红、邢海怡、刘洋希、秦练、王世灿、尹明松、赵茂宇、周祥洋、李彬、张欢、李文杰、李文双、彭紫城、王玮、苏子祥、付思容、高惠娟、左全、金珊、袁正苗、艾洛……其中,在公开发行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的大学生作者,超过150人,涉及《诗刊》《十月》《北京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当代·诗歌》《诗选刊》《扬子江诗刊》《江南诗》《诗歌月刊》《延河》《边疆文学》《滇池》《青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等超过50家报刊。

现在,让我们一起聚焦“昆明高校校园文学”,走进云南文学的另一道靓丽风景线。

640 (1)

南中医药大学晨钟文学社举办文学活动(晨钟文学社提供) 

没有文学的校园是枯燥的,没有文学的青春是苍白的

高校校园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积蓄力量的重要场域。抚今追昔,昆明的校园文学创作,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呢?

云南大学教授、滇池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文学评论家宋家宏认为,没有文学的校园是枯燥的,没有诗歌的青春是苍白的。无论任何大学都如此,这是从精神层面说。

出版人、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部主任马非于1985年考入昆明师专(现昆明学院),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高校校园文学创作,他记忆犹新。当时,昆明的大学里创办文学社是件相当普遍的事,创作整体氛围很浓,比如云南大学有银杏文学社,云南师范大学有奔流文学社、昕潮文学社,昆明医学院(现昆明医科大学)有沙泉文学社,云南财贸学院(现云南财经大学)有足迹文学社,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有野草文学社……文学社间常有交流,诗歌朗诵会是经常的事,校园里的文学讲座、研讨会几乎每月都有。而当时,昆明师专并没有文学社。马非认为,昆明师专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学社,便与同校的海惠等人一起创办了红土地文学社,并且将文学社办得风生水起。

“如果从一个专业写作的角度出发,高校校园的文学创作,其实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作家未来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定力。”198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的云南省作家协会长篇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家窦红宇表示,“如果你天天都在写和读,那么,我相信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生的习惯。我大学期间的写作正是如此。文学创作是一生的过程,把写作融入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重要。而这些,又跟在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有关。”

窦红宇对于文学创作的冲动和想法,始于1985年。那一年,窦红宇考取了云南大学中文系。当时的云南大学中文系,聚集着一批后来对云南乃至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比如于坚、韩旭、张稼文、朱洪东……他们对窦红宇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当时就是写诗,跟着一大帮诗人,一天写一两首,也没有什么创作成果。后来回忆起这一段,发现有两点是对的。其一,天天坚持写诗,对我的语言能力是一种锤炼。其二,准备。我当时大量读书,很少去想发表。现在想想都觉得庆幸,刚刚上大学就想着发表,那是极其不好的。你要是不读书,只想着发表,那你永远发表不了,或者,你发表的东西根本读不成。大学时代,还是一个感受和大量阅读的时代。”窦红宇说。

临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何松在《大西南文学》(今《边疆文学》)1985年第9期发表处女作。他于1987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曾与潘灵、杨昭等创办奔流文学社。据他回忆,那是文学狂热的年代。那些年,作家和诗人到大学搞讲座,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今天当红歌星的演唱会,诗人们演讲结束以后,等待他们的是长长的签名队伍,作家和诗人带着神圣的光环。“20世纪80年代,在昆明高校的食堂,扔一个馒头砸到10个人的话,可能就有7个文学青年。当年不到3000在校学生的云南师范大学,有500多名文学社成员,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的事。而现在,文学也被不断地边缘化了。”  他认为,校园文学创作的更大意义,其实是在为文学发展蓄积力量。比如,活跃于现今云南文坛的张庆国、胡性能、潘灵、杨昭、朱霄华、拉木·嘎吐萨、段瑞秋、胡彦、朱绍章、子空、胡正刚、胡兴尚等云南师范大学历届毕业生,他们的文学准备,其实在大学时代就已开始了。

云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不寒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说:“假如作家和诗人永远只会是极少一部分人的话,对于大学生而言,写得好或者不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可以借助写作来调整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我是文学专业的学生,写作本身也许对我的研究有帮助,因为我更能够理解文学文本生成的一些潜在规律现象。”

云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王世灿认为,于创作者个人而言,大学时期是学习创作与锻炼自身的黄金时段,有益的文学创作会影响余生,使自己能够更细腻地感受生活细微处的玄妙与人内心的苦楚,为自我创痛的抒发和自我在世的思索提供了一个开口。他表示,文学创作与自己的文学研究并行不悖,诗歌写作可以使自己更深入地注意到诗歌文体的语词、修辞、思想内涵等,既加深自己对诗歌批评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感知,也反身改善自己的诗歌创作,可谓相得益彰。

云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张欢从小就特别喜欢写文章,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始于中学时代,在文学社的报纸上发表了小散文,后来又在故乡的刊物《博南山》上发表文章。“写作是成长中顺其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从小就是话特别密的人,家乡又在崇山峻岭间,我的想象力满溢了就需要抒发。” 张欢说,“写作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清明,知道什么才是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因为写作,我少了迷惘的时刻,更重要的是因为写作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显然,高校的校园文学之灯,需要有情怀的人去点亮。而在昆明,并不乏这样助推的力量和点灯人。

首先是高校自身的推动。据调查,在昆明20所本科院校中,除云南艺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情况不明之外,其余的18所,都成立有文学类相关社团(文学社、诗社、文化社、编辑社等)。一些喜爱文学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研究文学、创作作品、出版报刊,以自己的力量,推进着校园文学的发展。这些文学类社团的成员,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社员人数较多的社团组织,有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210人)、云南农业大学晨曦文学社(137人)、云南财经大学国学与文学社(413人)、昆明城市学院晨空文学社(152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湖畔文学社(256人)等。其中,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云南师范大学昕潮文学社,在云南文学界及全国高校文学社团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除了文学类相关社团作用的发挥,部分高校采取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措施,助推大学生的校园文学创作。比如,云南大学长期开展“云大评刊”活动,“云大评刊”论坛,是以云大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研究生为主,吸收本科生参加,并约请云南相关高校教师、作家、评论家参与,对中国当下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评论的学术园地,旨在推动学生走进当代文学,培育文学评论的后续力量,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大高校与云南省作家协会合作,开展“文学进校园”系列活动。云南师范大学将于坚、雷平阳等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引入任教,成立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推动形成“后西南联大诗人群”。昆明文理学院与云南省作家协会合作,成立了驻校作家工作站。滇池学院人文学院与云南省作家协会合作,于2021年3月19日成立了驻校作家工作站,至今已历经4届,有7位作家入驻滇池学院;与云南省写作学会合作于2024年6月1日,成立了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云南省写作学会是云南高校写作课的学科学会,两家成立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目的在于推动云南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发展;滇池学院在招聘教师时,特别重视写作课教师的文学创作能力,现在的两位写作课教师都是有文学创作实力的老师;教育部领导曾提出要纠正“唯论文论”的倾向,滇池学院于2021年推出并实施《人文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文体拓展方案》,学生的毕业成绩可以用发表的文学作品、调查报告、视频制作、网络文学等,通过审核、答辩,作为毕业成绩,学术性的毕业论文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滇池学院人文学院的中文系、新闻系每年都有50来位学生以毕业设计或者文学创作作为毕业成绩。

其次是作协组织的推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云南省作家协会历来注重高校的校园文学创作和青年作家的培养。一是举行“校园文学周”活动,每年选取一所高校,举办作家讲座、作品分享、座谈交流等活动,此项目实施了多年,深受高校师生的欢迎。二是与高校合作,成立驻校作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已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昆明文理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等院校成立了驻校作家工作站或驻校诗人工作站。每年由各相关高校聘请1—2名作家、诗人进校园进行创意写作课程教学,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指导,为在校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三是作家进校园举行文学讲座。由高校邀请,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文学讲座,如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文理学院等。

昆明作家协会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学创作与发展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一是通过“昆明作家”微信公众号,积极推介昆明高校中的优秀大学生作者。二是协会组织的各类文学活动,包括沙龙、分享会、城市诗歌节等,都会邀请代表性大学生作者参加。三是积极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到报刊,为高校中的优秀大学生作者发表作品提供相应的便利。

然后是报刊、媒体的推动。近年来,《边疆文学》《滇池》《昆明文艺》《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等在昆主流报刊,以及“遐客岛”等诗歌自媒体,以不同形式,推出了昆明高校大学生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春城晚报》于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22日期间推出“云南大学生诗歌联展”,累计推出33个大学生诗歌小辑(专版),推出作者达到249名,其中包括昆明高校大学生作者123名。《滇池》文学杂志于2024年第5期推出“云南高校诗歌专号”,推出作者38名学生、33位教师,其中昆明高校大学生作者28名。《昆明文艺》于2021年底推出“2021昆明高校大学生诗歌联展”诗歌小辑,推出大学生作者20名。《都市时报》于2024年5月10日以《更多的可能性,被次第打开——云南高校大学生诗选》为题,专版推出来自云南11所高校的11名在校大学生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昆明高校大学生作者5名。自2022年9月运营以来,“遐客岛”长期开设“大学生诗苑”栏目,积极推介大学生诗歌作品,推介人数超过300人,其中包括昆明高校大学生作者近200名。

《滇池》文学杂志副主编、诗人胡兴尚表示,《滇池》前几年做过几期高校大学生小说特辑,昆明好几所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并给出了不俗的成绩。对高校诗歌的整体推介,之前相对零散一些,直到2023年“昆明诗歌专号”和2024年“云南高校诗歌专号”才得以集中展示。“办联展,首先是出于好奇,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多少人写诗,到底写得怎样。当接到第一期稿件时,特别惊喜,然后就想着集体展示一下云南各高校校园诗人的作品,与广大读者分享这个神秘群体的创作魅力,同时也鼓励他们继续创作。” 《春城晚报》编委、诗人郑福荣说,“当前昆明高校的校园文学创作氛围比我想象的好多了,诗歌联展颠覆了我的认知。联展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持续关注,诗人、评论家、文学编辑、在校大学生、诗歌爱好者们纷纷发出赞叹。”

最后是作家(诗人)的推动。云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诗人王单单,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王单单以滇池学院首届驻校作家(诗人)的身份,投身到了昆明高校的校园文学创作与发展进程之中。在此之前,王单单早已担任过首都师范大学2016—2017年驻校诗人,已经是一个比较有驻校经验的作家(诗人)。王单单在滇池学院的主要工作,包括诗歌讲座、诗歌交流、改稿等,他说,其目的并不是说非要在学校里培养多少作家、诗人,但这些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对诗歌的认知,让诗歌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伙伴,陪伴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因为阅读诗歌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让我们在灵魂深处有所依托、不那么空虚。“现在,滇池学院的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不少学生有作品在省级报刊发表,老师也有不少写诗、写散文、写小说的。我们的初衷并不是去追求所谓的发表这些东西,但是在写作行为中产生伴生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是可喜可贺的。我觉得,随着滇池学院驻校作家机制的继续往后推进,越来越多的作家(诗人)的进驻,把好的文学观念带给学生,写作的人会越来越多,学校的文学氛围也会越来越好。”王单单说。昆明高校的校园文学有深厚底蕴和浓厚氛围,未来可期,前景灿烂

无疑,昆明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学创作现状及发展态势,也引发了讨论。

宋家宏说,文学创作在云南高校,最近几年有所好转。当然,这不能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时代变了,环境氛围变了,价值观也变了,即使我们再努力营造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气氛,也不可能像那时一样,那么热烈。再说了,那时的过度热烈,也不是文学发展的正常状态。他认为,高校学生的文学创作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里价值观及对教师评价机制的问题。价值观太功利,急功近利,有没有用?文学是无用之用,其作用是潜在的,不那么明显,但学生理解不到它的重要价值。还有,当前重C刊、重项目、重课题的评价机制,把大学教师与当前文学隔离开了,教当代文学的老师也把它教成了“古代”文学,只重视资料,不重视活的文学及当前作家的作品。图书馆里那些文学期刊,全新的就进入了过刊库,没人看。不仅影响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还影响了当前社会最优秀的精神价值对学生、老师的滋养……我们不能改变高校大的评价机制,但在具体问题上,可以作出一些努力。比如,滇池学院全力推动的《人文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文体拓展方案》,学生不再以学术性的毕业论文为唯一的毕业成绩文体。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人事处在教师评职称时,也认可了教师的文学创作为成果,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成果的细则写入了评审职称的相关规定。这就让滇池学院师生的文学创作,从地下走到了台面上。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创作是有发展空间的,要做的只是:拿起笔来!

滇池学院、昆明文理学院驻校作家李朝德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学创作氛围及作品质量分布不均衡。有些高校氛围浓厚些作品质量高些,有些高校氛围单薄些作品质量弱些,这与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及多年来的文学基础有关。但总体上,大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还有很大空间要提升。当创意写作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作家进校园应该会成为一种常态,这种交流和学习是相互的。一方面,作家通过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与师生交流,将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另外一方面,作家进校园,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实现无缝对接,以自身创作过程传授写作经验突出实操,将提升校园文学的写作水平。昆明高校的校园文学创作有深厚底蕴和浓厚氛围,未来可期,前景灿烂。

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诗人李小松表示,昆明高校的校园文学整体上处于复苏状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已经沉寂一些年的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又重新活跃起来,涌现出了一些极具潜力的校园作家、诗人。昆明高校大学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频频亮相全国各大文学期刊,极具冲击力。现在的大学生作者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其创作起点和水准,高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作者。只要坚持下去,眼下的这些校园作家、诗人中,一定会有一些人大有作为,取得较大的创作成绩和影响力。下一步,昆明作家协会将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组织作家、诗人进校园,并参与到相关高校的文学教育之中,为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学的整体发展。

窦红宇认为,高校校园里的写作,还是应该以准备写作为主。也就是说,多读书,超强阅读,然后,多探讨。“我们那个时候,经常为一本书上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片段,争论几天几夜。我认为,文学的天赋就是热爱。因为热爱,你才能坚持。那么,就坚持下去。文学是一生的事,不是大学校园里那几年的事。”

何松表示,近两年,自己看过几期昆明报纸推出的大学生诗歌专版,总的感觉是,整体水平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诗歌高多了,不少高校诗人一出手便展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诗歌才华。这一代年轻人的起点本身就高,不是读《金光大道》《西沙儿女》成长的一代可比的。但是,“时也,运也,命也。”当下再有才华的校园诗人,即便写出再好的作品,也难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人们,靠一首诗获得“一举成名天下闻”的荣耀了。“文学创作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的创作受时间和精力上的影响,受社会阅历局限和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在校园里取得大的成就。在校大学生写作者更重要的是多读、多练,培养起兴趣爱好,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有这颗种子在,遇到适当的土壤和阳光,它就会开花、结果,甚至长成参天大树。文学是一生的修行,慢慢来。”

王单单认为,当前昆明高校的校园文学创作气氛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出来了一批很优秀的作者,整体创作水平和创作质量都很不错。一些已经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更有甚者,已经可以体现出一个优秀的作家和诗人的那种素养。“写作是一个极度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己独到的应对写作和阅读的方法。我想跟一些大学生朋友或者大学生写作者说的是,如果你想真正见识到当下最真实的文学,如果你想洞察到最真实的文学真相,你应该跳出课本去读大量的很优秀的当下活着的这些作家和诗人的作品。”

杨不寒说,在昆明高校的大学生作者中,像赵茂宇、李昀璐、何飞龙、周祥洋、谢竺轩、闻悦芝、尹明松、黄迈等人,都在诗歌或者小说领域有不俗的表现。这些人的文学作品各有特点,并不能完全用云南特色来涵盖。年轻一代作者多有重文本轻现实、重遐思轻情感的特征,而这一点在昆明高校的大学生作者中间稍微要不同一些,这或许是因为云南边地现实感更粗粝的原因。“可是这种不同还不够。我更期待看到有冲击力、重量感、驳杂感的,克服了私人性、耽美感、青春气的高校写作。”

胡兴尚说,文学创作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并非必选项目。但毫无疑问,文学创作能助力大学生提高表达力、完善人格,甚至会内化为一技之长,为继续深造和择业加分不少。《滇池》文学杂志不唯名家,不薄新人,会一如既往通过小辑、专号、特别策划等多样方式,助推包括昆明高校在内的云南高校校园文学更上新台阶。

“与我上大学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校园诗人作品相比,当今在校大学生诗人的诗歌风格更加多样化,技艺普遍更成熟,《春城晚报》副刊将继续关注高校校园文学创作,并愿意为他们留下方寸之地展示才华。”郑福荣说,“建议喜欢写诗的大学生们多读、多写、多想。多读,就是要博览群书;多写,就是要不断练笔,勇于尝试不同写法;多想,就是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思考,让自己的创作变得更深、更宽、更有力。另外,不要太急功近利,享受写作的过程。 ”

| |